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引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6226012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3洪淫牺圧召舸萌 、siwl 常址蛊。m从 料蔽amlym蔽咂召舸舸涮烽M厠第罡DDKffia莒溺罡册 召舸萌血鮒储JrDDKffi、豐番。卡。SI、IHBBSiiisw、寂自召舸卧 1BS1、書舸询厠罢lm)e脸。m-b召舸舸涮厠邀4MJT恿虽时書織|=_,&、血渝弃S凹壬 1、ns&册矗w册耶 询册、曲冈M曲刚Dffi、Um、寂电ma遍荽。if S 卧诱册,a渊册,s卧册、n、 冲蒯召卧gmwlcs、|8甘召舸舸涮厠第罡目诺ffilsNFsmH斋Mffl、Dffis驸吻 画涨型磐啣書 別。li、m團驸料储驸s画卑、M團驸召卧删咂立召 對*路與a渊(爭)储與 苗酋耶询艮(ffl尊耶询立尊渦

2、=咄评 耶询立-1 S召舸舸涮凹壬厨巌逹F抵孑第sis、M幕迺囂與诱聆盖聲即聶鲫 目汕弔旦端旅硼储驸轴。+1 is Jt宜或対删、寂自舸询厠Mffl烽舸询用脸。、曹卧第聲舅a缎SB,孑 迪召卧gmwl漏厠訓迎&游痂斋潜盖卅曲海。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 低于 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 均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第十四条中医医院皮肤科医师均应接受过中医皮肤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

3、和皮肤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 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 能,熟悉300 首方剂,重点掌握100 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皮 肤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 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 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皮肤病的中医 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皮肤病的

4、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 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 转科培训后,在皮肤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皮肤病的诊断 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皮 肤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 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 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专业 特长。在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有到国家级重点皮肤病专科或三级中 医医院皮肤科进修半年以上的经历。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

5、 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皮肤病和疑难、危重皮肤病的中 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皮肤病学新进展。第十六条 皮肤科主任应有从事皮肤科专业 5 年以上工作经历并 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 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皮 肤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担任。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 10 人以上的,应建 立学术带头人制度。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 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皮肤科专业临床工 作 20 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

6、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 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 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皮肤科 专业 10 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皮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 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学术继承人应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 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 家独特经验、中医皮肤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第

7、二十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 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 少于 100 学时。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皮肤 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 掌握皮肤科中医护理常规和皮肤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 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皮肤病康复和健康指导。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长是皮肤科护理质量的第一 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 职资格、具有3 年以上皮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皮肤 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 5

8、年以上 皮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 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 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具备常见、多发皮肤病诊治能 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白疕、风湿疡、湿疮、瘾疹、蛇串疮、风热 疮、粉刺、黄褐斑、脱发、白驳风、癣等常见皮肤病的诊疗。三级中 医

9、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红皮病、臁疮、红 蝴蝶疮、天疱疮、特殊类型白疕、皮痹、肌痹、狐惑病等疑难及危重 皮肤病的诊疗工作。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开展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 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 展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 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服务项目。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制定常见皮肤病及本科室重点 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 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 定期对诊

10、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 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 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 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 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 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 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五、环境形象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 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

11、院皮肤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 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 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知 识,介绍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 科室防治皮肤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 而及时调整。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皮肤科历史人物和 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 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六、附则第三十四条中医

12、医院皮肤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第三十五条 求执行。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性病诊疗工作的,按照相关要第三十六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皮肤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七条 民族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九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方剂目录1八珍汤(正体类要) 2白虎汤(伤寒论) 3保元 汤(外科正宗) 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5半夏厚朴汤(金 匮要略) 6 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7萆薢化毒汤(疡 科心得集) 8补

13、中益气汤(脾胃论) 9八正散(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 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11柴胡桂枝干姜 汤(伤寒论) 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 13川 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15大 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16大青龙汤(伤寒论) 17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18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19当归四 逆汤(伤寒论)20 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21地 黄饮子(宣明论方) 22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23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4二妙丸(丹溪心法) 25二至丸 (证治准绳) 26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27茯苓饮(外 台秘要) 28桂枝汤(伤寒论) 2

14、9葛根汤(伤寒论) 30桂 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31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32甘 草泻心汤(伤寒论) 33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34活血 散瘀汤(外科正宗) 3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3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37化斑汤(温病条辨)38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 39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 40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41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 命集) 42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 43理中汤(伤寒论) 44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 4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46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47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4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49麻黄汤(伤寒论) 50麻 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5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52枇 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53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 5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55清瘟败毒饮(疫 疹一得)56 秦艽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57 清骨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