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两章练习鲁教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5438994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两章练习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两章练习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两章练习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两章练习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 《孟子》两章练习鲁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环:围 而:表转折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指示代词。这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护城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 放弃 限制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之:动词,到 极点 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 要么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2、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多啊,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

3、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一、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二、 1、孟子主张:仁政。2、本文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说说文中排比句的作用。从反面推理,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4、“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5、人和的最佳

4、局面:天下顺之。6、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其中“得道”指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7、“战必胜矣”的原因是什么? 施仁政,得民心。8、“故曰,战必胜矣”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此段从正反两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9、本文通假字:畔:通“叛”,背叛。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委而去之 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亲戚畔之 亲戚: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畔:古义:通“叛”,背叛 今义:旁边,附

5、近或田地的边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界限,限制 今义:地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 今义:动词,表判断11、攻城一方采用的进攻手段是环而攻之,占有的有利条件是得天是时,攻城的结果是不胜,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句话是从反面说的,它的正面意思是治理国家靠的是人和,它要说明的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版:通“板”,筑墙用的夹板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

6、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任:责任,使命 是:这,这些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佛:违背 乱:扰乱 所以:用的方式,方法来 动:使惊动 忍:使坚强 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常常犯错误 通“横”梗塞,不顺 奋起,指有所作为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 在国内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

7、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因此,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式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一、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2、本文通假字:版:通“板”,筑墙用的夹板曾:通“

8、增”,增加 通“横”梗塞,不顺 拂:通“弼”,辅佐二、1、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的意思是: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从全文看,作者论述的重心是其中的生于忧患。2开头引用历史人物为例,他们经历的共同点是什么?引用的共同作用是什么?答:共同点:身份低微,经受磨砺,取得突出成绩。作用:引出下文的论述,说明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3、文中作者对国君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第二段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就一番大事业,必先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5作者认为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分别是什么?主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客观:只有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受磨练,才能造就人才。6、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认识。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有危机意识,不能贪图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