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方讲伤寒》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4918939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类方讲伤寒》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类方讲伤寒》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类方讲伤寒》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类方讲伤寒》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类方讲伤寒》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类方讲伤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类方讲伤寒》(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类方讲伤寒桂枝类方三类方讲伤寒 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2015-11-10 桂枝类方: - 高珊珊大家好,我们开始今晚的学习。今天要讲四个方子: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这四个方子的共同点,是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了 1-2 味凉药。先来看桂枝加葛根汤:君:桂枝3(辛温)臣:生姜 3(辛温)佐:甘草 2(甘滋),大枣 12 个(甘滋)使:赤芍 3(酸凉),葛根 4(甘滋凉)这个方证,是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加了一个由葛根主治的阳明热盛津亏证。复习一下桂枝汤证:因此,桂枝加葛根汤的六纲定位为:太阳病中风证阳明热盛津亏证,或厥阴病(属厥阴)阳明热盛津亏证。这个方的常见症状

2、呢,就是在桂枝汤常见症状基础上,加上一个葛根药症的典型症状:项背强几几。强几几,就是“酸唧唧” ,形容项背部紧张不适的异常感觉。 伤寒论条文中的“反汗出恶风” ,反而是不一定的。外感病的桂枝加葛根汤证,要见“汗出恶风” ;而内伤病的桂枝加葛根汤证,不会有这个症状出现。神农本草经记载葛根药症为: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这个地方的 “痹痛” 有专门治疗作用。痹,说文曰:湿病也; 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就是酸麻重痛等筋骨肌肉间的不适感觉。如果是外感病兼见“项背强几几” ,那么一般会有簌簌走窜的中风表现,还常有紧张僵硬

3、的受寒表现,也可以有肌肉酸重的中湿表现。 然而,如果总体的寒热病机不符合太阳阳明合病,没有热象,而是单纯的寒性痹痛,就不应该用甘滋而凉的葛根,而应该加辛温发散的麻黄类药来治疗。有关痹证的具体病机表现和临床治疗, 请大家课后参看恩师 金匮要略增补风痹风毒篇的相关内容,这里不再赘述。葛根主治的痹痛,病因是汗出多,伤了津液,津液不养肌肉,因此常伴见咽干口燥,失眠心烦等津液不足症状,这是葛根药症的使用指征。“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因此,葛根能止阳明里热下利。如果是桂枝汤证兼见协热下利者,也可以加葛根,或者加葛根去赤芍来止利。有一例发病已 14 年之久的风毒脚气病患者

4、,下肢及手部肌肉萎缩伴乏力,严重腹泻。西医至今未确诊,考虑重症肌无力或运动神经元病,不能确诊,在西医神经内科很常见,在中医学上讲,不必管西医病名,要从症状和体征入手,辨证论治。这位患者,初诊予六神方大真武汤大阳旦汤,并以葛根 60g 代赤芍,服后腹泻即止, 至今未再犯治疗半个月后,肌无力较前明显缓解,肌萎缩略有恢复,控制力亦恢复,目前仍在继续治疗中。等这位患者完全临床治愈,再将完整的治疗记录发表。总结一下:葛根,性凉,甘滋,能清水热,化水饮为津液,表证的肌肉疼痛和里证的腹泻下利均能治疗。 桂枝加芍药汤:君:芍药 6臣:无佐:甘草 2,大枣 12使:桂枝 3,生姜 3桂枝加大黄汤:君:大黄 2臣

5、:芍药 6佐:甘草 2,大枣 12使:桂枝 3,生姜 3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治疗阳明病本证合并太阳病中风证。症见桂枝汤的太阳病中风证症状,以及阳明病本证典型症状:胃家实(腹满腹痛,便秘,甚或“大实痛” )经方里的芍药,我们用的是赤芍。古代芍药,不分赤白,就是指的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如今市场上的白芍来自家养的栽培品,且按药典进行炮制,经过沸水蒸煮去皮,成为看似肥白而大的芍药(其实已经是药渣了)而赤芍为野生芍药根直接晒干而成。因此,我们选择药性保留更好的赤芍,临床验证疗效确切。赤芍表里兼顾,对温热性的血瘀痰饮等导致的疼痛效果很好。尤其能通大小便,号称“小大黄” ,泻而不虚人,对于虚劳

6、体弱而需要泻下者, 是很合适的。 使用它的前提是寒热不要搞错,虚寒证不要用。回顾一下,赤芍葛根,都性凉,区别是,葛根能够清水热而止利,赤芍能够清热利水而通便,这是两者的使用要点。赤芍又称 “小大黄”,是阳明药中的 “王道药”,较为温和,祛邪不伤正;而大黄号称“将军” ,斩关夺将,开通中焦格拒而泻热,是阳明药中的“霸道药” ,治疗急症重症少不了它。大黄治疗“大实痛” ,表现为里热结实,便秘或大便干硬,腹痛持续不减,且拒按的。使用这两个方证,要注意舌脉需具备一定的阳明里实指征:舌红苔黄,脉实而有力。如果是一派虚寒之象,就会犯“以寒增寒”的错误,造成坏病。小建中汤:君:赤芍 6 两臣:无佐:饴糖或蜂

7、蜜1 升,甘草2 两,大枣 12 个使:桂枝 3 两,生姜 3 两 小建中汤,以赤芍6 两为君药,这个方在古今录验里,就叫做“芍药汤”。我们再复习一下恩师的三才方证解析法:平性药(佐药)守着阴阳法则,也分两类,甘滋和甘淡。甘滋药助阴,可以协助阴性药(寒凉药)发挥治疗作用;甘淡药助阳,可以协助阳性药(温热药)发挥治疗作用。具体的原因呢,涉及到五藏补泻的高级内容,建立在汉传经方辨治学阴阳大论和四象真五行理论基础之上。小建中汤,用了大量的甘滋药助阴,协助君药赤芍,只饴糖就用了一升,此外还有甘草 2 两和大枣 12 枚。诸药甘滋生津,缓急止痛,可以协助赤芍很好的解决小建中汤的主症“腹中急痛” 。饴,米

8、糱煎者也,由发芽的谷类蒸煮发酵而成,现在通用大麦制饴,也就是麦芽糖。蜂蜜,古也称“饴”。本经云:石蜜,一名石饴。石蜜,就是产自筑巢于高山岩石间的野生蜜蜂所产的蜂蜜,又称崖蜜。 说文云:蜜,蜂甘饴也。上图即为说文解字相关记载。然而,在古代,蜂蜜是珍贵难得的,不如麦芽糖成本低且易得。当今时代,已经不存在难以获得的用药限制了,那么我们在蜂蜜和饴糖之间,应当如何选择? 我们来看两药的药症: 蜂蜜,性平,甘滋。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饴糖,性平,甘滋。 名医别录:补虚乏,止渴,去血。可见,来自百花精华的蜂蜜,比来自谷

9、物发酵的饴糖具有更好的疗效。大家临床使用本方时,以蜂蜜代替饴糖,会有更好的效果。蜂蜜甘滋,大补津液,营养价值比饴糖高,且对糖尿病患者无不良影响。用汉传经方解析法,以及六纲五证分析,小建中汤的方证标准(初级)如下:六纲:阳明里热证合并太阳中风证,少阳病或属少阳病机:外感或虚劳导致津液大伤,里热欲结实,热结血瘀,水热上逆我们来看药症与条文具体症状对应图:由上图总结出小建中汤常见症状体征如下: 常见症状:腹中急痛,心烦,咽干,口燥,或黄疸。发热,汗出,身体疼痛,恶风寒。心悸,乏力,面体少色,饮食无味,多卧少起。常见体征:阳脉涩,阴脉弦阳脉涩,就是脉浮取不足,主津液大伤;阴脉弦,即沉取弦实,主里欲结实

10、。仲景云: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肘后备急方说的更清楚:若患痰满及溏泻,可除胶饴。呕家,分两种,一种是气机上逆夹微饮,一种是水饮重而上逆。对于水饮较重的患者,不管有没有上逆作呕的症状,都要少用甘滋药助饮。 水饮重的临床表现为:呕吐痰涎,胸满咳喘咳痰,大便溏泻,眩晕,心悸等。根据常见症状体征套方使用,是初学者可以采取的入门方法;根据六纲五证选方并随证化裁, 才是真正的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上一次课结束之后,有同学问我:这几个案例,我凭直觉就可以选准方子,那还有什么必要学六纲五证呢?要知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凭直觉,经验,或“体质”套方,还有起卦算八字选方的,都属于偏门外道,准确度

11、或许很高,但无法做到 100%准确。选方,合方,药症的加减与方剂的化裁,都需要系统理论的指导,出现一次的辨证失误,代价就是一个生命的健康受损。中医学是严谨的医学科学与循证医学,临证处方要严格的守规矩,讲证据。 辨证论治的证据,从主观与客观来讲,包括医生所观察到的患者的舌脉体征,以及患者自觉的不适症状两部分。而一次辨证论治的完整过程,从抽象与具象来讲,包含方证与六纲五证抽象病机相应,以及药症与患者具体症状相对,两者缺一不可。 中医之所以陷入如今的乱象,就是因为中医学术失去了客观的标准,中医医生失去了对患者和疾病的敬畏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中医医生失去了六纲五证的严格规矩束缚,可以随心所欲

12、,任性而为的时候,也就是中医学无益于人,有害于世之时。在汉传中医看来,凡是模糊的,就是错误的,因此才有了恩师刘志杰老师重讲伤寒论,进而阐明一部完整的汉传经方辨治学之缘起。然而,当今之中医界,积弊已久,习矣不察,反视严于律己者为可笑,实可哀悯。恩师常常讲,学好中医,需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走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的传统学习之路。以这种方式去学习,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医栋梁。如果你不喜欢“汉传中医”,进而不喜欢汉传的“六纲五证” ,也请你遵守辨证论治的规矩。只有所有的中医都懂得守规矩,中医才有科学复兴的一天,大众才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感谢恩师百忙中监督我们的讲课,并及时指正错误,感恩师父。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主讲老师简介:高珊珊,中医执业医师。师承于汉传中医刘志杰医生,为刘志杰老师嫡传弟子。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针灸推拿学学士、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完成北京市三年中医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为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办公室成员,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高级讲师。现供职于汉传中医上海澄元堂。幼承家学,擅于治疗中风、头痛、眩晕、颈椎病、 失眠等神经内科疾病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类风湿等骨关节病及各类呼吸、消化、免疫、内分泌、泌尿系统疾病;对于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各类妇科疾病也有较好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