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感器二次回路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5112446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感器二次回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互感器二次回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互感器二次回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互感器二次回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互感器二次回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感器二次回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感器二次回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感器二次回路一、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电流互感器是将交流一次侧大电流转换成可供测量、保护等二次设备使用的 二次侧电流的变流设备,还可以使二次设备与一次高压隔离,保证工作人员的安 全。电流互感器是单相的,一次侧流过电力系统的一次电流,二次侧接负载ZL(表 计、继电器线圈等),一般二次侧额定电流为5A或1A。1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和相量图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都是两个端子引出,如图 8-l 所示,绕组 L1-L2为一次绕组,绕组K1-K2为二次绕组。在使用电流互感器时,需要考虑绕 组的极性。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的极性通常采用减极性原则标注,即 当一次和二次电流同时从互感器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

2、的同极性端子流入时,它们 在铁芯中产生的磁通方向相同。在图8-1中,L1与K1是同极性端子,同样L2 与K2也是同极性端子。同极性端子还可以用“*”、“ ”等符号标注。电流互感器采用减极性原则标注时,当一次电流从L1(或L2)流人互感器一 次绕组时,二次感应电流的规定正方向从K1(或K2)流出互感器二次绕组(这也 是二次电流的实际方向),如图8-2 (a)所示。如果忽略电流互感器的励磁电流, 其铁芯中合成磁通为:I N -1 N = 0(8-1)1 1 2 2则 I = L 二厶(8-2)i N / N n2 1 TA式中 八I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二次电流;12N、N 电流互感器一次绕组匝数、

3、二次绕组匝数;12nTA电流互感器变化。可见,此时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二次电流相位相同,如图8-2(b)所示。KJ7i_0-rj 0LJ 0*图弘1电濒互感器的扱性标注绕组示意图匸(心接线示慰图1S8-2电漩见感揣一* 二次电流a)业流方向卜电幟相肚圏2. 电流互感器的接线方式电流互感器的接线方式指电流互感器二次数绕组与电流元件线圈之间的线接方式。常用的接线方式有三相完全星形接线、两相不完全星形接线、两相电流差接线方式等。例如用于电流保护的常用接线方式如图8-3所示。ABCABC(c)图87常用的接线方式(a)三相完全星形搖线;5悶相不完全星形接线;5)两相电范塞櫻线图8-3(a)三相完全星形

4、接线,三相都装有电流互感器以及相应的电流元件,能够反应三相的电流,正常情况下中性线电流为I = I +1 +1 = 0 ;图8-3 (b) n a b c两相不完全星形接线,只有两相(一般是A、C相)装有电流互感器以及相应的 电流元件,只能反应两相的电流,正常情况下中性线电流为I = I +1 =-1。n a c b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电网中,常采用三元件的不完全星形接线,如图8-4所示,显然第三个电流兀件流过电流即I - I +1 ;图8-3 (c)两相电流差接线,只 n a c有两相(一般是A、C相)装有电流互感器和一个电流元件,电流互感器二次差接线,流入电流元件的电流为I -1。ac对于

5、电流互感器接线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电流互感器二次应该有一个保安接地点。防止互感器一、二次绕组绝缘 击穿时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并且只能有一个接地点,如果设置了两个接地点, 将造成地电位差电流;由多组电流互感器连接构成继电保护电流回路时,其二次 电流回路应在保护屏上设有一个公共接地点,避免地电流与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 电流耦合引起保护误动作。(2) 通常不允许继电保护与测量仪表共用同一电流互感器。测量仪表一般用 于反映正常状态的电流,而继电保护要求正确反应故障状态下的大电流。因此, 继电保护与测量仪表反应的电流范围不同,测量精度要求也有区别。(3) 电流互感器在运行中,应严防二次侧开路。由式(

6、8-1)可知,电流互感器 在正常运行时,由于二次电流的去磁作用,铁芯中合成磁通很小,铁芯磁密很低; 如果二次侧开路,二次电流等于零,去磁作用消失,一次电流全部流人励磁支路, 铁芯中磁通骤增,铁芯严重饱和,则一次电流过零瞬间,在二次绕组两端产生很 高的脉冲电压(甚至可能达几千伏),造成二次绕组绝缘损坏,并威胁人身和设备 安全。因此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不能装设熔断器,不设置切换回路,如果需要切 换,须有防止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开路的措施。3. 电流互感器的误差及二次负载式(8-1)和式(8-2)是理想电流互感器的I与j的关系式,即认为励磁电流等 12于零。实际电流互感器等值电路如图8-5所示。;Z;Z

7、L图肛5电流互感器等值电路凡一一次绕组漏阻抗* Z馆一二次绕组漏阻抗:签一励磁回路阻抗*丕一负载阻抗由于存在励磁回路,使实际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电流与二次电流之比并不等于 其变比,相位也不相同,即电流互感器在电流变换过程中存在误差。前者称为变 比误差,后者称为相角误差。测量仪表需要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准确测量,而继电保护则要求在短路故障情 况下,有一定的准确度能够反应故障即可。通常继电保护对电流互感器的误差要 求是:综合误差不超过10%,即励磁电流不超过一次电流的10%。在这种情况 下,相角误差不超过7。图8-6示出了综合误差为10%时的曲线,通常称为10% 误差曲线。图8-6电流互感器的10%误差曲

8、线图中纵坐标m 亠是一次电流倍数,指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I与一次额定Ii1N电流I之比;横坐标Z是电流互感器二次负载阻抗。如果一次电流倍数与二次1NL负载阻抗的关系在曲线下方,例如一次电流倍数为m时,二次负载阻抗ZZ1 L L max表示电流互感器综合误差满足小于 10的要求。即当一次系统电流确定的情况 下,互感器二次负载阻抗就不能超过一定数值,所以在确定接入的保护装置时, 需要限制互感器二次负载阻抗。需要指出,差动保护中差动回路电流与电流互感器的综合误差大小密切相关 一般电流保护中的测量精度与变比误差有关。二、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电压互感器是将交流一次侧高电压转换成可供控制、测量、保护等二次设备

9、 使用的二次侧电压的变压设备,还可以使二次设备与一次高压隔离,保证工作人 员的安全。电压互感器有单相式和三相式,一次侧接在电力系统的一次母线,二 次侧接负载(表计、继电器线圈等),一般二次侧额定相电压为100/f3v。1电压互感器的极性和相量图电压互感器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都是两个端子引出,如图 8-7 所示,绕组 L1L2为一次绕组,绕组K1K2为二次绕组。在使用电压互感器时,同样需要 考虑绕组的极性。电压互感器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的极性通常采用减极性原则标 注,即当互感器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同时有电流从同极性端子流入时,它们在铁芯中产生的磁通方向相同。在图8-7中,L1与K1是同极性端子,同样L

10、2与K2也是同极性端子。同极性端子还可以用“*”、“ ”等符号标注。QK1-0K2&L20-二次电压相位相(8-3)图&7单相电压互感器的极性标注(a绕级示意图f (b)接线示蠢图* 3)相堂图如果不计一次、二次绕组电阻、漏抗上压降,则一次电压、 同,如图8-7(c)所示。电压互感器的变比为:NUn = iTVNU22式中IJ、U? 电压互感器一次电压、二次电压;12N、N 电压互感器一次绕组匝数、二次绕组匝数 12n 电压互感器变比。TV三相电压互感器的一、二次电压和极性标注如图8-8所示。2电压互感器的接线电压互感器二次负载是继电保护或测量仪表的电压输入回路,需要接人相电压或者线电压,有时

11、还需要零序电压,因此电压互感器接线必须根据二次负载的要求能够提供相应的电压。常用的电压互感器接线有星形接线、V-V接线、开口三角接线等,如图8-9所示。打aUt/o(a)图6-8三相电压互感器一、二次电压(a)绕蛆接线;电压相量图ITV-3TV图肝9电压互感器的接线三相五拄电压互感離的接线图8-9(a)三个电压互感器的Y /Y接线,中性点接地,可用于测量相电压和00线电压;图8-9 (b)两个电压互感器的V-V接线,二次侧b相接地(屏内),只 能用于测量线电压;图8-9(c)三相五柱电压互感器的Y /Y /接线,中性点接地,且二次有两组绕组,其00中一组接成星形,可用于测量相电压和线电压,另一

12、组接成开口三角形,用于测 量零序电压(见“零序电压保护”部分)。对于电压互感器接线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 电压互感器二次侧必须有一个保安接地点。防止一、二次绕组之间出现 漏电或电击穿时,一次侧的高电压进入二次绕组,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电压互 感器二次侧接地有b相接地和中性点接地两种。(2) 电压互感器在运行中严防二次侧短路。电压互感器正常运行时,二次负 载阻抗很大,近似于开路状态,负载电流很小。如果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短路,必 将产生数值很大的短路电流,威胁设备安全。因此,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应装 设熔断器或自动开关,用于切除二次回路的短路故障。3电压互感器的误差式(8-3)是理想电压互感器的U与U?的关系式,即一、二次绕组漏抗及电阻12 均等于零。实际上一、二次绕组的漏抗及电阻不可能为零,使电压互感器在电压 变换过程中,同样存在变比误差和相位误差。测量仪表需要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准确测量,而继电保护则要求在短路故障情 况下,有一定的准确度能够反应故障即可。因此,测量仪表对电压互感器的准确 度要求比继电保护的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