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幼儿园中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特殊需要儿童常规培养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534687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融合幼儿园中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特殊需要儿童常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融合幼儿园中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特殊需要儿童常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融合幼儿园中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特殊需要儿童常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融合幼儿园中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特殊需要儿童常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融合幼儿园中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特殊需要儿童常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融合幼儿园中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特殊需要儿童常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融合幼儿园中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特殊需要儿童常规培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融合幼儿园中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特殊需要儿童常规培养北京市海淀区现代艺术幼儿园 于娟 黄晶晶【摘要】通过融合教育手段让特需幼儿建立对幼儿园常规的适应,既是幼儿园阶段的融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特需儿真正融入正常教育的必要条件。在融合教育常规活动中家庭与幼儿园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社会生态环境,只有家园合作相互配合进行教育干预,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干预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中实现。本文通过探索家园共育手段来让家长了解融合常规活动中孩子的表现,学习掌握幼儿园的常规活动内容和使用的教育方法,将教育干预在家庭中也同步进行,家园合作共同来帮助孩子尽可能地接近正常社会、融入社会。【关键词】融合;特殊需要儿童;常规培养一、特殊

2、需要儿童常规培养的意义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5万,且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童约199万。而实际上,由于很多家长不承认甚至不愿面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障碍状况,或者不想过早地给孩子贴上“残障”的标签,因此真正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数量要远远大于这一数字。这些儿童包括自闭症、发育迟缓、情绪行为障碍、言语障碍、癫痫、脑瘫等等,他们需要医疗、康复、教育等方面都能得到个别化的特殊帮助,因此称为特殊需要儿童。如此之多的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需要如何安置,才能使他们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呢?研究表明,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干预的最佳时期是2-6岁,因为这一阶段幼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具有较

3、大的可塑性,在有着同伴、自然的社会刺激及强化的丰富社会背景中对特殊需要儿进行教育干预会卓有成效(Breem,Harring,Pitts-Conway,& Gaylo-rd-Ross,1985;Frea,1995)。通过在正常化的教育环境中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即“融合教育”的做法,让他们接受特殊教育的体制,是帮助其尽可能地接近正常社会、融入社会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幼儿园的教育保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是重要的内容。幼儿在该阶段对于学校的适应,主要是对于常规的适应。通过融合教育手段及家园共育共同培养特殊需要儿童对幼儿园常规的适应,既是幼儿园融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今后真正融入正

4、常教育的必要条件。相对于康复机构中单纯的技能训练,幼儿园常规培养能够使得特殊需要儿童将个训课中学到的技能泛化到真实生活情景,逐渐从他律发展为自律;家庭中的强化练习则很好地巩固了特需儿童在幼儿园所学,从而最终融入到普通大众的正常生活。因此,在融合幼儿园中探索出一套如何通过家园共育以培养特需儿童常规的指导实践做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中所指的幼儿常规是指幼儿在园必须遵守的规定,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遵守各种活动和休息的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具体制度的规定;(3)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二、特殊需要儿童班级常规表现在开展常规活动中,例如教师教幼儿学讲礼貌打招呼时,

5、普通幼儿会主动跟教师一起学习,而特需幼儿受大脑神经机制的影响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安静下来,或东张西望,四处走动。有的特需幼儿虽在教师安抚下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但因功能缺损,注意力仅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狭窄事物范围内,这样就会出现参与活动无兴趣,无应答,很难融入集体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记录及教师访谈,分析特需儿童在没有接受常规培养之前在融合班级中的表现,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如大小便失控,不能自己吃饭,生活上全部或部分由成人照顾。2、动作不协调。如走路时左右晃动,手臂不会自然摆动,动作行为怪异。3、学习能力与智力不匹配。虽到了实际年龄,但各种能力尚不成熟,跑、跳、讲话相

6、较同龄儿童偏弱。4、注意力不集中。玩什么都没有常性,无目的地摆弄物品,喜欢到处走动,对别人呼唤没有应答。5、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好发脾气,易哭闹,喜怒无常。三、特需儿童常规不足的家庭原因探究及策略应对普通幼儿在常规方面的不足通常可以追溯到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对于特需幼儿来说,虽然深受自身障碍程度的影响,但不当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在常规方面的不足。(一)缺少科学的育儿方法在新学期开学初教师进行的家访活动中,通过调查发现特需幼儿的家长85%以上是高学历,他们有着较高的理论知识,但对于实践操作缺乏科学引导,造成空有理论却不会应用。在养育特殊需要儿童的过程中,家长一般都会经历恐慌、不接

7、受、逃避、四处求医、全面战备、筋疲力尽、心态调整几个阶段。根据发现的时间,学龄前幼儿的家长在跑遍康复机构最终寻求到融合幼儿园时,基本上对于孩子的情况都有了较多的了解和认知。他们买来不少关于孩子病症的书籍学习研究如何治愈的方法。将书中介绍的方法对自己的孩子直接复制使用,然而这种“照本宣科”的做法对于特需幼儿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就带上了盲目性,缺少科学性。例如孩子拍手这个刻板行为,可能在融合接触其他小朋友一段时间后,会将这个动作变成拍其他小朋友,如果仅从行为改变的角度加以制止,就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因为这时出现的行为可能是因为孩子想唤起他人注意,是愿意与人交往意愿的最初萌芽。因此,光从书本照抄训练方

8、法是不够的,还要从心理理论、社会认知等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行为背后的原因,在融合常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才能使其较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其次,随意的家庭生活,不断变化的不良生活习惯,对特需儿童的常规养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很少去思考桌子上放的是红颜色铅笔还是绿色钢笔,卧室的门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问题,但对于部分特需儿童来说,所熟悉环境的变化就意味着安全感的丧失。因为在孩子的眼睛里,“这是自己世界里的东西”它就该是那样放着。这样细小的改变随之带来的就是孩子情绪的失控,如果不仔细观察,不深入了解孩子,家长就会不知所措,错误应对。与此相应,在幼儿园开展融合常规培养时,教师会对一日生活的各

9、个环节有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时间点和规范,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以及怎样做。一旦形成这种“生物钟”,孩子就会按部就班的遵守常规,好习惯由此养成。鉴于此,教师可根据特需幼儿的行为特点,告知家长帮孩子养成一个固定的良好生活习惯,当环境变化时要通过事先告知,让孩子预先知道将要发生的变化,使之有较长的心理准备可以适应变化,平稳焦虑恐慌的情绪。调查也发现,多数所谓情绪障碍儿童是和抚养方式、文化价值以及家长的期望等有关的。这就要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其全面了解特需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改变家长教育观点,鼓励家长与教师相互互动,形成教育合

10、力共同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二)教育观念陈旧不少特需幼儿由于家长工作繁忙,将承担孩子早期教育的职责交给老人或是保姆。老人带孩子大多都溺爱,认为孩子年龄又小又有病,怕孩子哭闹,不是大包大揽就是认为孩子长大就会好了;保姆带孩子的心理则是只要不磕碰、不出事,安安全全一天就行。因而在进行独立进餐等常规活动中,特需幼儿较多存在不自己吃饭,挑食严重。遇到上述情况教师首先应先理解特需儿家长的心理,然后向家长讲清特需儿的感觉能力发展看起来并无特别异常,但由于对特定的气味和食物反应极为独特和固着,对食物的味道和局部特征的敏感因而挑食、偏食严重。又由于受大脑神经机制的影响,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使得

11、他们在学习进餐中行为控制差。因此,让家长从理论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从孩子健康成长角度考虑家长的要求,用建议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或交流,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利用模仿他人行为教学活动等方式来进行活动干预幼儿的行为,强化集中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意识,教给家长一些掌握孩子自理能力的方法,这样在开展常规工作就会顺利许多。(三)不恰当的教养态度1、“认同”孩子的疾病一旦知道自己孩子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出现问题而没有较好的方法来干预时,家长就会无奈。幼儿园中班有一名自闭症幼儿,在进行常规活动礼貌用语学习时,孩子缺少对视活动,无法安静下来听教师讲,只顾低头来回晃动,同时又发出尖叫声。晚接待教师与家长沟通时

12、,家长很自然地回答:“老师,她这是自闭症的表现,没法改变的!”对此,教师不要被家长的不良情绪感染,而是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问题,比如主动向家长身后的孩子说:“今天老师跟宝宝打招呼时,宝宝看了老师一眼,真棒!知道老师在跟你讲话呢,对不对?!明天我们学打招呼时,相信宝宝会看着伙伴怎么样跟你打招呼的”。告诉家长孩子这种表现是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调节,是一种补偿效应,是孩子自己所不能控制的。特需幼儿的自主性共同注意所及对象主要是同伴,利用同伴的行为来进行心理干预,会起到一定的作用。要让家长了解特需儿的发展与教养知识,消除不良的消极情绪,可以将一些进行早期干预而康复好些的孩子行为案例,树立起家长

13、的自信心,重视自身的表现,利用亲子互动游戏方式训练,改善孩子的病情,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社会交往意识。2、“同情”孩子的疾病因为孩子得了病,家长觉得孩子可怜,不管多么辛苦都要照顾好孩子,不让孩子遭罪,于是就会出现过分亲昵、过分照顾、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在进行常规穿脱衣练习中,特需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坐等教师帮助,当教师拿上衣时,有的孩子或会伸出胳膊配合,或是全依赖于教师的帮助。其实在常规活动里对特需幼儿的重要指导就是让孩子能有一些自理的生活能力,但由于特需儿的特殊情况及家长的“过度精心”照顾,使得孩子缺少锻炼机会。面对家长的过分包办代替,教师要结合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游戏的活动方式,引起特需幼

14、儿积极良好的情绪,锻炼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如根据儿歌或歌曲内容,利用孩子感兴趣的直观可视的事物吸引孩子视线,采用节拍感强的音乐,自编律动游戏让孩子在这种氛围影响下与教师、同伴一起学着模仿练习;利用特需儿自发性视线行为是对同伴有着更多的注视这一特点,请伙伴与请其一起进行穿脱衣活动,对于特需幼儿的表现,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馈“今天宝宝在老师的帮助下能钻进衣领口,晚上给爸爸妈妈表演一次好不好?”教给家长如何穿脱衣的技巧,请其配合在家为孩子创设练习的机会。利用及时跟进的方法,让幼儿强化学习,使孩子学到一些自理技巧,从而减轻成人的劳动强度。参考文献1、北京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制度纲要(试行)实施

15、细则;2、李洪曾主编,胡宏芳、张坚贞、丁建花、俞雯、宋婉萍、黄娟娟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幼儿家庭教育及其指导文献综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57页;3、蔡伟忠,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7页;4、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组编,幼儿园教师成长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20页;5、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编写组,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指导用书小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周念丽编著,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7、张其龙,幼儿园小班常规探析,学前教育研究,1991(4)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