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论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5250065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论文(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引 言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一)选题缘由 择校问题是近年来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他之所以成为一个人们话题,是因为中小学择校与国家规定和社会认识理解的义务教育精神相悖,与我国现行的免试就近入学的既定政策有所抵触。自从其出现以来就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围绕这一问题,社会上和学术界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仍是众说纷坛,争论不休。择校之风愈演愈烈,尽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却仍有增无减,屡禁不止,各种形式的择校层出不穷,大有继续蔓延的势头。因此,研究择校问题也就具有了比较突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择校问题进行理论分

2、析和现实研究。进而探讨农村中小学择校存在的必然性。力求使人们对择校问题能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寻求一条规范和引导择校的有效途径,真正促进教育 事业的繁荣昌盛。(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教育走向市场化成为必然的选择。市场为人们自由竞争和追求优质的东西提供了可能。不可否认教育领域存在的择校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极不均衡的二元结构模式下,这种择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2.现实意义择校问题最开始出现在城市,在城市里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展开,后来发展到公立学校之间,最近几年,择校在农村中小学变得更加严重,有些

3、学校甚至出现了人去楼空,大量教室闲置,或者一个学校不到30人,正为农村教育带来尴尬的局面,农村教育何去何从,择校后的农村学生,家庭又面临什么样的境况,如何引导这种择校成为迫切的问题。二、本论文相关研究现状近几年,择校作为一个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的问题,因而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普遍关注。总的来说,一方面人们对择校行为的抱怨和反对;另一方面却又最终对其采取默许的态度,认为应坚决反对的是无序的、杂乱的、混沌的行为。 教育理论界对择校问题的探讨也是比较多的,大都承认择校行为起源于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提高与教育资源的缺乏的深刻矛盾。对于是否应该择校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择校合理论。从择校的现实角度

4、来看,择校具有客观现实性和普遍性,符合我国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合乎民意国情。第二种观点是:择校危害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在深入分析了产生择校问题的深层原因后,认为择校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还有一种折衷的观点。这种观点承认择校的弊端,但同时也指出择校有其必然性,不仅是对当前教育供求关系矛盾的直接反映,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现阶段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各方面的原因,虽然必然性不等于合理性,择校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或许站不住脚。但解决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辩证的渐进过程,不能搞“一刀切”,以理想代替现实,从而牺牲一些化解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供求矛盾的过度手段而停止发展。择校从产生至今已从在了十余年,尽管教育部在

5、这其间不断强调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择校,并且在这个问题上做了不少工作。然而有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择校,很多地方政府对学校招收择校生也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三、研究的学术准备和方法1.本人学术准备 本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常期关注农村教育事业,经常与基层老百姓打交道,加之本人在甘肃省委党校社会学专业近三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阅读了大量资料,理论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这些都为我深入研究当前甘谷县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将坚持以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查阅相关理论政策,全面总结经验、认真分析问题,合理提出建议,力争做到结论有理有据、说理充分有力。2.研

6、究基础本文研究基础是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但囿于时间、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限制不能开展大范围的实地考察,因此我只能选取我最为熟悉和了解的甘谷县作为个案研究。虽然是一个县,但是它具有教育的相对完整性,也试图从甘谷县作为出发点来探究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甘谷地形特征较为典型,有人口集中的县城,也有人口比较密集的川镇,还有比较落后的山区乡镇以及人口少,分散零落的自然村。甘谷县人口较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为迅速,教育改革在不断的深入,教育质量在稳步提升,13年来高考在天水市排名第一,在这样一个教育大县择校现象更为突出,所以选择甘谷县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意义。 3.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即

7、在实地调查获得真实材料的基础上,用运理论知识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具体的讲将采用:(1)文献法,主要是研究国内外有关择校问题的相关理论、政策和最近研究成果。利用信息资源查阅相关文章,充分掌握当前国内外择校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2)访谈法,对应选择了择校的家长、学生、还没有择校的家长、学生,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择校的真实理解,掌握他们择校带给他们的利弊,以便更好地得出真实的结论。(2)问卷法,用问卷的形式对择校的学生、教师的答案,进行数据分析,力图对择校问题全面深入的了解,目的是。了解当今农村择校问题的现状、原因、正负影响,以便做出择校规范,指导择校行为,推动教育良

8、性发展。论文正文甘谷县农村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一 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择校的意义(一)将有效解决非均衡发展问题由于历史方面教育政策的影响,造成不同的地区不均衡发展的现象,形成了教育资源的非合理布局。县城的教育资源与乡镇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结果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而也就产生了择校现象,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反复强调划片入学,对择校现象持否定态度。纵是近年来实施学籍管理,转学条件更为了苛刻严厉,但似乎对择校问题作用不大。又由于县级政府对县城学校和对农村乡镇中小学的投入严重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现在禁止收取学生的学杂费,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的拨款。而这种拨款是

9、按照学生的数量进行下发的,每个学生每年500元。加上这项政策的实施,结果使县城的中学、小学因为学生的数量多,可以有钱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地处农村的乡镇中小学,本来设施就差,再加上因学生少而每年下发的资金数量的不足,使得条件更加艰苦。总而言之,可以说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它们之间的差距,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生源的差距。如果好的教学质量那就会吸引好的学生前来就读,好的生源反过来又会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所以,每个学校都把好的生源视为生命,加强了对生源的竞争。例如本县县城中学和县城小学,虽然属于比较好的学校,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所以对于择校的名额就会有一定的限制。对于学校而

10、言,因为学校择校名额的限制,所以在当收取择校生时选择的空间就比较大。对择校生的分数要求就比较高。这样一来,对于县城中小学的学校而言,可以说是既能保证一定的经济利益,又能得到较好的生源。而对于农村中小学的学校而言,可谓恰恰相反。学校原有的招生人数与最后报到的学生人数,可能差距比较大。根据对某所乡镇中学的调查显示,择校率达到了33%。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基本都选择了转学,所以乡村中学学生文化素质一开始就普遍很低。由此可知,县城的中小学与乡镇的普通中小学,在生源方面的层次阶级性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是办学条件的差距。对本县中小学乡镇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它们之间的教育经费、校舍、信息技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

11、差距。对于校园网而言,在县城的中学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而农村的学校几乎都没有;图书册在实验中小学的每所学校数量都远远超过农村中小学,而且都是最新的一些书籍,农村中学每所学校都有,可谓是都是陈书,在乡镇的中心学校可能才有,但囿于缺少管理只能束之高阁。导致这种差距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原来的基础差距就是很大。另一方面就是这种择校后果而引发恶性循环的明显表现。 (二)将有效解决教学管理等问题县城中小学校由于择校生的大量涌入,对于教学的管理负担越来越重。择校给县城中小学带来充足教育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使这些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这些学校带来了沉重的管理负担。

12、比如说,本县的中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着严重超编的情况。由于择校的学生数量过多,严重超过他们本身的承受能力。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教室数量严重不够用的。结果,就出现了大班额教学的现象。严重超出了国家的标准每班不超过45人,已经达到每班70多人,还有个别学校的个别班级达到每班90多人,甚至上百人。 伴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管理困难。由于每个班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超负荷工作。这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不仅对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教学质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例如,在班额较大的小学出现了老师把孩子教了三年,不知道孩子的名字情况并不稀

13、罕。老师只认识班内的两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学习比较优秀的,第二部分是学习不太好,但又经常调皮捣蛋的。于是,就对这种学习中间地带而又很遵守纪律的学生,形成了不认识的情况。同时,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了教室,操场过于拥挤。人均活动面积减少。(三)解决教育资源的浪费问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的国家义务教育工程,为农村学校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到90年代中期,我国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校,保证了农村学生有学上、有书读。,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满足了孩子不出村就能接受学校教育的愿望,为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是在过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形成的。他确实存在布点分散、师资水平

14、层次不齐、教育经费紧缺等弊端,加上农村生源因为计划生育和农村大量学生择校,流向城区、川区,许多教学点、小学因为没有学生而关闭。许多固定资产被迫闲置。或者一个学校有6个学生,分五个年级,不得不用四五个老师去教,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四)有利于减轻家长负担 学生择校后,学生上学路途遥远,许多乡村道路交通不便,有没有校车接送,给农村学生上学带来诸多不便,冬天大雪封山,夏天道路湿滑,存在着安全隐患,作为家长对于孩子安全是心理的负担。 学生择校,由于路途遥远,不得不选择住宿,家长在学校周围民居里租到一间房,或由于孩子年幼,不能自理得有人陪读,择校费、交通费、陪读支出成为家庭严重的经济负担,如果是非义务教

15、育阶段择校,这个额外支出数目是一个普通家庭年收入的一大半,甚至是全部,所以,有些家庭在学生一开学就非常头疼,开始了东挪西凑。(五)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 学校要合理布局,生源合理流动,城乡搭配合理,学校班额适中。由于择校,初中学生在1215岁之间,寄宿管理难度很大,小学生在612岁之间,根本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这样老师又要教书,又要照顾他们的起居,这将是学校和老师不堪重负。不合理的流动,形成了超额班、巨型班。小学90人左右,初中70人左右,教师根本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维持纪律都要浪费很多时间。相比农村学校出现一班一生,一生一师,或一校一师的尴尬场面。这都给老师,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几多无奈。( 六 )更有

16、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择校实际上意味着对农村孩子正常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的剥夺,严重威胁农村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孩子离开父母,离开从小生活的乡村寄宿在他乡,大部分时间学习,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每天面对的是课本,学生努力的目标是上高中。考大学。如果农村孩子不寄宿,放学回到父母身边,可以帮父母干点家务活,减轻父母负担,享受家庭温馨气氛,学习一些干家务活的本领,培养勤劳、动手的习惯。也培养度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感情,锻炼孩子的毅力,我国一半以上的是农村,他们生活在农村的土壤中,继承发扬着传统的文化,当教育缺失了农村,毁掉的不仅仅是教育。二、甘谷县农村中小学择校的背景及原因分析(一)甘谷县农村中小学择校的背景择校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或家长却放弃国家提供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就近入学的权利,根据个人的意愿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