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24137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复习教案2013-2014第1课时 运动的世界教案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借助课本和“复习导航”,让学生记住相应的概念和规律并了解到本课时内容的知识脉络。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重点概念为近几年济南市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重点插图为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的重要情景图。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和相应的单位 3.课本P20图2-6和图2-7。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

2、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7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1、2题通过这些题目既可以包含本节的重点,也可以给学生渗透解题的方法。【基础回顾】1参照物结合“【方法阐释】1.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进一步通过提问的方式总结“动与静”的问题。提问:物理上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举例说明什么叫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什么是相对静止。【基础回顾】2、3长度和时间的测量通过2、3两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减小误差的方法。结合“【方法阐释】2掌握估测的方法。【基础回顾】4复习速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两种比较

3、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明确物理学中的速度采用 “相同时间比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即:速度= 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 。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基础回顾】6、7速度的计算及单位换算在计算的过程中,速度的单位换算学生容易出错,强调计算时单位要统一。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这是备课重点!务必做到突出考点详略得当!三、【我的收获】我的收获在学案中留白,通过组织一定的学生活动,如师生问答、组内互相问答、默写、答疑等有效形式落实基础知识,希

4、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结、挖掘出行之有效的互动形式和落实方法。(约5分钟)1.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2.怎样用刻度尺正确的测量长度和记录结果?3.怎样粗略的估计长度与时间?4.计算运动物体的速度公式是什么?四、【随堂练习】立足考点、查缺补漏。所选题目综合考虑难度、数量等实际问题。题量以10分钟讲评结束为宜。(约10分钟)【随堂练习】1至4题学生展示第5、6题突出平均速度计算中路程与时间的对应关系。五、【小测验1.3到5分钟内完成;2.考查内容与本节考点呼应;3.难度低于随堂练习。】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声现象”的“复习导航”。第2课时 声的世界教案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

5、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声速的大小规律 2.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 3.噪声的防治 4.超声和次声5.课本P35图3-6和图3-7。二、学案导学(约18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3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3、4题。【基础回顾】1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通过本题落实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6、。问题拓展: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什么?这种思维方法叫什么方法?小球起到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的作用。这叫做转换法。【基础回顾】2声音的传播速度规律落实:v固v液v气 v气=340 m/s 。与电磁波传播特点进行比较:是否需要介质;电磁波传播速度c=3108 m/s。【基础回顾】3、4复习声音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合【方法阐释】从定义及影响因素上来区分响度、音调、音色。响度音调音色物理意义声音强弱的程度声音高低的程度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影响因素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只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是响度与音调,也有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混淆音调

7、和音色。可以让同学之间讨论,相互举例说明,理解声音的三要素。【基础回顾】5噪声的防治使学生了解防治噪声的三种途径,并能判断具体实例中是通过哪种途径实现的。【基础回顾】6超声和次声 了解什么是超声,什么是次声。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超声的应用,次声的危害: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和很强的“破碎”能力;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中较简单的点到为止。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1.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是什么?2.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哪些?3.在生活中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减弱噪声?4.什么是超声?什么是次声?四、【随堂练习】(约14分钟)【随堂练习】1至6

8、题学生展示第7题强调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五、【小测验】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复习导航”。第3课时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教案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借助课本和“复习导航”,让学生记住相应的概念和规律并了解到本课时内容的知识脉络。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重点概念为近几年济南市中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重点插图为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概念的重要情景图。1.光的直线传播 2、光速 3、光的反射定律 4、镜

9、面反射和漫反射 5、平面镜成像特点 6、P54图4-15和P56图4-17二、学案导学(约22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5、9、10题通过这些题目既可以包含本节的重点,也可以给学生渗透解题的方法。【基础回顾】1光源通过1了解什么是光源,加深对光源的理解。提问: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称为光源? 【基础回顾】2、3、4光的直线传播、光速通过2、3两题复习落实以下内容:光在什么情况下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不同介质中的光速关系。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小孔成像特点。提问:真空中的光速为

10、多少?【基础回顾】5、6光的反射定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让学生通过口诀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同时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能够区分常见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这是备课重点!务必做到突出考点详略得当!提问: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基础回顾】7、8、9、10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实验 通过作图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重点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每一个步骤的目的和意义。以上各题结合【方法阐释】作重点处理,其余各题点明答案即可。这是备课重点!务必做到突出考点详略得当!三、【我的收获】我的收获在学案中留白,

11、通过组织一定的学生活动,如师生问答、组内互相问答、默写、答疑等有效形式落实基础知识,希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结、挖掘出行之有效的互动形式和落实方法。(约5分钟)1.眼睛为什么能看到物体?2.不同光学现象的产生原理都是什么?3.光的反射遵循那些规律?4.怎样画反射光线?5.怎样画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四、【随堂练习】立足考点、查缺补漏。所选题目综合考虑难度、数量等实际问题。题量以10分钟讲评结束为宜。(约12分钟)共10题,学生深化练习。五、【小测验1.3到5分钟内完成;2.考查内容与本节考点呼应;3.难度低于随堂练习。】(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光的折射”。第4课时 光的折射教案 课

12、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概念与课本上的重要插图。1、 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3、光的色散 课本 p60图4-26 p61图4-27 p62图14-31 14-32 二、学案导学(约25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5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20分钟左右):让学生重点讨论【基础回顾】第2、3题。【基础回顾】1题结合课本p59、61的插图区分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所形成

13、的一些自然现象,【基础回顾】2、3题第2题 学生展示并结合实际作图情况改错,落实光的折射规律。找3-4名学生提问:光折射时的几种情况?从空气射入水,从玻璃射入空气,垂直入射等。第3题 学生讨论分析做出答案的过程,再次落实反射、折射规律。【基础回顾】4、5题复习中的难点。结合【方法阐释】分析讨论看水中的像变浅的原因,此过程再次落实光的折射规律并加以应用。推广:从水中看岸上物体时的高度会变高了。提问:此时看到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可以结合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来考虑。【基础回顾】6、7题提问:组成白光的七种颜色?结合课本p62插图。通过题目学会判断物体颜色的方法。三、【我的收获】(约5分钟)1.能不能认

14、识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是什么?3.能不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这些折射现象?4.你知道白光是由什么色光组成的吗?5.生活中的物体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四、【随堂练习】(约8分钟)【随堂练习】所有练习学生展示。五、【小测验】(约5分钟)课后作业:复习下一课时“凸透镜成像”的“复习导航”。第5课时 凸透镜成像教案 课前:提前下发与本课时对应的基础知识“复习导航”。课中:一、基本知识回顾(约3分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本课时“复习导航”看课本上与本讲内容对应的部分。【教师点拨】提醒学生关注本课时的重点内容:1.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画法;2.探究实验的要点及凸透镜成像规律;3.眼睛的视物原理及近视远视的校正。二、学案导学(约27分钟)【基础回顾】部分学生活动(约12分钟):做完【基础回顾】部分的题目。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5分钟左右):【基础回顾】1、2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结合“【方法阐释】1”和例1,进一步通过提问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的问题。【基础回顾】3、4、5凸透镜成像的探究及规律通过第3题让学生了解探究实验的要点。强调:高度的调节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实像和虚像的特点。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表格、光路作图等方式加强记忆,引导学生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