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6333860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我文化的特征。二、学习目标和要求:、知识与技能: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住房特征;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了解新石器时代相对旧石器时代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根据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归纳、总结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

2、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这是我国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产和生活。2、难点:对于“农耕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参考: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四:知识结构、半坡社会、时间、地点:半坡遗址发现于陕西省市的半坡村,反映

3、了距今约年的半坡社会的风貌,是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2、经济生活: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里 200 多个储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这说明了半坡人过着以为主的生活。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主要食物是(世界最早),还有白菜、芥菜。还饲养猪、狗等家畜。4、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时代;是那时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在它们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5、社会组织形式和居住:居民按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社会群体,称为。他们的住房大多是,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地点、时间: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县河姆渡村

4、,距今约年,是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2、使用工具:河姆渡人已普遍使用石器,还用制作工具。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河姆渡人主要种植(世界最早),饲养猪、狗和等家畜。 4、建筑:住式建筑。、大汶口原始居民、得名:大汶口遗址因发现于山东而得名。2、年代:大汶口遗址反映了距今约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五、课堂训练:选择题1973 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代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 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人遗址D河姆渡人遗址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农业出现后,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右图干栏式

5、房屋是下列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3XX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 借鉴了我国原始居民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这种鱼纹装饰彩陶的制作者是 , ()A. 北京人B. 河姆渡原始居民c. 半坡原始居民D. 大汶口原始居民4历史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 提到“长江流域” 、“水稻” 、“干栏式房屋” 。此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5促使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A使用陶器B农业生产的发展c能够制造房屋D火的使用辨析题: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错误:。理由( 1)。( 2)。知识拓展 1想一想:在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受到江南水乡地理条件的影响?2想一想: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3说一说:大汶口墓葬中随葬品的不同,说明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4问题探究: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