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材分类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623241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题材分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诗题材分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诗题材分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题材分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题材分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歌题材分类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 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 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 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 的诗歌。咏史诗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

2、人一样建功立 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 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1、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 己壮志未酬的感慨。2、杜甫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慨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三、闺怨诗(闺情诗:闺中女子生活情趣。苏轼初夏)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

3、腻的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 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为描写对象,“怨” 是这类诗的基调。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 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 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 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1、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四、羁旅行役

4、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 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 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 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 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1、踏莎行 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反映的是离

5、别的愁苦之情。2、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五、山水田园诗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生机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 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 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 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 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 意

6、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 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 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 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也可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

7、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七、边塞征战诗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王翰等,这些诗多以描写边塞山川景物、 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 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 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 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而见长。1、王昌龄的从军行“青

8、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2、李益的塞下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 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八、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 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1、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 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

9、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只不过这句俗话纯乎说理,而苏轼是以形象来喻理。 2、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四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 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九、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 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 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 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

10、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 有期望等。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 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 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 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 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 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十、闲

11、适隐逸诗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于是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 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 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这类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辛弃疾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十一、悼亡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 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1、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是苦闷到极点后胸 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表明了李 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秽、庸俗、丑恶 现象的鄙视和厌弃。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