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5512908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5学案: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Word版含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所有的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与无限的关爱,尤其在他们年幼弱小的时候,就连动物也是如此,人对父母的这种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要远远早于孔子时代。古代有关“孝”的典籍很多,论语中有多处谈到孝;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总计有十八章之多,其实合计不过2400个字,后人关于孝的规范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出来的;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其第一章叫“入则孝”,集中讲了孝的要求。另外,流传比较广的有“二十四孝图”,

2、有图有故事,记录了从尧舜至清朝的孝子的故事。还有佛教的百孝经,在84句七言诗文中含有100个“孝”字,现在更有念诵歌唱的音视频,通俗易懂,是古今民间劝人行孝的好教材。什么才叫“孝”?在大庭广众之下给父母洗洗脚就叫“孝”吗?我大体浏览了上述典籍,总结出古人提倡的“孝”含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费心、担心或伤心。其二,在现有物质条件下,满足父母的生活所需,尽到赡养的义务,使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生病时得到治疗,年老体弱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不少在物质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赡养、孝顺父母的例子。其三,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孝”更多地包含一种情

3、感或态度在里面,故有“孝顺”“孝敬”等词语组合。其四,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孝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上三个层面讲的是父母活着时要事之以礼,孝的第四个层面即是父母去世之后应“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按照当地的风俗礼节埋葬、祭奠去世的父母。古代中国把“孝”置于很高的地位,“孝”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所谓“首孝悌,次谨信”“有余力,则学文”,专业性的文化知识可以不学习,孝悌不可不懂。当我们面对诸如“留日大学生机场刺母”“北大毕业的公务员打伤老父,辱骂母亲”等案例时,更能体会到这句古训的深意。所以,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这

4、一品质,开始于侍奉父母,延伸到忠于国家和君主,最后会成就自身的功名和事业。这是很有道理的。(摘编自李春霞谈谈中国的孝文化,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天下父母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对自己的子女施以关爱,所以孝文化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古代有关“孝”的典籍众多,孔子所作孝经有十八章之多,后世关于“孝”的规范大多是由此书发挥引申而来。C文章指出人对父母的无限关爱的回馈就是“孝”,“孝”的观念产生较早,远远早于孔子时代。D物质养老是“孝”的最底层要求。要让父母吃得饱,穿得暖,病得医,在年老体弱时,身边能有人照料。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

5、。A项,强加因果关系,孝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是古人对“孝”的提倡;B项,“孔子所作孝经有十八章之多”错,把可能的事说成是肯定的事,原文第二段为“孝经据说是孔子所作”;D项,无中生有,“物质养老是孝的最底层要求”错,原文没有这一信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大的方面论述了自己对“孝”的含义的理解,涵盖了父母生前与身后的尽孝问题。B作者从中国古代众多的典籍中寻找到佐证,证明“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文章将中国古代推崇“孝”道和现代社会刺母、打父的极端不孝现象进行了对比,令人警醒。D文章引入“孝”的话题后运用古代典籍例证,

6、再诠释“孝”的内涵,最后指出忠孝等位一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中“最后指出忠孝等位一体”错,“孝”和“忠”不是一个概念,不能“等位”,原文第四段信息为“孝这一品质,开始于侍奉父母,延伸到忠于国家和君主,最后会成就自身的功名和事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佛教的百孝经共有84句七言诗文,其中竟含有100个“孝”字,由此可见佛教对“孝”也是高度重视的。B弟子规是古代学堂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第一章明确了“孝”的要求,可见“孝”是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C作者认为在公众面前给父母洗脚根本就不是“孝”,真正的“孝”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

7、,祭之以礼。D“孝”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比较高,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要遵守的社会规范,任何人不得逾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中的“作者认为在公众面前给父母洗脚根本就不是孝”表述错误,“根本”一词过于绝对,里面也不一定不含有“孝”的因素,只是方式有一定的争议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桃花源里的陶渊明路过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良好家教的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

8、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外出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公元394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

9、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号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

10、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他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夔介绍他任彭泽县令。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

11、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几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幸甚啊,幸甚!归去来!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12、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于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

13、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

14、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弥漫着花香的所在,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桃花源自此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原文有删改)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是世家出身,其先祖曾经建立的丰功伟绩激励着他,他曾写诗回忆自己那时欢乐的生活和远大的志向。B陶渊明几次出仕,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因为无法解决生计问题,之后又投奔刘裕,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C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以人物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思路清晰;叙述中夹杂

15、着作者的评述,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D归隐之后的陶渊明虽然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甚至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但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感到自由和快乐。答案A解析B“因为无法解决生计问题,之后又投奔刘裕”错误,陶渊明投奔刘裕,是因为桓玄举兵造反,与他忠君思想相悖,刘裕攻击桓玄符合其心意。C.“以人物的生活经历为线索”错,应是以陶渊明的“出仕归隐”为线索。D.原文说“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5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陶渊明归隐后,流连于山水田园,饮酒、吟诗,自得快乐,过着野逸散仙般的生活。这无疑是受到了他外祖父孟嘉的影响。B陶渊明走上仕途缘于他只在家读书和外出游学,坐吃山空,以致家里没米下锅,迫不得已而为之。C文章前半部分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写出了他的思想变化过程、生活状况、人生理想以及精神风貌,主要是为了增强传记的文学性。D“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是陶渊明归隐后自得与快乐的写照,从此他的生活再也没有龌龊和抑郁。答案A解析B“迫不得已而为之”不准确,这只是一方面,主要原因还是“学而优当仕”,正统的文人思想使然。C.应是增强传记的真实性。D.“他的生活再也没有龌龊和抑郁”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