窍诀: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6306203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窍诀: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窍诀: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窍诀: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窍诀: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窍诀: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窍诀: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窍诀: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整心念(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睡眠也要学吗?固然要学!佛门四弘誓愿中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对于一种修行人来说,表面上看来和一般人同样在吃喝睡眠,但是她们吃喝睡眠的措施和一般人全然不同。一种修行人会善巧地将修行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心,以达到自觉觉她的目的。睡眠对于常人来说,不可或缺。瑜伽师地论中说,作为欲界众生的人,其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而成,白天劳作之后,四大种就会衰减,使人感觉疲倦,此时需要以睡眠的方式长养四大种,四大种通过睡眠得以长养之后,疲倦感就会消失,精力会重新充沛起来,有了精力,人才干有力气解决种种事务,精进行持多种善法。睡眠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呢?或者说如何将修行融入睡眠呢?菩提道

2、次第广论中强调了三点:一是睡眠时间的掌握;二是睡眠姿势的控制;三是睡眠之前心念的调节。先说睡眠时间的掌握。古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非常合理,由于日月的运营和人体气脉的运营息息有关。日落之后,人应当以休息为主,不应当再去不断地劳碌身心;日出之后,不应当再处在昏睡的状态,而应当起来活动身心,解决平常事务。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电以及电灯、电视等电器的发明和使用,变化了人类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在日落之后,也可以像白天同样不休息。如今,“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已经成了不少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其实这种习惯并不合乎养生之道。白天虽然睡很长时间,对四大的长养作用还比不上夜晚睡一会儿。

3、因此,应当尽量将睡眠时间安排在夜晚,不要用白天的大好光阴去睡眠。此外,据说晚上十一点到次日一点为子时,此段时辰为人体气血调节的核心时间,如果一种人在这段时间还不进入睡眠状态,长此以往,会损害身体健康。因此,虽然很忙,入眠的最迟时间也不要超过晚上十一点。此外,睡眠时间不适宜太短,也不适宜太长,中医中有“久睡伤神”的说法,因此次日日出之后就应当起床,不应当养成睡懒觉的习惯。再说睡眠姿势的控制。广论中说,睡前应当先洗脚,然后以“狮子卧”式,重叠左足于右足上,右胁而卧。睡前洗脚,可以增进气血循环,有助于入眠,在养生谚语中也有“睡前烫烫脚,胜服催眠药”的说法。以“狮子卧”式右胁而卧具有四种利益:一、“令

4、身能不缓散”,也即以如是姿势睡眠可令身体不懒惰和散乱;二、“虽睡沉已亦不忘念”,也即沉睡之后也不会忘失正念;三、“睡不浓厚”,也即不会睡得太深,犹如死猪一般全然无觉;四、“无诸恶梦”,也即以狮子卧而眠,则不会做恶梦。反之,若不以狮子卧而眠,则与上述四种相违的一切过错皆会生起,也即若以其她卧式,身体将散乱,睡后忘念,睡眠极重,睡梦不祥。如瑜伽师地论中说:“如狮子王,一切兽中勇悍坚猛,最为第一。比丘亦尔,于常修习悎寤瑜伽,发勤精进,勇悍坚猛,最为第一。非如其他鬼卧、天卧、受欲者卧,由彼一切懒惰懈怠,下劣精进,势力单薄。又法应尔,如狮子王,右胁卧者,如是卧时,身无掉乱,念无忘失,睡不极重,不具恶梦。

5、异此卧者,与是相违,当知具有一切过错。”宝梁经云:“仰卧,是修罗卧;覆卧,是饿鬼卧;左胁,是贪欲人卧;右胁,是出家人卧。”因此,在所有的睡眠姿势中,只有右侧卧的“狮子卧”式才是最佳姿势,对身心都具有无量的利益,其他卧姿都不是如法的卧姿。因此,修行人应当下定决心,养成以狮子卧式而眠的习惯。睡眠之前应当如何调节心念呢?广论和瑜伽师地论中宣说了睡眠之前应当通过“光明想、正念、正知、起想”来调节心念。人在睡眠状态时,事实上是处在睡眠心所中,睡眠心所在心中生起的时候,人就会处在昏睡无知的状态,如果睡前强化某种心念,这种心念就会随着着睡眠心所始终存在。因此,如果睡前思维串习善法,则善心所就会随着睡眠心所而

6、共存,如果能这样,则睡眠时事实上也处在善心所之中,这样的睡眠就具有修习善法的作用;相反,如果睡眠之前思维串习恶法,则恶心所就会与睡眠心所共存,如此则睡眠就处在了恶心所之中,使得睡眠时也累积恶业。睡眠这件事究竟是善是恶还是无记,完全看是以什么心所随着。因此,睡前思维串习善法,使得善心所与睡眠心所共存至为重要。什么是光明想?广论中说:“光明想者,谓应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时心无黑暗。”意思是说,睡前应当观想光明,自身处在光明之中而入眠,如果睡眠时能持久地训练光明想,徐徐就会修成睡眠光明,也即睡时心无黑暗。对于修习净土的人来说,睡前观想自己眠于极乐世界的光明之中,此修法极为殊胜,应当

7、布满信心地去串习。什么是正念?广论中说:“念者,谓闻思修诸善法义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际,应令随逐。”意思是说,所谓正念,就是使得通过闻思修法义所修成的正念,乃至尚未进入熟睡时,始终于心中随逐。因此,对于修行人来说,将最重要的修心要领,写成一种祈祷文,在睡眠之前读诵受持,反复思维串习至为重要。譬如,由闻思慈悲心的法义之后就会形成“要将自心安住于仁慈状态”的正念,睡眠之前心中应思维慈悲心的法义,使自心安住在仁慈的正念中,直至熟睡为止。这样修持,可以使睡眠时令正念随逐,令沉睡时等同未睡,心能常常随顺善法而转,于睡眠时亦能修习善行。什么是正知呢?也即安住于正念中而睡眠,若有烦恼现起,即能及时察觉了

8、知,并速疾弃舍,心无染著。什么是起想呢?“起”是“生起、发起”的意思,“想”是“观想、想像”的意思。“起想”就是对自己所盼望达到的状态,用观想的方式来发愿。因此,“起想”事实上就是在睡前要有愿望。广论宣说了睡前的三个愿望:一、不越起时之想;二、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三、不舍善法之想。所谓不越时想,就是睡前发愿明天在自己所盼望的时间起床,不可久久贪恋睡眠。这种睡前的不越时想,会使自己发起警惕之心,睡眠也不会太沉,并会使自己不会超过起床时间而能及时醒觉。所谓发起悎寤瑜伽欲乐之想,就是发愿在睡眠时修习睡梦禅定,身体依托狮子卧式,右胁而卧来入睡梦禅定。过去,不少高僧大德,依托睡梦禅定,修成“不倒单”的

9、大有人在。所谓不舍善法之想,就是睡前发愿:如我今日勤修睡眠禅定以及多种善法,明日我亦应如是勤修。由于生起不舍善法之想的缘故,则修持善法的愿望就会相续不断。睡眠中大有学问。放眼茫茫的轮回大海之中,由于睡眠不善巧,而增长愚痴、懒惰,致使人生遭遇种种失败和痛苦,最后堕入畜生道的众生不计其数。因此,每一种但愿离苦得乐的人,应当仔细思维、观测和比较不同睡眠方式的利弊。观测之后,应当选择大智佛陀所建议的最佳睡眠方式来趋利避害。最后,愿一切众生能从痴睡中觉醒!快乐和痛苦源于自心看待外境事物的思想和态度,而非源于外境自身,因此获得安乐的主线措施应当是调节自心而不是调节外境。这是佛教的苦乐观,也是佛教最明显、最

10、主线的特点。一种人只有深刻理解了佛教的苦乐观所揭示的苦乐真相,才有也许真正进入佛门并理解修心的重要性;一种人只有理解了心灵的取舍对苦乐的作用,才也许真正珍视佛陀所宣说的一切修心的法门并自觉自愿地开始修心;一种人也只有对苦乐真相有了坚定不移的定解,才干理解为什么古往今来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可以舍弃世人难以割舍的世间名利毅然走上修心之路,并在世人觉得极其艰苦的状况下,仍然自得其乐,内心保持安乐与祥和;一种人也只有明白了佛教的苦乐观,才干真正关闭痛苦之门,登入安乐的殿堂。诸多不懂佛法的人看到出家的修行人在物质上一无所有,穿吃住都很简朴,于是心里生起悲悯,并说:“这些出家人多么可怜啊!她们没有家庭,没有

11、像样的住房,每天只是吃一点素菜,穿得也那么简朴,并且身无分文!”在修心七要中说,这些人对出家的修行人所产生的悲悯是“颠倒”的,显示了她们对佛法和心灵奥秘的一无所知。为什么说这种悲悯是“颠倒”的呢?由于在真正的修行人眼中,那些拥有诸多外在财富、名声和受用并被其缠缚而使自心不得自在的人,才是真正需要悲悯的对象,由于这些人还不懂得心灵的奥秘,还不懂得快乐源于自心并且无需向外境“乞讨”而得的道理。正由于如此,这样的人会始终在外境的苦海中流浪,她们一切趋乐避苦的行为最后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在大乘佛教大悲心的修法中,一种大乘菩萨也重要是通过观测众生由于不明白心灵奥秘而在外境苦海中追逐安乐的事实和现状而对众

12、生生起大悲心。那么如何调节自心呢?在华智仁波切所著的屠夫真言中,将“调节自心”分为“临时调节”和“究竟调节”两个层次。所谓“临时调节”就是“取舍心念”,或者说“断恶行善”,也即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境之后,将那些会导致自己和她人目前和将来痛苦的烦恼心念给清除,而只让那些会导致自己和她人目前和将来安乐的善心生起。从临时意义上来说,选择自心看待种种外境的态度,是我们获得人天安乐的主线。恶心断除,恶行和恶语就无由而生;善心生起,则善行和蔼语就会随念而生。仔细观测自心就会懂得,善心生起的当下我们的心自然就是安乐祥和的,恶心生起的当下我们的心自然就是痛苦和不安的。不仅如此,善心所导致的善行和蔼语还会带给别

13、人以安乐,恶心所驱使的恶行和恶语还会导致别人的痛苦。如果我们的心是善的,即便我们处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内心也一定是祥和安乐的;如果我们的心是恶的,即便我们处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中,内心也必然是焦急痛苦的。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告诫人们:“休将自己心田昧”,这是告诫人们不要让贪嗔痴慢嫉等恶心在心中生起,或者一旦恶心在自己心中生起了,就要迅速断除,不要让恶心长期驻留在自己的心田。为什么呢?由于“人之初,性本善”,也即每个人的心的本性是善良的。这里“人之初”的“初”不是时间上的“初”,而是空间现象上的“初”,人之“初”是心,而心之“初”是光明、空性和大悲,因此“人之初”可以理解为每个人本具的佛性也即心的本性

14、。犹如明镜蒙上灰尘之后,镜子的光明就会被蒙蔽,同样,如果我们任凭多种恶心念在心中驻留,久久就会将自心本具的安乐给扼杀掉。因此,一种但愿得到安乐的人千万不要用恶心念来蒙蔽自己的心田,使之失去安乐和觉悟。如果一种人任凭恶心肆意停留在心中,这个人的心灵就会徐徐堕落到痛苦和愚昧的深渊中去,慢慢地这个人就会投生到三恶道中去,并且轮转无休。那么,什么是“究竟调节自心”呢?所谓“究竟调节自心”就是结识心的本性并安住于心的本性之中。究竟调节自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种阶段是通过深刻观测心念的来处、住处和去处结识心的本性;第二阶段是在结识心性的基本上安住于心性之中。吾等至尊导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心性犹

15、如虚空一般一尘不染,又犹如日轮同样光明遍照,心性的空性与光明和我们“六根”所对的变化无常的“六尘”不同,是无有任何生灭的常法,犹如金刚同样无有坏灭。什么人可以安住于光明和空性的心性中,什么人就一定会得到究竟永恒的大安乐。众生之因此得不到究竟永恒的安乐就是由于她们将安乐寄托于无常迁变的外境之上,因此至今她们仍像乞丐同样,在外境的苦海中追逐。可以痛苦的是我们的心念,可以快乐的也是我们的心念。无始以来,无数个痛苦和快乐的心念曾经在我们的心中生起、驻留和消灭过,可是奇怪的是,我们至今还不结识这些心念的本来面目!也很少有众生去认真检视过自心中生起的种种心念的本质它是什么颜色?它有什么形状?在念头没有生起

16、之前,念头是如何酝酿成熟的?在念头生起来的时候,它究竟停留在身体的什么确切部位?念头消失之后,它又去了什么地方?一种外境的恩人或仇人,我们可以用眼睛清晰地看到其身体,用耳朵听到其说话的声音;一朵在外境上真实存在的鲜花,我们也可以用眼睛看清晰它的颜色和形状,并用鼻子闻到它的香味。可是,我们至今还不懂得自己种种心念的“庐山真面目”,这真是一件咄咄怪事!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检视自心中所生起的种种心念,并试图结识其本质。十方三世诸佛皆是通过“观测心性、结识心性、安住心性”这个最主线的措施而证悟无上菩提的!通过取舍善恶心念来调节自心,我们可以得到临时的安乐;通过观测心性、结识心性和安住心性来调节自心,我们可以得到究竟的安乐。这就是佛教的苦乐观!大学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明德”。因此,“明明德”,也即明白“明德”,是一种人自觉自愿地踏入“大学之道”的核心所在。在具体观测和学习“大学之道”的十二次第之前,我们需要观测“明德”,明白“明德”是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