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语言变通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525128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中的语言变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翻译中的语言变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翻译中的语言变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翻译中的语言变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翻译中的语言变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中的语言变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翻译中的“语言变通”以本学期翻译作业为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翻译本身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活动更是如此。翻译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非有强大的双语功底,才能自由翱翔于译海的天空。关于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技巧、翻译的策略、过程等等。国内众多译界名家有着诸多精辟见解。杨绛在她的名篇失败的经验中,曾经把翻译的过程仔细剖析。她说:“翻译包括三件事:(一)选词;(二)造句;(三)成章。”金圣华教授认为,“翻译必须慎言慎行,掌握分寸,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方能在翻译的重重险阻中立于不败之地。”余光中教授认为。“白以为常,文以应变,即在白话文的译文里。正如在其创作一样,遇到紧张关

2、头,需要用非常句法、压缩字词等,则用文言来加强、扭紧、调配,当具功效。”思果认为,“如若学翻译,功夫在翻译外。”当然,还有很多名家诸如钱钟书、老舍、林语堂、傅雷等对翻译之见解颇为精妙,在此不一一列举。关于翻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其做好翻译之精髓是一致的,即夯实的中英文功底,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变通。本文就本学期翻译作业为例,通过译文比较,来探讨翻译中如何实现“语言变通”,从而原汁原味的翻译出原著的精髓、本质。(一)句法比较结构与翻译策略英语是典型的“主谓一致”型的句子形式,以“主谓结构”来控制句子的语义信息与形式要素,具有明显的树式结构。汉语句子是典型的“话题+说明”型的

3、句子形式,以语段意义及内在逻辑关系来控制语言组织,具有明显的竹式结构。因此,英汉句子翻译中,要注意分析原文的句法性质和表现形式,明确“主谓”结构,梳理语义信息的次序与层次,再以汉语灵活多样的句子形式以及逻辑表达习惯加以传达。在汉英句子翻译中,首要认为是确定原文语义内容所代表的主谓关系,选择适当的词语类型作为英语句子的核心主谓成分,再配以灵活的句式类型,有效传达原文语义内容。例一原文:最打动她的,是“这会是个德国公司”:在德国建厂、产品由德国工人制造、聘用德国管理层,由本地研发中心为欧洲客户量身定做产品。 选自三一重工的“双子塔”这是汉语典型的“流水句”,不存在主干结构,是开放性的,以意合为主。

4、前后语义连接紧密,而且主语变化丰富,但没有外在语言形式标记。相反地,在英语表达中,这种信息的流水式组织就要有所调整,其核心是要保证英语句子的“主谓一致”这一关键因素。译文A:What she liked most was that this would be a German company: located in Germany, with products made by Germans and the company managed by Germanys, and making tailor-made products for European customers.译文B: What

5、impressed her most is the idea that this will be a German company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the factories are built in Germany, the products are made by Germans, the management is Germans, and the local R&D center customizes products for customers.这句话中文很简单,要翻译成英语却没那么简单。就译文A和译文B而言,稍有英语基础的读者就会看出,优劣分明

6、,高下立判。译文A翻译十分精妙,充分考虑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主+谓”结构,汉语“话题+说明”结构;通过确定句子的主语和谓语,辅之以过去分词结构、独立主格结构和动名词结构。使得句式紧凑,是地道的英文表达。而译文B对原文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不敢偏离半步。完全按照汉语的句法结构直译,读起来罗嗦不已。且不说语篇衔接不连贯,单单读起来就让人觉得很累,中式英语尽显其中。多为简单句,直译过来,译者完全忽视了英汉两种语言后面的思维模式的不同。就语义来讲,整体而言,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含义范围比较宽,比较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依赖性比较大。而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含义范围比较

7、窄,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收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上述例子中。原文中“最打动她的是”这句话的翻译考验译者的翻译水平。初学翻译者,一看到“打动”就会想到“impress”,很多人喜欢对号入座,就像一看见“share”就译成“分享”,一看见“success”就译为“成功”。而原文中的“打动”并非是印象深刻的意思,而是作者最喜欢的一点理由的意思。译文A深入挖掘了作者的意思,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翻译为“what she likes most”十分贴切,而译文B完全按照原文直译,不加任何思索,殊不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词汇在很多情况下无法一一对应。这个时候就需要译者强大的双语功底,并进行适当的转换

8、与变通。所以作为译者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翻译。其次,就句法而言,原文为4个独立小句,多个主语。译文A处理为一个语义十分紧凑、结构层层叠加的句子,十分符合英语句子向右闭合的特点。英语的句子可以无限往右延伸,喜欢尾重(end-weight),要求“头轻脚重”,通常主语套从句,从句中套从句,句子联系十分紧密,逻辑十分明显。这也反映出英语重曲线思维,汉语重直线思维的特点。译文A完全体现了这些特点,而译文B则完全忽视了这一点。最后,就语篇连贯而言,译文A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十分妥当,而译文B缺乏语义连贯,更谈不上衔接。汉语通常采取一种全程演绎式的铺叙法,英语则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归纳式,避免整

9、体铺叙。译文B在翻译时没有注意到这两种语言的特点,而产生出了不合格的译文。曾经看过香港著名翻译家金圣华教授写的翻译散文。文中就提到了一个例子。譬如说,“she never shares her feelings with her mother”一句,初学者一般翻译为“她从来不跟她的母亲分销她的感觉”,这一句经过教授“点烦”之后,变成了“她从不跟母亲谈心”15个字减成了8个,确实简洁不少,符合汉语的地道表达。金教授认为中国语文简约精致,译者应该“点烦”,不必“添烦”。汉译英英尽量做到这一点,并考虑到地道汉语的表达,而不是让欧化语句大行其道。一个刚做翻译的入行者,一看到原文, 就抓住一字一词,绝不

10、放松,这样译出的文字,必不堪卒读。而一位译坛老手,不必自囿于原文的表面意义、句法结构及行文次序、句法结构及行文次序,只要懂得掌握文中的深层意义及风格氛围,就可以译得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二)文化比较与翻译策略语言不仅是交际个思维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语言所反映的是不同名族的心理思维、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思想、意识、观念都是文化的反映,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不同,同一词、句对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来说,所表达的概念也就不同。中英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有其特点,对语言的运用表现出独特性。在翻译时,源语语言的某些表达在

11、译入语中没有现成的表达与之对应,以至于形成语言上的“真空”地带及文化的空缺。文化缺省时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要洞悉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还要对译语读者的知识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合理的定义自己与读者之间的文化知识和语用前提。对于那些给译语读者造成意义真空的文化缺省,译者有责任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加以解决。例二原文: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选自莫言诺贝尔获奖演讲稿译文A:But Mother, who had bound feet, could not

12、run; she was caught and slapped so hard by the watchman, a hulk of a man, that she fell to the ground. The watchman confiscated the wheat wed gleaned and walked off whistling.译文B: My mother was a woman with bound feet, she couldnt run fast and was caught. The big and tall guarder gave her a slap in

13、the face, leaving her shaking body falling down the ground. He confiscated the wheatear we had picked, whistling and stalking off.这里的“小脚”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如果直译成 “small feet”,会让人不知所云,造成原文意义流失,但翻译成 bound feet,外国读者也不一定能够理解。这里可以采取文内补偿法,即在文内添加解释性成分,不借助解释,或者文外补偿法:在文外直接带入源语的文化现象,在文外加注释。在莫言诺贝尔获奖演讲词中出现过类似的中国特有的文化

14、词汇或文化现象,如,“集体地”“拆迁”等等,类似这种,可以采取以上办法。对比译文A和B,很明显,译文A句子衔接紧密,句意连贯,多小词短句,同位语及善用英语的后置定语结构。显得十分简洁生动。而译文B衔接不够紧密,第一句主语是my mother,第二句句子主语变成了the guarder。多独立短句,语意不够连贯。明显译文A更胜一筹。其中,“我母亲跑不快”译文A翻译为“could not run”而译文B翻译为“could not run fast”这里就要考虑到英文的run和中文的“跑”是不是对应的。词典中“run”的定义为“move fast with ones feet”,这里跑不快应该是说

15、,母亲不能快速移动的意思。故译文A的翻译是合理的。英文本身run就有move fast的意思,故不需要再加一个fast了。类似这样的该文中还有几处,如“我九十岁的老父亲”这里就不能翻译成“my 90 -year- old old father ”,因为90岁已经是老人了,就无需翻译为old father 重复罗嗦了。例三原文: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选自莫言诺贝尔获奖演讲稿译文A:We buried her in a peach orchard east of the village. Last year w

16、e were forced to move her grave farther away from the village in order to make room for a proposed rail line译文B:Her ashes were buried in the peach orchard of the east side in the village. Last year, because a railway was across from there, we had to move her grave to a farther place from the village.对比译文A和译文B,很明显,译文A较好,前后连个句子共一个主语we,使得句子连贯性非常好,并且在第二句话的翻译中,将原文的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