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信息技术第三章第一节图片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626856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科版信息技术第三章第一节图片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沪科版信息技术第三章第一节图片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沪科版信息技术第三章第一节图片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沪科版信息技术第三章第一节图片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沪科版信息技术第三章第一节图片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信息技术第三章第一节图片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图片信息的加工教学设计万安中学 钟伦胜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第一节(信息的加工)的第4小节内容。按课标要求,建议在高一年级用1学时教学。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图片的基本知识;能分析原始图片素材,选用合适的加工软件和处理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计算机进行图片处理的基本过程,学会采集、获取图片的多种方法,掌握图片的加工处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生活需求出发,把技术应用于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技术。感受信息加工在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性,充分体会用计算机处理信息

2、的优势。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具体图片选用合适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初步处理。学情分析:学生自身不同的经历与知识背景对学习新知有不同的影响。课前调查,了解学生中哪些使用过或听说过数码相机(扫描仪),哪些使用过图片信息,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教学,尽量在每一小组内都安排有操作经验的学生。教学策略和方法:1、思路: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图片吗?图片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你要用到图片?你用的图片是自己作的还是照搬别人的?你获取的图片适合你的需求吗?有没有想过要改改那些图片?)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展示一未做加工处理的作品,分析加工需求,最后选择合适工具对图片进行加工处理。2、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实

3、际中获取图片,分析加工需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以学生活动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3、课前准备:展示作品,加工软件,加工素材4、对不同起点学生:(1)“零起点”:看老师演示,从网上下载图片,进行旋转(用windows自带的图像和传真查看器)、裁剪(word里的图片裁剪、windows的画图程序裁剪)等简单加工。(2)“菜鸟”级: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数字化图片,然后加工制作(同(1)。(3)升级版:用photoshop专业工具加工图片。教学过程一、概述图片1、图片的作用: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图片吗?图片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你要用到图片?你用的图片是自己作的还是照搬别人的?你获取的图片适合你的需求吗?

4、有没有想过要改改那些图片?)引入课题。2、图片的分类:两种分类方法(现实生活中和在计算机中)3、图片的格式:提问(你了解哪些类型的图片?知道哪些图片格式?);解释(主要讲常见格式jpg、bmp和gif)4、图片的像素:教师先展示一幅图像,采用放大功能进行放大,让学生观看图像越来越模糊。 师:为什么图像放大后会变模糊?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发现图像变模糊是因为每个点在放大过程中,变成了方块,因此图像变模糊了。让学生查阅教材,理解这些方块是什么,从而引出图像与像素的关系, 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图像是由像素组成的,所以放大图像会产生失真现象,了解相片像素与冲印相片大小的关系。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

5、并演示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教材中的知识束解答生活中遇到的问题。5、常见的图片的加工:见课本P436、常用加工软件:windows自带的图像和传真查看器、windows的画图程序、Photoshop等。二、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1获取图像的途径 师:借助计算机和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对图像进行处理。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的前提是把图像输入到计算机中,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计算机获取图像? 教师在黑板中心位置板书“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计算机获取图像的各种方法。计算机获取图片的方法数码相机电子刊物如光盘等因特网自己绘制扫描仪摄像机学生的回答有:照相机、网上下载、自己画,教师把

6、学生的回答一一写到黑板上(如图1)。设计意图: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对计算机获取图像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整理,加深学生理解。 2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师: 如何把数码相机中的照片输入到计算机中?教师先安排有操作经验的学生给同组同学介绍操作过程。了解操作过程后,学生再阅读教材,学习操作步骤。 教师演示:用USB连接线连接数码相机和计算机,用“复制一粘贴”命令把数码相机中的照片复制到计算机中,在计算机中浏览这些照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了解计算机从数码相机获取图像的方法。 三、根据需要对图像进行简单处理 1浏览图像,发现图像不足 师:这是老师在旅游时拍下

7、的照片。可惜老师的拍摄技术不高,不能充分展现这些风景的秀丽。你们觉得这些照片有哪些不足?还可能补救吗?师生一起用AcDsee浏览图像文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图像的问题”。学生仔细浏览图像,找出图像存在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如图2)。图片的问题加工方法增强表现力倒立倾斜偏暗构图不合理旋转调整亮度和对比度裁剪 针对图像存在的问题,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终,得出图像处理的目的:增强图像的表现力。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浏览图像丈件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照片存在的问题,产生加工处理图像的需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具体图像进行分析,确定优化或增强图像表现力的加工处理方案,学会发现问题,

8、主动建立工作需求。 2根据分析,进行图像处理 师:看来大家对这些图像的处理方案已心中有数了,那就尝试用工具软件帮老师把这些照片中的风景变得更加美丽吧。 学生根据前面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对不同的图像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讲解保存修改后的图像文件部分,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分解。 (1)介绍图像文件的四种类型及适用范围。 (2)在保存图像文件时,选择“另存为”,把同一个图像保存为jPg、gif、.bmp、tif四种不同的图像文件类型。 (3)比较生成的四个图像文件的属性,特别是文件大小的区别。 学生对某张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得到类似怀旧照片的效果。教师建议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提高任务:综合运用ACDSe

9、e提供的功能,进行技术创新,制作出富有创意的效果。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践,及时发现学生碰到的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意图:通过把同一个图像保存为不同图像类型的实践,体会到不同图像文件类型的区别,从而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类型保存图像。为水平较高的学生设置了提高任务,引导他们去探索图像处理的更多技巧与方法,产生技术创新意识。 三、学生活动 (1)“零起点”:看老师演示,从网上下载图片,进行旋转(用windows自带的图像和传真查看器)、裁剪(word里的图片裁剪、windows的画图程序裁剪)等简单加工。(2)“菜鸟”级: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数字化图片,然后加工制作(同(1)

10、。+=(3)升级版:用photoshop专业工具加工图片。如网上(信息技术教学网的教学资源中心)下载荷花图和打坐图,然后加工制作“荷花仙子”。 四、交流分享评价 学生之间共享欣赏处理后的图像,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并能给予他人创作建议。在交流中,教师提醒学生发现并学习其他学生值得学习的技巧。设计意图:主动建立;作需求,并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图像处理方式对图像进行适当处理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地积累,更需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此环节就是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以便互相学习长处,共同进步。 总结技术,评价使用的工具教师展示事先制作好的概念图,回顾本课要点:计算机获取图像的方法、图像与像素的关系、图像处理的常用方法、图像文件的常见格式等。留下思考问题:图片加工和平面艺术设计?第 1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