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异读”成为一种教学现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6320926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1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异读”成为一种教学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异读”成为一种教学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异读”成为一种教学现象(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异读”成为一种教学现象 当异读成为一种教学现象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向来有着极其奥妙的关系。我们可以说,一切阅读对于作者的创作原意而言,都是误读;我们还可以说,作品问世之后,“作者已死,读者通过阅读完成对作品的独特诠释。然而,当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出现了一个特殊媒介教师,当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需要以教学达成沟通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时下,易中天“品?三国或于丹“?论语心得正在被热议甚至被诟病为“误导读者。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作品的新异解读尚不波及“教学这一功能,他们只代表个人的看法或见解,就已经被质疑与非议。相比拟而言,教师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文本就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

2、务教育语文课程规范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程规范的这一规定以开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与归宿,为学生发明性解读文本的“合法性扫平了障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生发文本。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异读现象屡见不鲜,其原因与表现形式也不一而足:教师放手让学生随意解读课文,学生在没有理解原文的情况下任意发挥其中的一些现象是新课程之前就已然存在的,一些是伴随着新课程教学方式改革而出现的。这些现象反映了教师们在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语文学科的性质等方面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需要我们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待文本?教学中如何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和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欢迎对这些话题有兴趣、有体会、有话想说的老师们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来,共同为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