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5462336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交换原理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现代交换原理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现代交换原理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现代交换原理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现代交换原理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交换原理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交换原理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填空题1. 电话通信网的基本组成设备是 终端设备 、 传输设备 、 交换设备 。2电话机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通话设备 、 信令设备 和 转换设备 。3交换机的硬件系统由用户电路、中继器、 交换网络 、 信令设备 和 控制设备 这几部分组成。4我国目前的两级长途网由 省级交换中心(DC1) 和 本地网长途交换中心(DC2) 两级组成。5按照信令传送通路与话路之间的关系来划分,信令可分为 随路信令 和 公共信道信令 两大类。6S1240交换机由 数字交换单元 和终端控制单元, 辅助控制单元 组成。7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大致可分为分级控制方式、 全分散控制方式 和 基 于容量分担的分布方式 三种

2、。8基于容量分担的分散控制方式的交换机主要由 交换模块 、 通信模块 和管理模块三部分组成9语音信号的数字化要经过 抽样 、 量化 和 编码 三个步骤。10话音信号的PCM编码每秒抽样 8000 次,每个抽样值编码为 8 比特,每一路PCM话音的传输速率是 64 Kbit/s 。11数字交换网络的基本功能是 完成不同复用线之间不同时隙的交换 。12T接线器的基本功能是完成 在同一复用线(母线)上不同时隙间 的交换。13. T接线器的输入控制方式是指T接线器的 话音存储器 按照控制写入,顺序读出方式工作。14T接线器采用输入控制方式时, 如果要将T接线器的输入复用线时隙7的内容A交换到输出复用线

3、的时隙20,则A应写入话音存储器的 20 号单元,控制存储器的7号单元的内容是 20 。控制存储器的内容在呼叫建立时由 计算机 控制写入的。15空间(S)接线器的作用是将 某条输入复用线上某个时隙的内容交换到指定的输出复用线的同一时隙 。16S接线器主要由一个连接 n*n的电子接点矩阵 和 控制存贮器组 以及一些相关的接口逻辑电路组成。17T接线器主要由 话音存贮器SM 、 控制存贮器CM ,以及必要的接口电路(如串/并,并/串转换等)组成。18T接线器的话音存贮器SM用来存贮 话音信号的PCM编码 ,每个单元的位元数至少为 8 位,控制存贮器CM用来存贮处理机的控制命令字,控制命令字的主要内

4、容是用来指示写入或读出的 话音存贮器的地址 。设控制存储器的位元数为i,复用线的复用度为j,则i和j的关系应满足 2i j 。19设S接线器有8条输入复用线和8条输出复用线,复用线的复用度为256。则该S接线器的控制存贮器有 8 组,每组控制存储器的存储单元数有 256 个。20设S接线器在输入控制方式下工作,如果要将S接线器的输入复用线HW1的时隙46的内容A交换到输出复用线HW2的同一时隙,则计算机应将控制存储器组 CM1 的 46 号单元的内容置为 2 。21通过多个T单元的复接,可以扩展T接线器的容量。利用 4 个 256256的T接线器可以得到一个512512的T接线器。22. 设某

5、个中继群的完成话务量为5,每条中继线的平均占用时间为120秒,则该中继群的平均同时占用数为 5 ,该中继群的各中继线在一小时时间中占用时间的总和为 5 小时,该中继群在120秒内的平均占用次数为 5 次。23Um接口中的公共控制信道包括寻呼信道、随机接入信道、允许接入信道三种。 PCH 用于寻呼移动台, 随机接入信道 是点对点上行信道,用于移动台向系统申请专用控制信道,允许接入信道(AGCH)是点对点下行信道,用于向移动台发送系统分配给该移动台的专用信道号并通知移动台允许接入。24分组交换有 虚电路(面向连接) 和数据报(无连接)这两种方式。25在ATM中信元是信息传输、复用和交换的基本单位。

6、每个信元的长度是 53 个字节,其中信头(Header)的长度是 5 个字节,信息域的长度是 48 。信头中包含传送这个信元所需的的控制信息。信息段中包含 用户需传送的信息内容 。26在MPLS中, 转发等价类FEC 是一系列具有某些共性的数据流的集合,这些数据在转发过程中被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27MPLS网络由 标签交换路由器(LSR) 和 标签边缘路由器(LER) 组成。287信令网中的主要组成设备包括_SP_、_STP_和_信令链路_。29No.7信令系统的第二功能级中,规定了三种类型的信令单元:_消息信令链路_、_链路状态信令单元_和_填充信令单元_。30No.7信令网管理功能可分为

7、_信令业务管理_、_信令路由管理_、_信令链路管理_三部分子功能。31No.7信令系统中,消息信号单元的_SIF_字段用来运载高层的信令消息,通过_SIO中的SI_字段来指明该消息所属的用户部分(业务种类)。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 指出下列错误的长途区号: ( B )A. 10 B. 211 C. 351 D. 5102信令单元为链路状态信令单元, 此时信令单元中的长度表示语LI=( B )A. 0 B 1-2 C. 3-63 D. 63以上3. TST数字交换网络,初级T入线复用度128,A-B方向选取的内部时隙为TS7

8、2,B-A方向内部时隙按相差半帧原则选择,应选择的时隙为( B )A、TS16 B、TS8 C、TS136 D、TS684. 在程控交换机中处理一个呼叫接续的程序在处理机上是( C )A、连续执行的 B、按照一定周期执行的C、被与该呼叫有关的事件启动执行的 D、随机执行的5. 设从A局(发端长活局)至E局(终端长话局)需经三级转接(B、C、D局),主叫为普通用户,被叫号码为0232345678,当MFC信令采用端到端的传送方式时,A局向C局发的号码是( B )A、 023 B 、0232 C、 023234 D、02323456786. 局间中继采用PCM传输时,采用数字型线路信令。每个话路的

9、一个线路信令要隔( C )才传送一次。A 125us B 256us C 2ms D 16ms7. ATM中信元定界是依据( D )来完成的。A 53个字节的信元计数 B 标志符C 信头中HEC D 信头前4个字节与HEC的关系8ISUP消息由路由标记、电路识别码、消息类型编码、必备固定长度参数部分,必备可变长度参数部分和任选参数部分组成。其中,( A )用来供MTP的第三级选择信令路由和信令链路。 A路由标记 B电路识别码 C消息类型编码 D必备固定长度参数部分9. ATM中用户端虚通道(VP)最多可达( B )条。A、24 B、28 C、212 D、21610. 在交换机软件中优先级最高的

10、程序是( A )A、 故障级程序 B、信令接收及处理程序C、分析程序 D、时钟级程序11. 我国国内信令网,信令点的编码计划是(C)位二进制数。 A12 B18 c24 D3612. 局间中继采用PCM传输时,在随路信令情况下,MFC信令在(C)中传送。 ATS0 BTSl6 C话路时隙 D以上均可13. 在两个长途交换中心之间选择路由时,最后才选择(D) A迂回路由 B高效直达路由C转接次数较多的迂回路由 D.基干路由14. 当局间采用数字型线路信令时,第10帧(F10)的TSl6传送(D)的线路信令。 A话路9和话路26 B话路10和活路26 C话路9和活路25 D话路10和活路2515.

11、 TUP和ISUP应配置于(D) A独立型HSTP B独立型 STP C网管中心 D.市话终端局16. 在程控交换机中,NO7信令的第三、四级功能由( C)完成。 A固件 B硬件 C软件 D硬件和软件17. 在ATM的VP(虚通道)交换时,(C) AVCI值变,VPI值变 BVCI值变,VPI值不变CVCI值不变,VPI值变 DVCI值不变,VPI值不变18. 时分接线器的输入控制方式是指(A) A时分接线器的SM按控制写入,顺序读出方式工作 B时分接线器的CM按控制写入,顺序读出方式工作 C时分接线器的SM按顺序写人,控制读出方式工作 D时分接线器的CM按顺序写入,控制读出方式工作19. 信

12、令点检测出MSU的比特数不是8的整数倍是在( B )完成的. A信令数据链路级 B信令链路级 C信令网功能 D事务处理应用部分20. 程控交换软件的设计、测试和维护过程中,SDL语言用于( A )阶段。 A系统功能设计 B具体编程C. 系统测试 D系统维护21. ( C )不能通过交换机的数字交换网络(DSN)。 A话音 B信号音 C铃流 DDTMF信令22. ATM局间VP(虚通道)最多可达( C )条。 A24 B28 C. 212 D21623. 在采用比特型时间表调度时钟级程序时,设时间表共有16行、9列,则程序周期最多有( D )种。 A16 B9 C3 D524. 在交换系统中,去话分析利用( D )作为索引来检索主叫用户数据。 A用户线类别 B呼出权限 C电话号码 D设备码25ISUP消息由路由标记、电路识别码、消息类型编码、必备固定长度参数部分,必备可变长度参数部分和任选参数部分组成。其中,( B )用来识别与该消息有关的呼叫所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