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反思2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6193225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反思2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德育反思2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育反思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反思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育反思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更应对我们的德育进行反思:并非这些学生对基本的道德规范不了解,学生更不会不知传统美德。关键是学生没有把对道德的认知转化成道德行为。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德育工作没有从理论上解决德育渗透问题,使学生缺乏养成教育,缺乏“习礼”的过程。因此,要想使今天的学生不仅学有所成,而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进行礼仪的养成教育,使其成为一种习惯,贯穿到学生的言谈举止中。把德育真正落实在人的发展的教育上。 首先,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主要是在中小学阶段,但由于我国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使中小学被迫注重升学率、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而轻视了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造成某

2、些大学生基础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知识的欠缺,以至于做出不明事理的事来。 其次,人的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行为的形成贯穿于人生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人的日常行为中,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调整。这种完善、调整过程就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不仅限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更形成于学习的高级阶段,并在生命进程中日臻完善。所以大学阶段的德育,除了对学生进行宣讲教育之外,更主要的是应与社会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知书达礼、礼尚往来、知恩图报等美德,学会做人、做事。 再次,遵循从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更高层次上开展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教育,将中小学进行的基础的道德礼貌教育,提升到

3、更高领域,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教育,不是降低了教育层次,而是加强了这一重要环节,使道德“利他”的本质通过实践生活中的养成教育,由单向变为双向、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也去关爱别人,最终回报社会。使学生通过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环节,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素质修养,达到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养成教育离不开“习礼”的过程。“习礼”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强化道德认识,另一方面则在于培养与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道德情感,使良好的道德举止变为一种习惯。首先,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比如学生礼仪教育的一般理论,即礼仪与道德、中国礼仪与

4、外国礼仪、学生礼仪与一般礼仪的关系等等。以往德育的不足与偏差是德育的基点偏高,没有准确具体的道德教育基点,因而道德教育的目标缺少从低到高的内在层次性和从微观到宏观的内在逻辑性,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此确定一个恰当的道德教育基点是必要的,而这个基点就是文明礼仪。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学生,虽有一定的道德意识,但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一些人没有养成应有的道德习惯。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点,在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深化,通过礼仪这种外在形式去传递道德的价值,学生的道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其次,开设学生礼仪课程,进行必要的礼仪训练。礼仪课程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规范性,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传统基础上,学习借鉴外国礼仪教育的经验,同时反映我国在新形势下形成的新道德礼仪。通过礼仪这面镜子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以塑造学生的良好形象。 再次,加强学生礼仪教育的舆论宣传,大力宣传它的意义与作用,逐步形成一种共识。学生更应成为礼仪道德修养的表率。他们不仅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而且还担负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任务,所以他们的言行举止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使“礼仪之邦”的美称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