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分析测量仪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627977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6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分析测量仪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东莞分析测量仪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东莞分析测量仪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东莞分析测量仪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东莞分析测量仪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莞分析测量仪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分析测量仪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莞分析测量仪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集团有限公司报告说明近年来,日新月异的激光/光谱技术促进了大气立体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光学探测和光谱数据解析为核心的各种立体监测技术以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多组分以及实时等优势在大气、环境、气象、空间、遥感以及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光与大气中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吸收、散射、反射等过程,形成了多种探测技术,实现了对大气痕量气体、大气气溶胶、温室气体、大气风场、水汽、温度以及多种大气污染成分的快速、实时探测,并通过光波的遥感特性,在地基、车载、机载及星载多平台上对大气多种成分、大气参数进行多维度的探测。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0248.62万

2、元,其中:建设投资8323.6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1.22%;建设期利息104.2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2%;流动资金1820.6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77%。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169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13755.08万元,净利润2295.72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5.90%,财务净现值1723.20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21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综上所述,本项目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属于投资合理、见效快、回报高项目;拟建项目交通条件好;供电供水条件好,因而其建设条件有明显优势。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

3、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目录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6一、 环境监测领域6二、 气象观测领域15三、 环境监测领域19第二章 市场预测21一、 机遇和挑战21二、 机遇和挑战23三、 交通管理领域26第三章 建筑工程技术方案34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34二、 建设方案34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35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36第四章 法人治理37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37二、 董事39三、 高级管理人员43四、 监事45第五章 SWOT分析说明47一、 优势分析(S)47二、 劣势分

4、析(W)49三、 机会分析(O)49四、 威胁分析(T)51第六章 安全生产分析56一、 编制依据56二、 防范措施57三、 预期效果评价60第七章 原辅材料供应及成品管理61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61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61第八章 组织架构分析63一、 人力资源配置63劳动定员一览表63二、 员工技能培训63第九章 工艺技术方案分析65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65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68三、 质量管理69四、 项目技术流程70五、 设备选型方案70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71第十章 风险分析73一、 项目风险分析73二、 项目风险对策75第十一章 项目招标及投标分析77

5、一、 项目招标依据77二、 项目招标范围77三、 招标要求78四、 招标组织方式78五、 招标信息发布79第十二章 总结80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一、 环境监测领域1、行业概况按监测目标的不同,环境监测市场可以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市场和污染源监测市场。环境质量监测的监测对象包括空气质量监测、水质监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质量监测和噪声监测等;污染源监测的监测对象包括废污水监测、废气监测等。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等环保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17年,我国共计销售各类环境监测产品56,575台(套),同比2016年增长38.5%。除采样器设备外,其余4大

6、类产品的销售量均比2016年显著增长。其中,烟尘烟气类监测设备共销售18,486台(套),同比增长22.7%;环境空气类监测设备共销售7,162台(套),同比增长55.3%;水质监测设备共销售19,345台(套),同比增长86.3%;数据采集设备共销售9,511台(套),同比增长53.6%。在产品结构方面,销售量占比最大的是水质监测设备和烟尘烟气监测设备,分别占总体市场销量的34%和32%。数采仪、环境空气监测设备和采样器分别占比17%、13%和4%。根据中国电子信息统计年鉴数据,环境监测行业收入规模从2010年9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23亿元,复合增速19%;增长主要来源于大气、水质、工

7、业污染源监测的高速增长。如果按照16%的增速测算,2019年市场规模将超过400亿元。2、行业发展态势及市场规模(1)空气质量监测市场我国空气环境质量状况严峻。根据201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以下简称“338个城市”)中,只有9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占全部城市数的29.3%;23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0.7%。338个城市发生重度污染2,311天次、严重污染802天次,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的74.2%,以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占20.4%,以O3为首要污染物的占5.9%。其中,有48个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超过2

8、0天,分布在新疆、河北、河南等12个省份(部分城市受沙尘影响)。纳入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的74个实施城市(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地级城市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74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2.7%,比2016年下降1.5个百分点。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建设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能直接带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的市场需求。根据财政部、环保部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大气监测方面,适当增加国控监测站点建设并充实监测功能,实现对全国主要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覆盖,满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考核和评价需要。“大气十条”提出,要建设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

9、局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建成细颗粒物监测点和国家直管的监测点。(2)污染源监测市场污染源监测主要是采用环境监测手段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来源、排放浓度、污染物种等,为控制污染源排放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也是解决污染纠纷的主要依据。2011年-2015年污染源监测重点企业数量复合增速为4%,自动监控企业数量复合增速为3%,COD、氨氮、SO2和NOX的增速分别为10%、31%、22%和24%。随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供给侧改革、地方政府考核方式的转变,预计工业企业的监测设备将保持较高增速,预计COD、氨氮、SO2和NOX的增速分别为20%、35%、25

10、%和25%,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市场规模在145亿元。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数量共有37.7万家,其中生产工艺包含VOCS排放的企业共有23.3万家,2017-2020年预计工业园区VOCS监测设备需求量超过10万台,按照25万元/台计算,对应的市场规模将超过250亿元。(3)水质监测市场2016年3月,环保部印发“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方案,要求将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由972个调至2,767个,其中,超七成监测断面与考评挂钩,地表水监测国控断面数扩容近两倍,“十三五”期间将新建1,795个。2014年全国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修

11、改稿)发布,要求2020年以前,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在近期仍需要定位试点监测范畴,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为基本目标,力争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要求在每个县选择3-5个代表性村庄,开展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地水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按照334个地级市,每个地级市按照2个地表水监测设备;2,851个县,每个县安装6个地表水监测设备计算,“十三五”预计新增地表水监测设备17,774个。另外,饮用水、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设备预计每年小幅增长100个、50个,则“十三五”预计新增750个。综上,地表水、饮用水、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设备共新增18,524个

12、。(4)环境监测运维市场根据财政部、环保部关于支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央上收的环境监测站点、监测断面等,除敏感环境数据外,原则上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第三方专业公司托管运营。2018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1,436个国家空气监测站进行运维招标,2019年-2021年3年总运维金额7.2亿元,市场空间2.4亿元/年;对于非国控点,2016年全国共有3,750个监测点位,预计2020年末全国将有10,776个监测点位,2017年-2020年全国需运维的点位为6,000个,按照每个点位15万元/年的运维费用估算,运维市场规模将超过9亿元/年。3、未来发展趋势(1)环境监测系统呈现智能

13、化、网格化融合发展趋势根据2017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环保装备龙头企业向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调试维护、运营管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商发展。引导环保装备制造与互联网、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提升制造型企业服务能力和投融资能力。2018年8月,生态环境部启动“千里眼计划”,要求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全行政区域按照3千米3千米划分网格,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筛选出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高的3,600个网格作为热点网格,进行重点监管。每月对热点网格进行综合评估,选出各城市PM2.5月均浓度最高、同比去年PM2.

14、5浓度改善情况最差、环比上月改善情况最差的三类热点网格作为预警网格,进行通报。2018年10月前实施范围为“2+26”城市,10月起增加汾渭平原11个城市,2019年2月起增加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从而实现对重点区域的热点网格监管的全覆盖。与点状监控有所不同,网格化监控采用最新的小型化、微型化组合监测技术,以“全面布点、全面联网”为宗旨,通过大范围、高密度“网格组合布点”,结合立体监测、移动监测等,形成覆盖整个区域的在线监控网格,为科学治霾、精准治污提供决策依据,大幅提高治霾的工作效能,推动大气质量持续改善。(2)环境监测设备向多功能、集成化、智能化方面发展根据2017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

15、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领域,重点研发污染源水质聚类分析,水质毒性监测,石化、化工园区大气污染多参数连续监测与预警,生物监测及多目标物同步监测,以及应急环境监测等技术装备。重点推广污染物现场快速监测、挥发性有机物、氨、重金属、三氧化硫(SO3)等多参数多污染物连续监测,车载、机载和星载等区域化、网格化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以及农田土壤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诊断等技术装备。环境监测仪器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方面发展。(3)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的覆盖全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仍存在部门间环境监测网络规划布局不统一、技术规范及评价方法不统一、数据缺乏可比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