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6224148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新教育的理念指导小学语文教学随县环潭涢水学校:周银水内容摘要: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的主要课程,怎样培养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语文老师思考的一个课题。近几年,上课只要讲,就有可能被认为有“灌”的嫌疑,这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由于应试教育的流弊,加之教育思想的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小学课堂教学较为普遍地、程度不同地陷入“教师累、学生苦、效率低”的困境。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学生探讨研究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这些倾向妨害和限制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潜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

2、该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新教育的理念。本文试从新教育的角度来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关键词 : 新教育 指导 语文教学一、小学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一切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所以新教育提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那我们要让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首先。针对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从备课到教学、辅导、检测等方面,为学习成绩处于上中下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课堂时间也尽量分配给学困生。为了让每个学生级能得到人面的发展,小学

3、语文教学中在关注智育的同时,也应该着力关注德育、美育等,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德育、体育、美育等,在对课文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结合具体人物、事例和情境,突出对学生进行德育、体育、美育方面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也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心理能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正如学校大力提倡的: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时代呼唤新教育,新教育呼唤新人才,而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

4、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而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二、新教育要求小学语文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当今的社会都是以成败论英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在学校老师看的是学生的分数,回去后家人也是问的分数,上级有关部门主要也通过教学质量的优劣对学校论资排位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分数高并不一定能力强,高分不代表高能。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给学生一生真正有用的东西。 小学语文课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能力与特长为目的的一门课程。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能力。1、激发学生的个性张扬,不要让学生的主体性丢失。 动机是行动的诱因,

5、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文游艺宫、相声表演会、语文联谊会、十分钟演讲、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学生就会不断地充实自己,学生的能力就会持续发展。 老师讲课是培养好奇心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老师们在课堂和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作为重点。语文课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要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让学生查找资料、自我准备。让学生充分表

6、现、自我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让学生勤于总结、自我评价。 2、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探索。 语文课教学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自信和谦虚有机结合起来。也许有人认为,主动探索的学习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看法。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锻炼观察的本领、思考的本领、创造的本领所以,通过语文课,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主动求知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要

7、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开展活动。这样,把语文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语文教学的实际紧密结合,语文课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活动课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实现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断锻炼学生受益终生的学习技能。三、语文课要为学生创设显示才能机会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让他们在一定的公开场合“亮相”。当他们取得成功时。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

8、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千万别小看表扬的作用,他能鼓励孩子更有信息,鞭策孩子向更高的目标不断进取。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书捕促、获取、积累生活中的知识。1、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

9、、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2、课堂上要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此之多的规矩,把天真烂漫的孩子训练成老态龙钟的儿童。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导致思维上的亦步亦趋。思想上的框框条条太多,必然束缚孩子的思维,窒息孩子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

10、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人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3、要特别注重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

11、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4、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作出不同的决定。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创新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一次上最先与最后一课讲到田忌赛马时,一学生突然问:“在如此重大的比赛中,对手为什么没有发现孙宾、田忌的策略呢?”这个问题体现出了难得的“创新意识”,教师报以极大的热情,既引导大家进行讨论得出了答案,又保护了这种难能可贵的积极

12、性。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材,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四、语文要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与大师对话,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发现小学生对电视津津乐道,对电脑更是如醉如痴,电视画面的直观性导致了学生观察能力正在一步一步丧失,而电脑正在逐吞噬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有点儿空闲,他们不是在电视前,就是在电脑前,课外阅读现状更不乐观,具体表现为: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面狭窄,阅读量少,尤其是阅读名著的意识严重缺失。对名著了解太少,不会阅读名著,不重视积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

13、读习惯。这是人文价值、文化底蕴的缺失,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用新教育的理念创新学生阅读名著的方式。1、重视阅读,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提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致力于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基础。然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仅靠现有的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阅读中的名著阅读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先生认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让普通中学的学生

14、也走进课外阅读的天地里,去接受真善美的感情熏陶。教师只要认真指导、宣传,用不着担心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没有比较强的阅读能力,怎么能适应时代社会的需要呢?2、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教师可以抓住教材,详细、透彻、精彩地介绍名著,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喜欢阅读,且读有成效。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课外阅读现状,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文本材料,通过恰当的方式和策略,介绍并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名著作品,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课本上节选的

15、名著片段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激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这些名著呢?主要是导读激趣。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以教材为依托,向名著经典辐射;以课堂为依托,向课外阅读延伸。每周语文课,我总会抽出一节来让学生阅读,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欣赏这些书中的精彩片断,当学生对这些片断产生兴趣后,再鼓励学生自己去读其它的部分,就这样,很多孩子在这样的引领中自觉走进了这些书,并从中体会到了读这些书的好处,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这些名著,他们在兴趣中开始的阅读,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成效。其次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阅读名著。让学生从文本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或是喜欢

16、讨厌的人物,写出读后感,然后利用语文课的时间与老师同学交流。一开始,一些学生由于自己的阅读见解很少得到老师的肯定,往往表现出胆怯和自卑。我会在每个学生发言完毕之后,让其他同学来说说他的优点,充分肯定他们。这样,学生的阅读就会产生得到认可,渐渐地他们消除了对阅读的畏惧和抵触,阅读名著更加积极了。语文教师,要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喜欢上读名著,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熟悉和掌握汉语言,我国古人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深切感悟,可见对只有大量阅读名著经典,才能真正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新教育的理念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让每个学生成材!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