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6308052 上传时间:2023-1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原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草原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草原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草原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草原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草原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原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2、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人们的深情厚谊。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背诵一、二段)。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背诵一、二段)。教学准备:(1)回顾并能复述有关草原的记忆和阅读记忆。(2)预习。

2、(3)制作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2、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教学重点:背诵一、二段。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草原美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教学准备:1、学案、指导学生熟读一、二段。2、制作课件。3、印好自主学习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课前三分钟1、看拼音写词语 d tn xun rn gu l d yn y h

3、u ( ) ( ) ( ) ( ) ( ) Jn pio di w m t l mo j sh ( ) ( ) ( ) ( ) xi s shui jio pin x tin y ( ) (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 国画的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 用线条画出轮廓。( )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一、谈话导入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二、讲授新课1整体

4、感知(1)快速读文思考: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 主客联欢(2)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2、精读段落(1-2)(1)第一段话描写了草原上的哪些景物?用“”把景物的词划出来,展开想象。(2)自由地、放声地朗读几遍,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3)朗读展示。(4)填写课文:见学案3、背诵积累1-2段三、总结课文这节课我们感受了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这样的水土会养育怎样的儿女呢?作者仅仅只是和我们分享他见到的美景吗?下节课

5、我们接着学习。四、课后练习小练笔:(10分钟):课文在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方面非常好,我们也曾享受过美景,你也来学一学。仿写:这次,我看到了(大海、西樵山)学习课文“由上到下”或“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一段话。 A组:(能写通顺就可以了)B、C组:(能用上好词好句写具体、写生动.) 五、作业 1、继续完成小练笔2、抄写课文1、2自然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课文背诵。2、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句子含义和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教学准备:1、学案。2、制作课件。3、印好自主学习

6、评议表,组织学生学习,组织组长评议本节课自主学习出色的同学以及小组。课前三分钟:基础知识滚动一、复习导入1、基础知识滚动练习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二、讲授新课1、回顾课文,读句子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辽阔、碧绿(又大又美)(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

7、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2、交流点拔(学习2-5段):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展示。(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

8、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指名读(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课文。三、总结课文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与民族风情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颂扬之情。四、课后练习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草原的特点是 ,草原上的景美 更美。 2、体会

9、句子表达特点。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个句子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 比作绿毯,另一个是把 比作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的“渲染”是指 ,勾勒的意思是 这句话说明了 。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五、作业 小状元配套练习草原学案预习步骤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境界”等

10、词语。3、朗读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好长句。4、梳理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感?5、欣赏美读画一画: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在旁边做出简单的批注(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还可以是一个疑问),把你划住的句子美美得读一读,背一背。课前三分钟1、看拼音写词语 d tn xun rn gu l d yn y hu ( ) ( ) ( ) ( ) ( ) Jn pio di w m t l mo j sh ( ) ( ) ( ) ( ) xi s shui jio pin x tin y ( ) ( ) ( ) (

11、) 2、根据意思写词语 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 国画的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 用线条画出轮廓。( ) 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课中练习:按课文内容填空1、这次,我看到了( )。那里的天( )更( ),空气是那么( ),天空是那么( ),使我总想( ),表示我( )。 2、在天底下,( ),( )。四面都有小丘,( ),(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不用(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 )。3、这种境界,既使人( ),又叫人(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 )。

12、在这境界里,连( )和( )都有时候( ),好像回味着( )。4、初入草原,听不见( ),也看不见( ),除了一些(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 )( )!5、忽然,像( ),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 ),( ),( ),像一条( )。6、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 ),( ),( ),响成一片。7、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 ),( ),像( )向我们飞过为。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 ),( )着,( )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的草原( )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小练笔课文在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方面非常好,我们也曾享受过美景,你也来学一学。仿写:这次,我看到了(大海、西樵山)学习课文“由上到下”或“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一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