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期末试题_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6266139 上传时间:2023-03-2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期末试题_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期末试题_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期末试题_人教部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试题期末试题_人教部编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上语文试题-期末试题|人教部编版无答案第一局部 积累运用42分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shui jio bi sng yo sh l b x shui lio ku lu bo to yn f ro hi u 二、组词10分扮 诵 练 吱 份 涌 炼 枝 稍 凑 模 耍 梢 揍 摸 要 shn sh 参 舍cn sh 三、选词填空。4分1、一 树枝 一 鸟叫 根 束 面 块 条 声2、远方的大伯回家了 ,爷爷奶奶十分 。欢喜 欢快 欢乐3、老师的态度很 。温和 温柔 温暖4、 雨很大 , 我还是会去上学。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即使也 只要就四、按要求各写两个词语。4分带数字的成语 ,如:七上

2、八下 带颜色的四字词语 ,如:花红柳绿 带近义词的成语 ,如:左顾右盼 形如ABAC的成语 ,如:自言自语 五、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把番号填在括号里。4分没有水分 空 没有余地 全1我刚洗的衣服很快就被太阳晒干了。 2遇到困难不动脑筋干着急也没用。 3小红累得满身大汗。 4全议室里很快就坐满了人。 六、选择正确的答案 ,把番号填在 里。4分1、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 。A、闪闪发光 B、大吃一斤 C、一本正径 D、城群结队2、“乱入池中看不见的后半句是 。A、闻歌始觉有人来 B、无雨必有风 C、明天太阳红 D、无雨山没腰3、张飞扔鸡毛 A、铁面无私 B、有劲难使 C、愿者上钩 D、

3、多多益善4、?山行?的作者是 A、李商隐 B、贺知章 C、杜牧 D、林杰第二局部 阅读理解28分八、阅读?大青树下的小学?片段 ,答复以下问题。 上课了 ,不同民族的小学生 ,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 ,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 ,窗外十分安静 ,树枝不了 ,鸟儿不了 ,蝴蝶在花朵上 ,好似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 ,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 ,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 ,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 ,招引来许多小鸟 ,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1我能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2 读了这段课文 ,小问号想知道明明是写同学们课上课下的情景 ,为什么还要写小动

4、物呢? 我来答复:这样写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 ,为学校增添了 的气氛;二是突出了孩子们读书读得 ,读得 ,读得 ;三是突出了下课后孩子们 引得小动物们心生羡慕 ,前来看热闹。3 我能写出这段课文提到的那些小动物。 4.我很喜欢这个小学 ,因为: 九、阅读短文 ,细心完成练习。18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拟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

5、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 ,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 ,说字惊老师。于是看 ,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

6、也为“老师 ,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那么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 ,“教师一说是比拟晚的事了。如今体会 ,“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 ,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异。辛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 ,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 ,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 ,“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 ,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 ,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等等 ,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

7、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 ,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 ,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 ,“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 ,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 ,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 ,不越礼而与人言 ,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 ,与教师、老师之意根本一致。第三局部 快乐表达30分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根底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成效。十、根据以下提示和要求 ,写一篇不少于250字的习作。30分试着自己编写一篇童话要求:题目自定 ,语句通顺 ,事情清楚 ,表达真情实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