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交通学院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5476445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交通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交通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交通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交通学院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交通学院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交通学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交通学院(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交通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汽车社会:“人与车”和谐发展模式探讨学生姓名:孙浩学号:学习层次:专科指导教师:王德辉函授地点:青岛专业名称:汽车运用技术 学习形式:函授审核签字:二O二年五月题目:汽车社会:“人与车”和谐发展模式探讨摘要:近年来,在中国大中城市里,居民私人汽车的拥有量呈现了大幅增长,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道路拥挤、 交通阻塞、泊车困难、环境污染等等,使人们对“汽车”爱恨交织 本文纵 览了“人车关系”在居住区道路设置层面上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大量居住区道 路设置的实例分析,总结了居住区中“人车分行”、“人车混行”方法的不同特 点

2、与适用范围,弓I出了在居住区中创立“人车和谐“道路系统的思考,力求在 居住区的开发、布局、交通及环境设置等方面形成一个可操作性的模式。关键词:城市居住区,交通道路系统,私人汽车。目录1) 前言32)居住区道路交通综述31. 居住区及其用地构成32. 居住区道路交通33)现代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31. 现代城市规划的缘起32. 现代居住区规划发展43现代居住区交通规划与设计发展44)人车共处的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41人车共处的居住区道路交通缘起42人车共处的居住区交通设计的基本要求53人车共处的居住区交通设计方法55)结语10前言:近年来,在中国大中城市里,居民私人汽车的拥有量呈大幅增长,这给人

3、们的生活带来舒适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道路拥挤、交通阻 塞、泊车困难、环境污染等等,使人们对“汽车”爱恨交织;在现代城市中如何 实现人车和谐共处已经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居住区作为居民主要的生活活动场 所,它的交通的组织直接关系到居民居住舒适度问题,本文从居住区与居住区交 通的发展总结入手,对现代人车共处的居住区交通设计模式进行了探讨。一、居住区道路交通综述1、居住区及其用地构成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 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 服务的社区;一般由若干个小区或者多干戈组团组成。居住区用地分为住

4、宅用地、 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四类。2、居住区道路交通居住区道路分为车行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到三种;其组织方式有人车混行、 人车分流和人车部分混流三种,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采用的组织方式受城市规模 现状、居住区发展定位、住区自然环境和发展历程制约,但是总的说来在当今世 界的居住区规划中有多种道路组织方式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选 择和组织方式,对于目前我国居住区规划的道路组织,人车共存和人车部分分流 两种人车道路组织方式仍比较普遍。二、现代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1、现代城市规划的缘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柯布西耶的“光明城” 一同拉开了现代城市规 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序幕,此后城

5、市规划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工业城市、带形城市、 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理论等工业社会时期的经典理论和后工业社会的新城市主 义、紧凑城市、生态城市理论等,期间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和北 京宪章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做了三次不同时代的总结。现代规划理论的 发展,对城市居住区及居住区交通规划的发展起到了先导和理念引导的作用,如 在英国上世纪上半叶的新城规划就明确提出了人车分行的居住区规划形式。2、现代居住区规划发展现代居住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是同步,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经历了 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佩利的“邻里单位”理论,随着城市汽车的发展,并 成为了城市中的交通的主导者的时候,人们为了在失落的城市中

6、找到人对城市的 主体地位,“邻里单位”单位理论在美国演化产生“雷德伯恩体系”、日本演变成“近邻住区”和荷兰的“温奈尔福法则”等;从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发 展中可以看出,主导或者说引起人们对居住区规划的关注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汽 车尤其是小汽车对人的生活造成的极大的影响。3、现代居住区交通规划与设计发展道路交通作为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住区的结构骨架,其发展经历了“人车分行” “人车混行”和“现代人车共处”三个阶段;早期的“人车分流” 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 构想,其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是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以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 境的安宁,

7、并能阻挡过境交通,确保居民能在安全步行范围内抵达公共设施,但 是这时候的人车并未实行严格分离;随后的“人车混行”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 后,这时期人车混行旨在限制小气车的速度,在城市中重新找回人性的空间,让 人重新成为城市的主人,汽车成为城市的附属品,或者说成为人的使用工具;现 代人车共处的道路中,人是道路、城市的主人,允许但是不鼓励小汽车的交通, 引导人车对话,强调居住区交通空间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选择性,重现往日街道 广场的融洽和欢愉。三、人车共处的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一)人车共处的居住区道路交通缘起“现代人车共处”交通模式的提出是基于营造一种人、车、环境和谐的氛围, 将传统的“人车分流”的

8、消极交通空间纳入人们的积极活动的范围,重新找回交 通驾驶的乐趣,寻找空间的人情味。这种交通模式的发展经历了荷兰温奈尔福法 则和生活花园,交通安宁运动和日本的“步车共存道路系统”与新城市主义理论 几个发展阶段。(二)人车共处的居住区交通设计的基本要求1、需要有一个符合人体尺度的综合形式,要求道路设计在布局上产生一种统一的效果;2、居民需要在居住区内步行游憩、玩赏景色,而不必担心机动车造成的 危险,且不必步行过长的距离;3、居民需要能够把小汽车停放在距离住宅比较方便的距离之内、视力所 及之处;4、需要使服务车辆(救护、维修、消防车等)能到达离住宅尽量便捷的距 离之内。(三)人车共处的居住区交通设计

9、方法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遵循尊重交通组织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选择性,以高效 便民为要旨,突出居住区街道亲切、融洽的特性。道路设计应该从道路系统入手, 从道路的分级、布置、线型、主次、功能和路程等多方面考虑道路上汽车的使用 和影响。1、道路的重新分级由于居住区范围和内涵的扩大以及小区作为一级结构的淡化,原来的小区之 间和组团之间的道路在通行性质上越来越接近了,可以将它们合二为一,改称为 “居住区支路”宽度为812m;进入组团内部的道路仍然称为组团路,宽度为 46m;宅间通路称为小路,宽度为2.53m;居住区的主要交通疏散路称为主 路,宽度为2030m。同时考虑道路设计的适用性和有记性,设计应该保持一

10、定 的细度和弹性。2、道路分级配置针对小汽车通行量的日益增大,居住区道路的设置按照主路、支路和组团路 分三级入手: 主路主路红线宽度依通行能力而定,不小于20m,山地居住区不小于15m;道路 实行人行、自行车、小汽车、公交车渠化交通,严格遵守“人车分流”以提高道 路的通行能力。车行道一般需要9m宽,如考虑通行公交时应增至1014m宽, 人行道宽度一般在24 m左右。 支路支路在概念上合并了小区之间和组团之间的道路。支路红线宽度一般为 1014m,车行道宽度一般为58m。在道路红线宽于12m时可以考虑设置人行道,其宽度在1.52m左右。为防止城市交通穿越小区内部,道路宜曲不宜直, 通常可采用的形

11、式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内环式、风车式和混合式等等, 既能避免外来车辆的随意穿行,又能使街景发生变化、丰富空间环境。支路以“棋 盘式”构架为主,通过组团的设计强化其可识别性;通过限速设施及法规将汽车 速度限制在30km/h之内,形成居住区范围内的“交通安宁区”。 组团路组团内道路借鉴“步车共存道路系统”形成6m宽的简化人车共存道。具体方法如下:A、控制车速的方法控制车速通常是解决人车冲突的首要方法,通过多种手段迫使驾驶员减速。I、平面效应a.折行(图3-1)-4. 3. 1 折行b曲行,这种方式要求路幅 较宽(图3-2)c.凸垛,用种植或材质和色彩有 差异的铺地方法(3-3)d、微型环交

12、(图3-4)II、冲击效应冲击效应主要是利用道路平面设置路拱的形式形成车辆过往的冲击颠簸,来达到减速的目的。a.弧形驼峰、台形驼峰(图3-5)b.交叉点驼峰,(图3-6)C.凸凹铺地(图3-7)III、视觉效应a.狭窄(图3-8)rnmb、彩色驼峰与凸垛(图3-9)cm8COa.狭窄。利用凸垛使车道变窄(图-4.3.8)、利用种植带使车道变窄(图-4.3.9)、窄车道C、减速警告(图3-10)d、通行阻断d、隔断组合实例Jfcr * !- I I I mrnTrni 口 11B、控制父通量的方法控制住车速并不能完全控制住交通量,还需要采取其它措施才能进一步控制 交通量。I、隔断a.对角隔断b、

13、垂直隔断II、限制用单向通行以及在交叉处指定转弯方向等方式进行组合,可以避免交叉通 行。由于可供汽车行走的行车路线多为“T”及“U”形,又被称为“TU交通限 制”。当“U”形用于交通拥挤及路段较长的地方时,须考虑在沿路宅地中留出足 够的回转空间。III、整流如果将凸垛用于交叉点,不仅可以限制车速,对于整理车流也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将凸垛与驼峰共同使用,更能缓和交叉点或合流点的车流交叉矛盾。四、结语从霍华德“田园城市”、柯布西耶“光明城”和“邻里单位”的人车分流, 5070年代的人车混行,再到“现代人车共处”的居住区交通规划与设计模式, 体现了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人发展与社会的一次次权衡,通过这

14、些权衡最终又 回到了人性回归的路上,探求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居住区作为人主要的生活场所,居住区的内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是良好 人生生活的物质保证,居住区道路交通作为住区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主要的 活动场所,道路交通功能只是狭义的道路交通,广义的住区交通应该包括住区交 通景观设计和人的行为活动的引导,并且应该居住区交通与居民住宅交通结合在 一起进行统一的规划与设计。参考文献【1】徐一大.再论我国城市社区及其发展规划.城市发展研究,2004. 12【2】张鹏、矫恒涛、李兵营.关于居住小区“人车分流”道路系统的-以山 东科技大学教职工公寓规划为例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 11【3】钟小青.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到生态城市.生态科学,1996. 1致谢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 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 导老师一王德辉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 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 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 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