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5573365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总)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总)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总)(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无棣恒福盐化有限公司2018年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1 目的为辨识公司范围内影响安全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确定一般和重大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预防、降低或消除风险,特制定本制度。2 范围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2、3 频次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管控的时机: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4 依据4。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十三号)4.2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4.3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DB37/T 2971-20175 原则5.1根据本公司的安全生产的实际运行情况,成立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风险管控小组组织各单位进行风险辨识和分级管控。5.2公司风险管控领导小组成立组 长:总经理副组长:生产厂长成 员:部门负责人及班长等。5.3各级职责组长职责:负责组织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成员做好组织、协调、计划、实施、总结、归纳、汇总、上报、专家审核等过

3、程的工作,批准重大及重要的风险清单。副组长职责:负责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协调、过程培训、技术指导,完成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文件编制,对体系建设过程中各部门提出奖惩建议.组员职责:具体落实安全风险分级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完成各自区域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其他部门:按照“分级管理、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企业生产、工艺、设备、电气等部门及人员积极按照企业部署,成立本部门风险管控工作小组,完成本部门、本业务范围内的风险点识别、风险分级及风险评价,对评价结果负责.6 工作程序6.1首先对所有人员进行风险管控培训。6.2编制风险源统计表及设备设施清单和作业活动清单。6。

4、3选用JHA法对作业活动、SCL法对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管控。6.4根据风险管控准则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合理取值,综合评价风险等级。6.5对重大风险及评价出的隐患制定补充措施并落实整改,将风险降为可接受.6。6最后对所有人员进行评价结果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7 风险管控方法7.1公司根据需要,常规活动每年一次,分析采用以下方法: 公司发动员工参与风险评估,管理人员与员工一起参与风险评估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和安全检查表法(SCL).7。2进行风险评估时的程序:(1)作业危害分析

5、主要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由岗位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对本岗位的所有作业活动列出清单,并进行工作危害分析(JHA),上报公司评价小组进行会审,对不合格者提出修改意见返回岗位再进行修改,修改后公司风险管控小组再进行会审和确定.(2)设备设施的危害分析主要采取安全检查表(SCL)分析,由岗位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列出设备设施清单,按安全检查表(SCL)分析进行,上报公司评价小组进行会审,对不合格者提出修改意见返回岗位再进行修改,修改后公司风险管控小组再进行会审和确定。(3)风险信息的更新A、在下列情况下安全检查表(SCL)分析记录和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进行更新;工艺指标或操作规程变更时;-新的

6、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技术改造项目;有因为事故、事件或其他而发生不同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其他变更.B、如果没有上述变化时,部门一年进行一次评审或检查风险识别的结果。-对作业活动我们选择工作危害分析(JHA);-对设备设施我们选择安全检查分析(SCL)的方法进行评价;非常规活动在开始之前,按照作业活动采取工作危害分析(JHA)的方法进行评价。7。3工作危害分析(JHA)7。3.1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管控,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7.3.2作业危害分析(JHA)是对作业活动的每

7、一步骤进行分析,从而辨识潜在的危害并制定安全措施.作业步骤应按实际作业步骤划分,佩戴防护用品、办理作业票等不必作为作业步骤分析.可以将佩戴防护用品和办理作业票等活动列入控制措施。划分的作业步骤不能过粗,但过细也不胜繁琐,能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是如何进行的,对操作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为宜。7。3。3作业步骤简单地用几个字描述清楚即可,只需说明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何做.作业步骤的划分应建立在对工作观察的基础上,并应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进行分析。7.3.4对于每一步都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

8、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危害导致的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其严重性也应识别。然后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7。3.5识别各步骤潜在的危害时,可以按下述问题提示清单提问。1) 身体某一部位是否可能卡在物体之间2) 工具、机器或装备是否存在危害因素3)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4)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滑到、绊倒或摔落5)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推、举、拉用力过度而扭伤6) 从业人员是否可能暴露于极热或极冷的环境中7) 是否存在过度的噪音或震动8) 是否存在物体坠落的危害因素9) 是否存在照明问题10) 天气状况是否可能

9、对安全造成影响11) 存在产生有害辐射的可能12) 是否可能接触灼热物质、有毒物质或腐蚀性物质13) 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以上仅为举例,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根据实际工作进行作业分析。7.3.6工作危害分摊主要目的是防止从事此项作业的人员受伤害,原则是不能使他人受到伤害,不能使设备和其他系统受到影响或受到损害。分析时不能仅分析作业人员工作不规范的危害,还要分析作业环境存在的潜在危害,即客观存在的危害更为重要。工作不规范产生的危害和工作本身面临的危害都应识别出来。我们在作业时常常强调“四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别人不受伤害。在识别危害时,应考虑造成这四种

10、伤害的危害。7。3。7如果作业流程长,作业步骤很多,可以按流程将作业活动分为几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可以分为一个大步骤,可以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是:1) 确定(或选择)待分析的作业;2) 将作业划分为一系列的步骤;3) 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4) 确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辨识之前列出作业活动清单。7。4安全检查表法(SCL)7.4.1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是基于经验的方法,是分析人员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

11、查或评审。7。4。2安全检查分析表分析可用于对物质、设备、工艺、作业场所、装置或操作规程的分析。编制的依据主要有:1) 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2) 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3) 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4) 分析个人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5) 有关研究结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7.4。3用安全检查表分析危害时,要全面分析以下危险因素:温度等工艺参数的过度波动;反应停留时间的变化;防火、安全间距、消防道路与装置间距;消防器材数量;安全设施状况;作业环境等等.在识别危害时都应考虑到。7.4.4用安全检查表对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时,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先识别厂址,考

12、虑地形、地貌、地质、周围环境、安全距离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厂区内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具体的建筑物等。对于一个具体的设备设施而言,可以按系统一个一个地检查,或按部位顺序检查,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从前往后都可以.7.4.5安全检查表分析的对象是设备设施和作业场所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故此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即不应有动作。7。4.6项目列出之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有关操作规程或工艺卡片的规定。有些项目是没有具体规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由熟悉这个检查项目的有关人员确定.应该清楚,一个检

13、查项目对应的标准可能不止一个。检查项目应全面,检查内容应该细致。应该知道,达不到标准就是一种潜在危害。7。4。7检查项目和检查标准列出后还应列出现有控制措施。控制措施要列报警、消防、检查检验等耳熟能详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7。5 风险评价和分级企业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风险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评价出其他级数评价级别的企业在进行风险分级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E级5级蓝色可接受危险:班组、岗位管控

14、。 D级4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C级3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B级2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级1级红色极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停产整改,需要停产整改的,只有当风险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8 风险管控准则公司风险管控准则采用风险矩阵法: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程度(S)确定风险度(R)。即R =LS 8.1风险管控准则制定依据:1)有

15、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3)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4)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8.2风险管控准则 表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别准则等 级标 准5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4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3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类似事故或事件。2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1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表二: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S)判别准则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