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基本知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630905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革热基本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登革热基本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登革热基本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登革热基本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登革热基本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革热基本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革热基本知识(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革热基本知识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月中大。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 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 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 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 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必拉硫磷、杀螟松等作超低容量喷雾,或在重点区域进行广泛的药物喷洒。登革热的预防接种目前还

2、处于研究阶段,不能用于疫区。病原登革病毒属披盖病毒科(Togavirus)黄病毒属(Flavirus),包括I、H、田、 IV四个血清型。各型都能引起本病,并能激发型特异抗体。各型间免疫保护不明 显。临床症状本病感染潜伏期为215天,平均56天,通常35天,发病前尽管 体内有病毒存在,而前驱症状却不明显。(一)根据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为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 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三个临床型。1 .登革热 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迅速发热(2436小时内达39 40C,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 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

3、,面、颈、胸部潮红称三红 征”,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月中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部分病人上述病症不典型或表现轻微且病程短、 痊愈快(其中有些可自愈)者为轻 型登革热。病死率极低。2 .登革出血热有典型登革热表现,24病日内四肢、腋窝、粘膜及面 部可见散在出血点,迅即融合成淤斑。病情进展中有鼻腔、牙龈、消化道、泌尿 道或子宫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常见肝月中大,血球容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0X 109 /L者。脑出血的病例也有发现。异常严重出血的病 例可导致死亡。3 .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DHF表现的少数病人,在发热过程中或热退后, 病情突然加重,出现皮肤湿

4、冷、脉数弱、烦燥或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或脉压 低于2.67Kpa(20mm汞柱以下)等危象,甚至血压和脉搏测不出,病情凶险,病死 率高。WH断DHF/DS歆病情严重度分为4级,在我国的临床实际意义有待实 践中应用和总结。(二)实验室检查确诊病例需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测,同时也可 为流行病学分析、指导防治和科研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 .病毒分离可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桨、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分离病 毒,一般采集发病3日内血液标本,无菌操作采静脉血 3mL分离血清,低温送 检。将标本采用白纹伊蚊细胞纯系 C6/36克隆株培养、13日龄乳小白鼠、巨 蚊幼虫或巨蚊成蚊接种的方法分离病毒。单克隆抗体免疫荧

5、光法可以鉴定 4个不同型登革病毒。2 .血清学试验于发病5日内(第一相)和34周时(第二相),分别采集 血清,两相血清同时做血清学抗体检测。止匕外,用免疫荧光、免疫电泳等方法也可从急性期标本检测登革热抗原。 登革热暴发疫情确定后,没有必要所有病例都做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3 .临床常规试验检查起临床辅助诊断和判断病情的作用,有助于诊断 的重要变化是: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相对增多、 血液 浓缩、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H、V、叩、IX水平低下等。诊断标准1 .诊断原则: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进行临床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6、2 .诊断标准2.1 流行病学资料此是临床诊断不可或缺的依据。凡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或15天内去过 或来自流行区,和/或发病前59天曾有被蚊虫叮咬史。2.2 临床表现2.2.1 突然起病,畏寒、发热(2436小时内达3940C,少数患者 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2.2.2 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通、肌肉、关节和骨骼痛。2.2.3 伴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2.2.4 表浅淋巴结月中大。2.2.5 皮疹:于病程5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皮疹)、 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 35 日。2.2.6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

7、和体征。2.2.7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日牙龈出血、鼻 触、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或胸腹部出血。2.2.8 多器官大量出血。2.2.9 肝月中大。2.2.10 伴有休克。2.3 实验室检查2.3.1 末梢血检查:血小板数减少(低于 100X 109 /L)。白细胞总数 减少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2.3.2 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Z上。2.3.3 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2.3.4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2.3.5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2.3.6 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分离到DV或

8、检测到DV抗原。2.4 病例分类1 .4.1 疑似病例:具备2.1及2.2.1、2.2.2、2.2.32.2.7之一以上 者。2 .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2.3.1 (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或再加 2.3.3 (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3 .4.3确诊病例: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2.3.4、2.3.5、2.3.6中的任一项。登革出血热:登革热确诊病例加 2.2.8、2.2.9、2.3.2 。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加 2.2.10。鉴别诊断: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性,应在其不同病期与下列疾病细致 鉴别:流感、感冒、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麻疹、尊麻疹、猩红热、流脑、 斑疹伤寒、恙虫病、疟

9、疾等。脑部损害表现的病人应与其它病毒性脑炎和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相鉴别。治疗原则(一)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 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二)对症治疗: 1.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止痛退热药以防止在 G-6P网乏者中引起溶血。对于毒血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 素,如强的松5mg每日3次。4 .有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尽可能使用口 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防止转变为脑炎型。5 .有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 C 和K。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者可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等。6 .脑炎型病例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

10、等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酊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三)登革出血热的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补液可按每日100ml/kg ,内含等量生理盐水与5%葡萄糖液。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以扩张血容 量,并加用血浆或代血浆,但不宜输入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可静脉滴注糖 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善休克。有 DIC证据者按DIC治疗。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处理规范为及时、准确、有效地处理登革热疫情,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根据传 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规范。一、登革热防治基本知识(一)

11、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动物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和宿主。1、患者。患者是登革热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前3天至发病后10天内具 有病毒血症的患者是至关重要的传染源; 轻型患者不易被发现,且数量远大于典 型患者,是更为危险的传染源。病例诊断原则:依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 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确诊须有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结果。 病例分为 三种类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这三种病例均作为传染 源对待。2、隐性感染者。登革热流行后,当年人群中抗体水平较高,表明很多 人可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这些人在其病毒血症期也可以作为传染源。3、带病毒动物。有实验证明,非人灵长类等动

12、物能携带登革热病毒, 有可能成为人类登革热的传染源。(二)传播途径登革热在我国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伊蚊雌蚊吸血感 染病毒后,观察不到任何病变,但病毒在蚊体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再经蚊叮咬传染给人。埃及伊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南、广东、广西 部分地区。白蚊伊蚊在我国分布较广,于长江以南省区有广泛分布,在辽宁南部、 陕西东部等地区也有分布。(三)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人类对登革热不分种族、年龄、性别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 病。人初次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同型病毒有较巩固的免疫力, 可持续数年,但对异 型登革病毒免疫力只能维持很短时间。(四)流行特征1、流行形式。有地

13、方性流行和输入性流行两种形式。东南亚、西太平 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为地方性流行,病情较为严重。我国目前多为输入性流行,没有明显自然疫源存在。2、季节性。登革热流行与伊蚊消长有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我国病例多发生在311月份,79月达到高峰3、地区性。登革热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时侵入温带地区引起流行。由于白纹伊蚊在我国广泛分布,凡存在伊蚊分布的地区,尤其是沿海 地区和历史上曾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长江流域,一旦病毒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出现登革热流行。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紧邻东南亚地区,传 入并引起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4、输入性。凡

14、伊蚊的自然分布区,当其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且自然条件 (如气温、雨量等)合适时,一旦有登革病毒传入,就有可能引起登革热局部暴 发或流行。(五)相关概念与指标1、疫点。以病家为中心的半径100米之内区域为疫点,主要是依据伊蚊活 动距离划定。2、疫区。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城市一 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3、输入性病例。(1)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有蚊虫叮咬史的 病例;(2)急性期血清的阳性PCR产物或分离到的病毒经序列测定,preM/E序 列与到过的国家或地区的相同序列高度同源的病例。4、暴发疫情。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

15、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发生3例或以上登革热病例的。暴发疫情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输入性病例所引起的暴发疫情; 另一种是首发病例明确为 本地感染病例,或不能明确其感染来源的病例引起的暴发疫情。5、布雷图指数(BI)=合计阳性容器数/调查户数X 1000 6、房屋指数(HI)=阳性户数/调查户数X 1007、容器指数(CI)=合计阳性容器数/合计容器数X 10008、千人指数=伊蚊幼虫或蛹阳性容器数/检查房屋内人数X 10000二、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物资准备除一般传染病现场处理常备的物资及交通 工具外,还要进行如下准备:(一)防蚊、灭蚊的设备及药物:喷雾器、烟雾机等设备和敌敌畏、澳 秋菊酯、马拉硫磷等杀虫剂及有关生物、微生物灭蚊的制剂。(二)与当地医院密切联系,准备治疗登革热中、西药物及对症、支持 治疗药物、设备等物资。(三)分离登革病毒试剂、设备及进行各项血清学检查试剂、器材等。(四)登革热调查、登记等各类表格。包括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中 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登革热病例调查一览表/登革热发病情况入户调查登记表、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孳生地调查登记表、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 密度调查表、媒介伊蚊登革病毒分离送检登记表、疑似登革热病人检材送检一览 表和病原学检测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