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494216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武汉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武汉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武汉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武汉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汉市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指引(试行)武汉市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指引(试行稿)1. 总则1.0.1 (目的)为在城市新建地区建立完备、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全面提升武汉城市新建地区的规划建设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实现新建地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划指引(以下简称指引)。1.0.2 (依据)本指引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参照同类城市技术标准与准则,并结合武汉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1.0.3 (适用范围和应用)本指引主要用于指导城市新建设地区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新建地区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

2、指引提出的标准和布局形式安排各类公共设施用地。新建地区进行具体建设管理时,应按编制的规划和本指引控制的预留用地,保证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在进行已建成区的更新改造时,可参照本指引考虑公共设施的优化完善配套,保证设施配套的标准和服务水平,对设施的布局形式不做硬性规定。1.0.4 (应用原则)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中应用本指引时,应综合考虑用地规模、现状及周边用地情况、地形地貌、周边设施条件、行政管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中心的功能和配套标准可略作调整。1.0.5 (开发强度控制)本指引提出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中涉及用地的为刚性规定,新建地区规划建设时必须予以保证。用地上配套公共设施的开发建设强

3、度可根据服务范围内住宅的开发强度做适当调整。1.0.6 新建地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公共设施的分类和分级2.1 公共设施的分级2.2.1 公共设施按市级、区级(组团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四级配置。2.2.2 地区是指功能相对完整、由自然地理边界和交通干线等分割形成的、人口规模为1525万人左右的功能型片区;2.2.3 居住区是以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服务半径8001000米、由城市干道或自然地理边界围合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片区,人口规模为35万人左右;2.2.4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支路以上道路围合、规划半径200

4、300米的城市最小社区单元,人口规模为0.51.2万人。2.2.5 同一级别公共设施的布局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同一级别、功能和服务方式类似的公共设施(如商业金融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行政管理、社区服务、社会福利设施等)集中组合设置。功能相对独立或有特殊布局要求的公共设施(如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派出所等)可相邻设置或独立设置。2.2 公共设施的分类2.1.1 公共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分为八类:(1)教育设施;(2)医疗卫生设施;(3)文化娱乐设施;(4)体育设施;(5)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6)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7)商业金融服务设施;(8)邮政电信设施。2.1.

5、2 公共设施按照投资和经营类型分为一类公共设施和二类公共设施等两类。一类公共设施以政府作为投资和经营主体,或者本着谁开发、谁配套的原则由开发商负责配套建设,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社区服务、邮政电信等设施。二类公共设施包括各类商业服务业设施、金融设施等。2.1.3 一类公共设施是社会性公共物品,是满足居民福利、维护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的重要设施内容。本标准中涉及一类公共设施的指标为刚性的下限指标,在新建地区规划编制和管理中作为强制性内容予以落实。一类公共设施的设置要求和规模标准可根据新的发展需求进一步适当调整和完善。2.1.4 二类公共设施的设置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配

6、置作用,根据居民需求变化不断完善。二类公共设施的指标为弹性指标,在预留充分的基础上可适当调整。并预留充分的弹性。2.1.5 一类公共设施和二类公共设施可组合拍卖。在招标拍卖中,其中涉及必须配套的一类公共设施的,应在土地招标拍卖条件和土地出让合同中对涉及的一类公共设施内容、建设规模、归属、建设和使用方式作明确规定。2.1.6 不论由政府或者开发商配套建设的一类公共设施,建成后都应进行产权转移,交由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或街道、社区组织管理、使用。主管部门或街道、社区组织应负责保证按规定的功能和服务能力管理、使用一类公共设施,不得随意调整、改变。3. 市级和区级(组团级)公共设施的设置准则3.1 市级

7、和区级(组团级)公共设施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要求,与规划功能定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以市和区为单位,在符合相关标准的条件下,合理布置,统筹安排。3.2 市级设施的内容和规模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目标、总体布局和建设时序而确定。3.3 区级(组团级)公共设施以本地区15-25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门类齐全又有选择的生活服务项目。区级(组团级)公共设施的内容和规模应按照表3.1的规定设置。根据市级公共设施设置情况、地区及周边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加或调整部分公共设施内容。 表3.1:区级(组团级)公共设施内容和规模标准序号设施类型序号项目名称建议标准1医疗卫生1300-

8、500床综合医院 3-8公顷/处2专科医院2-6公顷/处3疾病预防设施参照具体需求和行业发展确定4妇幼保健院2文化娱乐1行政区级博物馆行政区级文化中心总规模:人均用地不低于0.06平方米2图书馆3剧院(音乐厅)4文化馆青少年宫5组团级图书馆用地规模0.9-1.5公顷 /处;人均用地不低于0.06平方米6剧院7文化站3体育1行政区级体育中心1-1.5万人体育场行政区级体育中心:9-11公顷/处22-4千人体育馆3灯光球场4游泳池5组团级体育中心2-4千人体育馆组团级体育中心:3-4公顷/处6游泳池4社会福利与保障1区社会福利院用地规模:1-1.5公顷/处,人均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85商业金融服

9、务1大型购物中心用地规模15公顷/处2大型综合超市3宾馆4特色百货店5专卖店6餐饮店7银行支行8银行分理处3.4 区级(组团级)公共设施应结合轨道交通和公交枢纽站点在交通便捷的区域中心地带设置,形成区级(组团级)公共设施中心,保证实现居民在步行30分钟、自行车10分钟、机动车5分钟以内可达,用地规模为24-35公顷,并可与区级(组团级)公共绿地广场形成综合的区级(组团级)公共活动中心。4. 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设置准则4.1 居住区级公共设施以服务半径不大于800-1000米内的3-5万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较为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服务项目。其出行应控制在步行8-15分钟、自行车3-5分钟

10、的距离以内。4.2 根据武汉市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购物、教育、文化娱乐、游憩、社交活动等的需要,居住区级公共设施通常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商业金融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社区服务等八大类。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内容和规模应按照表4.1的规定设置。根据居住区及周边具体情况可适当增加或调整部分公共设施内容。 表4.1:居住区级公共设施内容序号设施类型序号项目名称建议标准内容设置规定1教育1普通高中()21座/千人16-18周岁青少年入学(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2)用地中心学校可结合用地设置400m环形跑道的运动场;(3)

11、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4)教学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2初中()35座/千人12-16周岁青少年入学3小学()65座/千人6-12周岁儿童2医疗卫生1社区医疗中心()用地规模3000-5000平方米3文化娱乐1文化活动中心()小型图书馆总建筑规模4000-50002文艺康乐活动室3各类艺术训练班4青少年学习活动场地5老年人学习活动场地4体育1体育活动中心()室外运动场用地面积300-400/千人2健身房3游泳池5社会福利与保障1养老院()用地面积0.51公顷提供老年人全托、日托服务应可容纳50100名左右老人,按每名老人人均用地指标90100平方米设置。6商业金融服务1菜市

12、场()建筑面积2000/处2综合超市建筑面积340-500/千人3家庭旅馆4商场5餐馆6美容美发7票务8摄影9宠物服务10银行营业网点7市政公用1邮政支局()建筑面积40-150/千人8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1街道办事处()建筑面积700-1000/处包括市场、市容、城管、工商、税务等管理用房可联合设置2环卫管理所()建筑面积320-480平方米/处3派出所()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处,独立设置时用地为600平方米派出所应独立设置,有专用院落,出入口应方便对外、对内交通。结合其他建筑布置的,全部或1/2以上面积须设在建筑首层4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500-2000/处设置助残、康复保健、家政

13、服务、计划生育宣传咨询、婚姻中介等便民利民的服务项目,宜与街道办事处组合设置注:设置项目后带“”号的为公益性设施项目,其内容和标准为刚性规定,为最低下限值,在规划建设中必须予以保证。其余项目为非公益性设施项目,其内容和标准具有一定弹性,在保证基本服务的前提下可适当扩充调整。4.3 居住区级公共设施中心居住区级设施的规模不大,能够不单独占地的公共设施应尽量避免独立占地,可以将使用性质相容的公共设施采用综合楼或组合设置的方式,在居住区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或邻近公共交通站点集中设置(除少数独立设置的设施外),形成居住区级公共设施中心,用地规模为2.5-5公顷,并可与居住区级公共绿地形成居住区中心。4.

14、4 居住区级教育设施居住区级教育设施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高中按21座/千人,50人/班配建,设置规模为24、30、36班;初中按35座/千人,50人/班配建,设置规模为18、24、30、36班。小学按65座/千人,45人/班配建,设置规模为18、24、30、36班。(具体设置标准见表4.2)中小学校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及附属体育场馆及设施的面积规模应具体参照本标准与准则的相关规定。学校在选址时应尽量远离主干路,靠近主干路的学校应采取一定的防噪音措施。表4.2:教育设施具体设置标准分类生均用地(M2/生)最小用地规模(M2)建筑面积(M2)18班24班30班18班24班30班小学主城旧区(密一、二区)10.059.559.38200110001300018班:6714(8.3 M2/生)24班:8465(7.9 M2/生)30班:9689(7.2 M2/生)主城新区(密三区)13.212.6811.8110001400016000开发区及居住新城2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