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电子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6260390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4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电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电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电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电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电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电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电子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目录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热能主要内容一、三大产能营养素 二、热能需要的组成部分 三、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四、能量代谢失衡 五、来源及供给量 热能的单位焦耳(J),千焦耳(kJ)卡(cal),千卡(kcal) 1 cal = 4.184 J 1 J = 0.239 cal一、三大产能营养素1、碳水化合物:一般来说,机体所需能量的50%以上是由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的。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消化产生的葡萄糖被吸收后,一部分产能被机体利用,另一部分以糖原的形式贮存在肝脏和肌肉中。通常情况下,脑组织消耗的能量均来自碳水化合物在有氧条件下的氧化,因而脑

2、组织细胞对缺氧非常敏感。另外,脑组织细胞贮存的糖原细胞又极少,代谢消耗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来自血糖,所以脑功能对血糖水平有很大的依赖性。2、脂肪:脂肪含能量最高,是体内各种能源物质的主要贮存形式。正常情况下,人体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中有4050%来自体内的脂肪。3、蛋白质:一般蛋白质不做为能源物质供能,人体在一般情况下主要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供能。但在特殊情况下,如长期不能进食或消耗量过大时,体内的糖原和贮存脂肪已大量消耗后,将依靠组织蛋白质分解产生氨基酸来获得能量,以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蛋白质通常分解为氨基酸,做为合成机体细胞成分以实现自我更新,也可合成酶、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二、热能需要(或消

3、耗)的组成部分 能量需要(或消耗)=基础代谢 + 体力活动所需(或消耗)热能 + 食物热效应 + 生长发育所需要(或消耗)的能量 (一)基础代谢(BM):1、定义: 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是指人体在清醒、空腹(饭后1214小时)、安静而舒适的环境中(室温2530度)、无任何体力活动和紧张的思维活动、全身肌肉松弛、消化系统处于静止状态下的能量消耗,即指人体用于维持体温、心跳、呼吸、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基本功能等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基础代谢率:指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或每公斤体重)的能量消耗。一般来说,基础代谢占人体总热能消耗的6070%。 一般相对

4、来说,男性女性,儿童和青少年成人,寒冷气候下温热气候下。2、影响基础代谢因素:(1)体表面积(体型与机体构成):相同体质量者,瘦高体型的人体表面积大,其基础代谢率高于矮胖者,人体瘦体组织消耗的热能占基础代谢的70%-80% (2)年龄及生理状态:生长期的婴幼儿基础代谢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一般成人儿童,老年人温带气温下;劳动强度高者低者(5)应激状态:一切应激状态均可使基础代谢升高。(6)激素:激素对细胞的代谢及调节都有较大影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使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基础代谢率下降25%。3、基础代谢的测量:(1)气体代谢法:能量代谢始终伴随着氧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产生。故可根

5、据氧的消耗量推算能量消耗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一种特制的代谢车。(2)以体表面积计算:基础代谢=体表面积*基础代谢率*24 体表面积(m2)= 0.00659*身高(cm)+ 0.0126*体重(kg)- 0.1603(二)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TEE) 也称运动的生热效应,是构成人体总能量消耗的重要部分。人体能量需要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体力活动的差别。通常各种体力活动所消耗的能量约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1530%。 人体从事各种活动消耗的能量,主要取决于体力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因素: 1、肌肉越发达者,活动能量消耗越多; 2、体重越重者,活动能量消耗越多; 3、劳动强度越大,

6、持续时间越长,活动能量消耗越多; 4、与工作的熟练程度有关。(三)食物的热效应(TEF):1、定义: 也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指人体摄食过程中所引起的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摄食后一系列消化、吸收、合成活动及营养素和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蛋白质的TEF最大,约相当于本身产热能的30%40% 碳水化合物为56% 脂肪45% 成人食用普通混合膳食,每日TEF相当于基础代谢的10%。 食物热效应对于人体是一种损耗而不是一种收益。2、机制:(1)消化活动(2)热能散发: 各种营养素消化吸收后转变成ATP贮存的量不一样。(3)体内的合成代谢: 三种供能营养素经消化吸收后在体内转

7、变成脂肪所消耗的能量不同( 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 )(四)生长发育 正在生长发育的肌体要额外消耗能量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所需能量主要用于形成新的组织及新组织的新陈代谢。三、人体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一)计算法 1、计算能量消耗确定能量需要 详细记录一天的各项活动,或根据工作性质确定其活动强度,计算出一天的能量消耗。 2、膳食调查 详细记录一段时间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计算出平均每日食物总的能量含量。至少进行57天。(二)测量法1、直接测热法2、间接测热法 (1)气体代谢法 被测对象在一个密闭的气流循环装置内进行特定活动,通过测定装置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求出呼

8、吸商,计算热能消耗量。 (2)双标记水法 让受试者喝入定量的双标记水,在一定时间内(815天)连续收集尿样,通过测定尿样中稳定的双标记同位素及消失率,计算能量消耗。 适用于任何人群和个体,无毒无损伤,但费用高 (3)心率监测法四、能量代谢失衡 维持能量平衡和理想的体质量是人体处于良好营养与健康状态的前提。人体能量代谢的最佳状态是达到能量消耗与能量摄入的平衡。这种能量平衡能使机体保持健康并能胜任必要的社会生活。能量代谢失衡,即能量缺乏或过剩都对身体健康不利。 1、体质量评价方法: 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 正常:18.524.9 轻度消瘦:1718.4 超重:2529.

9、9 中度消瘦:1616.9 重度消瘦:302、能量不足: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3、能量过剩:超重或肥胖 控制饮食性肥胖良好的方法是控制饮食中能量,增加体力活动量。五、来源及供给量 热能来源为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一般条件下,碳水化合物是主要能量来源,其次是脂肪,蛋白质的主要作用不是供热。 蛋白质:4.35kcal/g 净能:4kcal/g 脂肪:9.45kcal/g 净能:9kcal/g 碳水化合物:4.10kcal/g 净能:4kcal/g专家建议: 成人的碳水化合物占热能的5565%,脂肪2030%,蛋白质1015%。年龄越小,蛋白质和脂肪供能占的比例相应增加。 成人脂肪摄入量一般

10、不宜超过总能量的30%。 一般来讲,动物性食品:脂肪、蛋白质植物性食品:油料作物:脂肪 粮食:碳水化合物、植物性蛋白质 豆类:脂肪、植物性蛋白质 蔬菜水果:热能少第二节 蛋白质的营养主要内容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三、氮平衡四、必需氨基酸 五、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六、蛋白质来源及营养不良症一、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一切细胞组织都是由蛋白质组成。人体的许多重要生理作用的物质也是以蛋白质为主要组成成分或由蛋白质提供必需的原料。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力。提供能量。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1、消化吸收:从胃开始,主要在小肠2、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3、氮平衡三、氮平衡1、定义

11、:指机体摄入氮和排出氮的关系。 B=I -(U+F+S) B:氮平衡 I:摄入氮 U:尿氮 F:粪氮 S:从皮肤中损失的氮 必要氮损失:机体每天不可避免地排出的氮。 B=0 成年人 B0 婴幼儿、青少年、孕妇、乳母 B0 饥饿、疾病及老年时2、影响因素: (1)低氮膳食进入高氮膳食,或相反; (2)热能供给; (3)机体所处状态; (4)氮的相对吸收利用率; (5)试验误差 三、必需氨基酸 从营养角度,构成人体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可划分为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1、必需氨基酸: 定义: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 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种类:异亮氨酸、

12、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 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 组氨酸为婴儿必需氨基酸2、半(或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酪氨酸 蛋氨酸半胱氨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3、氨基酸模式: 指某种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4、参考蛋白质: 若一种蛋白质,或膳食中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达到或接近人体氨基酸模式,则按蛋白质安全摄入量进食,所有氨基酸均能够被充分利用,这类蛋白质为参考蛋白质。 参考蛋白质:鸡蛋蛋白质5、限制性氨基酸: 定义: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其他的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这种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为限制性氨基酸。 改善措施:(1)植物育种; (2)限制性氨基酸补充 植物性蛋白质的限制氨基酸: 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 n 6、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为了提高植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使食物蛋白质间相对不足的氨基酸相互补偿,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以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三、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1、食物蛋白质含量: 微量凯氏定氮法 N*6.252、蛋白质消化率: 食物氮-(粪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