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5648905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毕业论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摘要农劳动力的转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开展而自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对城市的建立、农村的开展、社会的总体进步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存在很多的阻碍因素,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城市化进程缓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经济产业构造不合理、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劳动力主体质量不高等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变得十分困难,这就导致了城市开展的不协调、农村开展的滞后、社会的不和谐等一些问题。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铲除这些阻碍因素,使农村劳动力能够高效地转移,才能满足城市的高速开展的需求,才能为新农村的建立与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关键词:农村 劳动力转移 阻碍因素 有效措施. v.目录摘要2引言51.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作用61.1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6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7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92.1制度因素92.2社会经济因素102.3其他因素113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分析123.1制度方面133.1.1加快土地制度改革133.1.2促进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143.1.3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143.2社会经济方面153.2.1加快城市化进程153.2.2健全劳动力市场163.2.3完善经济产业构造调整173.3其他方面17

3、3.3.1充分有效发挥政府职能173.3.2开展对劳动力主体的教育培训工作184完毕语20参考文献21. v.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进入高速开展状态。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其中体力劳动者占到很大比例,单靠城市中的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从农村转移出一局部剩余劳动力到城市中去参加城市的建立。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开展不够迅速、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跟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基于此原因我国已经开场注重并已经实施了新农村建立,并已经取得不小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过剩,使得人均耕地变少,不能开展规模化耕作、规模化经营,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的

4、开展。这也需要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来缓解农村内部的压力,为规模化耕作与经营提供有力条件。1.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作用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各不一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也不尽一样。我国工业开展较晚,高科技产业还不多,占很大比例的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我国地域开展不平衡,东西部开展差距较大,这些因素都使得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不同的特点。尽管各国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不同,但是其作用还是有很多一样之处,都能够促进农业、农村的开展,能够加快城市化的进程。1.1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从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分析来看:第一,多从事低层次技术行业。在我国,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大

5、局部农民的素质、技能水平普遍较低,所以很难到达城市企业招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实现高层次的转移,只能在低层次低技术行业中得以实现。他们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运输业等简单的、低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其中从事制造业39.4%,建筑业17.3%,效劳业11.8%,住宿餐饮业批发7.8%,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5.9%。第二,以兼职为主。由于城乡二元管理制度原因,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多都是比拟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缺乏保障的,而土地确实他们手里唯一的保障。如果在外失去了工作,他们还可以回到家中继续从事农业,所以,在我国,对于那些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来说

6、土地是很难割舍的,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多以兼职为主。1.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众所周知,农民的收入主要通过种植农作物来取得。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农业耕地有限,农业劳动力总量却居高不下,这就造成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一方面,通过减少农业人口的比重,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增加在农村生活的农民的收入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城市的收入水平要远远高于农村,所以农民进城后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其次,有利于推进“城市化

7、、城镇化的进程。城市化是我国向兴旺工业国迈进的必经之路,因此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历的转移,为城市的建立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数千万的农村劳动力活泼在城市的各行各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通过农民向城镇聚集,农业向非农业转移,逐步成为城市居民,扩大了城市的X围,从而加快城市经济的开展。2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因素众所周知,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的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但目前我国仍存在着许多的不利因素,严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阶段,我国城镇已初步建立了比拟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都在

8、原有制度上进展了改革和完善。而广阔农村地区,除对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进展了改革外,其他的保险工程根本上没有建立起来。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使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者无法享受到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雇佣他们的企业也不为他们办理相关的社会保险手续,一旦遇到重大曲折,根本生活就得不到保障,不得不返回农村。因此,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风险,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转移。3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分析在以上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展分析的根底上,下面我们将主要探讨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对策。主要从制度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考虑,包括赋予农民局部土地所

9、有权、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快产业构造调整等。浅析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3.1制度方面政府应加快促进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改革,是转移的劳动力能依法享受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和承当应尽的义务。下面我们将主要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着手,力求寻找解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对策。3.1.1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属于产权方面的制度。土地制度是否合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重大。在农村劳动力没有获得永久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就不能携带土地权证离土进城,就不能将原籍的土地进展处理,以获得转移所需的资本,就难以割舍与土地的联系,就难以彻底实现转移。因此,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促

10、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从权属关系角度来看,是土地集体所有、农产家庭承包所用,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别离;从经营形式来看,是农民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但一般以家庭经营为主。但存在一些问题:土地使用权不稳定、土地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模糊、地流转权缺失、土地收益分配不公平。针对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遵循以下根本原那么:一、依法自愿自偿原那么;二、公平与效率原那么;三、因地制宜原那么。其次,农用土地制度改革的措施具体有:第一、完善土地产权关系,构建农地权益新框架。因为土地产权关系明晰规X是农村土地有效流转的根本前提,

11、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是我国农村经济缺乏可持续开展、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制度性原因之一,不仅剥夺了农民对土地完整的收益权,也制约着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成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彻底转移就业的重要制约因素。第二、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首先,对那些有转移意愿的农户,应该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转让其所有的土地和住宅。其次,完善土地流转程序,进一步明确农户在土地转让中的主体地位。最后,建立交易中介效劳组织,设立多种形式的效劳机构。第三、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首先要严格界定“公共利益X围,建议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其次要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X围,完善补偿安置方式。最后要严格执行土

12、地的征收程序,完善监视机制。3.1.2促进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户籍制度进展了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户籍制度与社会经济开展的新形势之间的矛盾。但是改革也有它的局限性,缺乏全局性、理论指导,又缺乏落实力度,对解决根本性矛盾的作用很小。社会和经济的开展呼唤更加彻底的户籍制度。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的目标是实现自由迁徙,能够适应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最正确市场配置。具体而言,其措施这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登记制度和统计方法,建立以居住地为标准的户籍登记制度。户籍的功能就是对住户人口进展登记注册,以实现对住户与人口的管理。我国当前应该要做的就是使

13、户籍制度恢复其本来面目。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构造,淡化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的界限,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制度。二、尽快消除附属在城市户口之上的特权和社会经济利益。改革就业、入学和社会保障体制,别离附在户籍上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公共效劳和社会福利功能,实现城乡居民身份统一、权利平等和时机均等。三、实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户籍管理方式。户籍管理实行户口登记与人口登记并存,由以户为主转向以人为主,逐步实现由户为中心的静态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动态管理过渡。3.1.3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城市职工通过最低工资等形式的积累得到了适当的补偿。而对农民

14、仅仅是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救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改革严重滞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看,因地制宜、适时地分层分类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对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积极意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农村方面:一建立农村养老保险。老龄化趋势日益增强,使得老年人,特别是农村孤寡老人的赡养问题突出,成为阻碍社会和谐开展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其必要性;二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有病可看、有病看得起。三建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二、在城市方面:(一)建立工伤保障制度。企业必须按时定额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保证农民工一旦出现职业伤害事故就可以得

15、到相应的赔偿。(二)建立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于已在城市生活多年,且有稳定职业和固定收入的农民工,可参加当地职工的根本医疗保险。(三)建立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帮助他们度过重新就业前的难关。(四)逐步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障。首先要先建立一个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其次,要降低门槛,实行不同的缴费标准。3.2社会经济方面通过制度方面的讨论分析,我们已经得到一些解决措施,下面我们将从社会经济角度出发,主要包括健全劳动力市场、发挥政府职能、注重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工作。3.2.1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的开展和城市化建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赢的系统,随着经济的开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滞后的城市化已成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就必须加速城市化与城镇化进程。一、适度开展大城市大城市有着根底设施完善、经济规模大、就业时机多的优势,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率,增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开展,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界的增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