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功夫在文外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90016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作教学功夫在文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习作教学功夫在文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习作教学功夫在文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习作教学功夫在文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习作教学功夫在文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习作教学功夫在文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作教学功夫在文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习作教学,功夫在“文”外 棠张镇跃进小学 周海洪“功夫在诗外”原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大意是说:他初学做诗时只知道在诗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们的要求和喜怒哀乐。陆游在另一首诗中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知道,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躬行”,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作诗如此,习作也应如此。近年来习作教学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讲作文,怕批改作文”的现象。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因为脑子里没有素材,因为不能巧妙组织语言,因为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

2、心。老师为什么怕?因为仅仅一节课的引导,往往是老师声嘶力竭,学生无动于衷,了了无几的学生也只会发表干巴无力的观点,又何谈什么面向全体,往往批改几本作文下来,老师会唉声叹气、无可奈何,有的甚至满肚怒火。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也一直在摸索,试图找到一种能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质量的方法,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感受浅谈一下我的想法和做法。一、积累使语言生花习作中语句不通,言不达意等多种现象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中,中年级尤为突出。追根求源还是语言积累少,调查不难发现那些能巧妙组织语言,写出丰满生动语句的学生阅读量大,好词、好句、好段积累较多。于是我在习作教学中注重了平时的积累。课文是最好的素材,每篇

3、课文都是学生积累的对象,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随身摘记本,规定每篇课文至少摘记两个词语一个句子,做到会背、会用,多多益善;另外,名言警句、歇后语也可随时记下。内容不会太多,学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就可完成,所以他们很乐意去做。我还鼓励学生每人准备一本书,即好词 好句 好段,现成的,直接背诵即可,每周一种题材的好词、好句、好段成了学生每天的必修作业,晚上背诵,早上进校交流。有条件的我还让他们读起了大作,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一定会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以点带面,少数带动多数,班级中形成了积累的氛围,大家把积累当成了一种习惯。读得多了,脑中的词、句、段自然多了,写作

4、起来也会运用自如。二、体验使选材更广作文课上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作文收上来,这个例子几乎成了所有同学习作的素材。这样的事对于语文老师来说司空见惯,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学生不会选材,觉得无材可选。写师爱,就是灯下改作业,雨中补课写母爱就是雨中送伞,夜晚缝书包写了十几年,还是老一套。其实,生活中点点滴滴,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社会中的奇闻怪事都是写作的好素材。1、在生活中选材“文章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一切优秀的文章都是以作者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记得有一个孩子,语文成绩偏下,习作能力较差,但偶然一次,我出乎意料地发现他写了一篇好文章,虽然词藻并不华丽,但却抓住了细节,把事件的过程写得很具

5、体,流露出了真情实感。怎么回事,原来就在习作前一天,他亲自参加了一场和外校学生间的“斗争”,他把外校学生在校车上如何用吐沫吐自己和伙伴的样子刻画的淋漓尽致,不光有动作、语言,就连眼神中的轻蔑也写出来了,而他们为了报复,往车上扔土、大声叫骂和那种胜利的欢呼跃然纸上。且不论这样做的对错,就文章本身而言,这个孩子此篇文章确实让我深受启发。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个孩子正是因为这件事触动了他的心,所以才写得如此细腻。一次表扬,一次教训,一个动作,乃至一个眼神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都会成为学生笔下流动的“溪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

6、为学生创造条件,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体验生活,感受生活。2、在大自然中选材。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它们各具特色,各有其能。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我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拥抱自然,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发现。一片落叶、一棵小草、一株野花、一只蟋蟀都成了学生的朋友,成了孩子们笔下优美的乐章。在一次蔬菜大棚参观回来,我看到了这样的佳句:一条条黄瓜挂在绿叶间,像绿衣仙子在梳妆,像绿娃娃在捉迷藏3、到社会中选材社会是个大家庭,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新房的建设、邻里的争吵这些事孩子看见过或经历过,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

7、。我要求学生留心生活,每天课前两分钟讲一件自己一天中看到的或经历过的最有感触的新人新事。每到这个时间,总会是学生最兴奋的时刻,许多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给学生带来喜怒哀乐,可笑的、可恨的、可怜的、可悲的都成了学生的话题,这样坚持下来,又何愁学生写作时无材可选?三、交流使欲望更浓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除了让学生亲身体验,走出校门外,交流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因为想要表达自己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他们都有把自己熟悉的事物讲给别人听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为他们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使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交流自己的习作。我在引导学生交流时有以下做法:作前让学生交流选材,交流对材料的感受;作后交流(即修改)分三步,一大声读自己的习作给自己听,自改;二是同桌互读互改;三是前后位互读互改。三遍下来,文章基本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最后成文后,我还会让每位学生至少赏读10人的习作,汲取他人的优点。学生十分乐意,能读同伴的文章,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长期以往,学生的习作兴趣自然更浓,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作教学功夫在“文”外,应亦步亦趋,引领学生不断积累,留心观察,用心体验,方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习作教学,功夫在“文”外周海洪棠张镇跃进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