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233408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形式改革研究摘要:地方师范院校现行代写论文人才培养形式的缺陷将制约学校的开展。为适应根底教育需要,必须调整课程构造,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构建新型人才培养形式。关键词: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形式;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根底教育也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无疑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传统人才培养形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现行高师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高师院校必须深化改革,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根底教育效劳。一、现行人才培养形式的弊端地方高师院校现行人才培养形式的弊端主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1:1培养形式,缺乏活力,难以打破传统教育的

2、束缚。详细表现为:专业设置过窄,导致学生知识构造单一,缺乏综合及跨学科知识;注重知识传授,无视才能培养,特别是无视教育教学所需的才能的培养;过于强调共性,无视学生个性和特长。2师范性不强。一些师范院校,既无综合大学的程度,又无师范特点。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别离,造成教育学科薄弱,师范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相比在教师素质方面显示不出优势。3脱离根底教育实际。主要是在办学思想及教学课程内容安排等方面与根底教育脱节,无视教师职业信念和创新精神与才能的培养,其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成才观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些弊端的长期存在,使学生人文素养不高,思想底蕴不丰厚,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开展受到影响2,难以适应根底

3、教育改革开展的需要。因此,改革高师院校现行人才培养形式刻不容缓。二、人才培养形式改革的思路人才培养形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才培养目的、培养规格和根本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它决定着高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表达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地方师范院校无论从自身开展还是从社会需求以及根底教育开展实际考虑,其人才培养形式都必须进展改革。通过改革,一方面为培养根底教育所需的人才奠定根底,对根底教育改革理论与理论进展探究研究,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形式;另一方面,有利于对现行师范教育进展反思,推动教育教学向深层次开展。地方师范院校新型人才培

4、养形式的构建,既要传承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开展积累的珍贵经历,同时还要充分认识高师院校现行人才培养形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正视它、研究它、改革它。总体应把握以开放、竞争、合作为主导,以创新为特色的开展思路。社会开展与根底教育需求为师范院校培养人才形式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的,师范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是改革人才培养形式的动力和根据。1以根底教育改革为契机,加强学科建立、优化专业设置地方高师院校主要承担为根底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任务,因此就必须理解根底教育,研究根底教育,明确根底教育改革与开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将来根底教育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学科建立及专业设置方面,一定要以根底教育实际为导

5、向,专业设置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并随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调整专业构造,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的专业。专业建立要本着“改老、扶新、扬优、支重原那么,处理好一般与重点、普通与特色的关系,加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面向根底教育为主的根底上,本着灵敏、可持续开展的原那么,拓宽专业设置,创办一些走在社会和科技开展前沿的专业,逐步由单一师范专业向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同时并举过渡。为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才能,应横向拓宽专业口径,纵向拓展专业内涵。总之,要将现有的根底专业、学科与今后开展的专业相结合,将学术评价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将传统学科、专业与特色专业相结合,要有长远教育

6、目光,不仅重视如今热门的学科,更应关注一门学科将来的开展趋势和前景,从而搞好学科建立及专业调整。要使教育真正成为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成为培育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转贴于论文联盟.ll.2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新型人才培养形式为适应根底教育改革的需要,地方师范院校必须改变沿袭多年的专业教学培养形式,从知识、才能、素质并重入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新型人才培养形式。首先,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两种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专业素质在学生素质构造中居核心地位,是学生报效祖国、效劳社会的本领所在;一定要抑制重专业轻思想道德教育的倾

7、向,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首位,并浸透到专业教育中。其次,由于传统人才培养形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种形式虽能在较段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知识,便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如教学整齐划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开展,单方面强调教师作用,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为适应根底教育开展的需要,要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外结合的教学体系,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展,教师与课堂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唯一的渠道,许多新知识、新理论是学生在课外获得的,课外活动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开展才能、进步素质不可缺少的渠道。再次,破除用统一形式培养学生的方式

8、。人才培养有一个根本形式是必要的,这便于人们对教育、教学活动进展把握与驾驭,但不能用一个形式去塑造性情各异的学生。改革人才培养形式就是要改变单一形式格局,实现人才培养形式多样化。为此,在根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积极探究并构建师范院校新的人才培养形式非常必要。构建复合式培养形式,培养根底深沉、学科宽广、理解社会、懂得人生,以创新精神、创新才能和创新成果为根本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倡导启发式、个性化培养形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开展,强调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开放式培养形式,将单一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课外活动中,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理论环节,给学生

9、更多理论和创造的时机;构建终身化培养形式,加强学生才能培养尤其是学习才能的培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以使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开展的需要。通过多层次、多规格形式的建立,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根底教育开展的需要。详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调整课程构造。改革现行“重理论、轻理论,重专业、轻根底,重知识、轻才能,重分化、轻综合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打实基储拓宽专业、强化理论、突出创新、注重综合为指导思想的新课程体系。把培养和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的目的,把课程体系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的整体开展为本,把文化科学知识体系、才能培养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才能、素质三大功能的协调交

10、融。调整公共根底课、学科根底课、专业课三者的比例,强调按一级学科设立学科根底课,构建专业大类共同的知识和技能平台;强化理论教学环节,加大理论教学的比重;注重把创新教育的思想和内容浸透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并根据当代科技开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严密结合专业调整、学科优化,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综合化。课程设置可采取多种方式,如一些公共课可采用分层次设置,即开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课程,让学生选择,即使对同一门课程,也可按低、中、高几个层次设置,使课程由单一化变为短程化、综合化、多效化。总之,通过课程构造的优化,构建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平台,让学生承受多学科的熏陶和感染,使其个性得到充分

11、开展,使学生既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又具有持续开展的后劲,从而适应将来教育的需要。(2)优化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更新要从优化学生的知识构造、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才能、拓宽专业口径和知识面等方面综合考虑。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特色,应反映人类最新的科学成就和人类社会开展的规律与趋势,鼓励学生以批判及开展的目光观察世界,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已被认识的科学真理,而且要启发、鼓励学生致力于新的发现、创造和创造。为此,教育内容的改革一定要从施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入手,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才能培养,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加强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理论、课程改革与教

12、材教法、教育科学、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学习、研究和训练。要注意构建学生创新的知识构造,打破课程的封闭性,实现根底学科课程与现代媒体传输的科学文化内容的整合,注重开设创新类课程,训练学生思维,开展学生个性,并不断强化理论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3)改进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步其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求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才能。为适应根底教育改革需要,必需要改变课堂学习、课后复习、考试检查等传统教育方式,要采取自学、课堂辅导、实验及课题研究、论文及设计、社会理论等新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独立考虑和创新的意识,承受多元共存的观念,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习、应用、开展知识的过程。同时,要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更新教学设计的观念、思想和方法,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去,从而改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杨学礼,等高师本科的目的培养形式及课程改革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形式及其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0(2)转贴于论文联盟.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