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626589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荆轲刺秦王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课 荆轲刺秦王教案 (必修一 第二单元)一、教学目标:1、 掌握本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3、正确认识荆轲的行为,学习他的狭义和牺牲精神。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师点拨法、总结检测法五、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本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三、教学难点:自主学习法学习过程:四、教

2、学过程;、教师导入:“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首脑,达到群龙无首不攻自破的目的。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个手段。殊不知在九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使用了这一手段,不过完全是靠个人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势单力孤的荆轲,一个是超级大国的皇帝,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行动最后以失败告终,真令人扼腕叹息。今天,我们一起回到过去,回到那令人恐怖万分也遗憾万分的一幕去荆轲刺秦王(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3、)、常识积累;1、关于战国策:本文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这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记录了西周、东周、齐、楚燕、韩、赵、魏、秦、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是刘向编辑整理的,共33卷。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论及纵横捭阖的斗争。其文章的风格是辩辞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多用寓言故事、多偶排比渲染。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嬴政没有礼遇他,他十分愤怒,逃回了燕国),就想派勇士去劫

4、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三、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 忤(w) 徵(zh) 陛(b) 卒(c) 创(chung) 揕搭(zhn)拊(f)樊於(w)期 夏无且(j)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 划分大致的结构。 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

5、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高兴。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而燕国见陵

6、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nxing),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n。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卒起不意 卒,通“猝”, c,仓促,突然。2、一词多义 【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

7、亲也 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介词,按照 以次进 已经 日以尽矣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介词,被 父母宗族

8、,皆为戮没 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 操其室 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今有“故意”之意。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碰以。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

9、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左右乃曰 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 今义:特指黄金。 4、词类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前为谢曰 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4)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5)左右既前 同上。 (6)其人居远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7)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8)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9)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10)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11)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