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监管和教育问题的思考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5094520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监管和教育问题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监管和教育问题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监管和教育问题的思考(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留守儿童监管和教育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笔者是一名西部农村教师,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亲

2、眼目睹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下面,就对“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基于社会责任与良知,近年来我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身边的留守儿童家庭的走访调研,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即:“生活上缺少照料、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是“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伤害。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

3、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的适当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儿童少年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往往容易被不法分子作为侵害对象,极易遭到伤害。 二是“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当部分学生出现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他

4、们身体的正常健康发育。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产生隔膜感,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四是“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我对所在学校各班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五是“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又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养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