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625922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王 娴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我认为就是通过学科教学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故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尢为重要。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是通过

2、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 1.在学习活动中,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如在教学抵抗弯曲时老师应要求学生按科学程序进行,先用薄材实验再换成厚材,循序渐进,寻找规律。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及“校园搜索大行动”的单元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在学生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

3、度。如在小组实验电磁跌,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电磁铁吸引起来大头钉,我就叫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但还是没有吸引起大头钉来。于是,我就首先郑重的肯定了该小组做法,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断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在点滴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

4、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 3.在细节中培养良好的习惯。我认为“勉强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等等。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又如: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去上课,要求他们进出教

5、室时应做到“静、轻、快”,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洁净,与同学共同分享实验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比如:我在教学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

6、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5.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

7、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课上学生观察种子,学生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前师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我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分阶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6.参观考察,渗透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励学生把学习科学知识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是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走出教室,以大自

8、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教材,开展考察、参观、调查等,例如:在讲到水域污染和保护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河水为什么会污染的第一手资料,我带领学生到家乡居民区密集的地方及排放污水的地方观察,他们发现河水的颜色、水中的漂浮物等就从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接着又实地考察了污染的原因,研讨了河水污染的危害。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极大地震动了学生,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紧迫。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上点滴的论述只是我在一学期科学教学中体会较深的方面。我认为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格,优良的品格、良好的品质一旦形成,那将会受益终生,但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的,当今所学的知识也许可会被遗忘。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