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历史第2课图表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4885035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历史第2课图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下历史第2课图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下历史第2课图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下历史第2课图表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下历史第2课图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历史第2课图表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宝坻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案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课 题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和成就、农业集体化、1936年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 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课型新授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2、课堂小结复习导入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堂小结复习导入:在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那么,当国内战争结束后,还要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呢?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以后,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又会是什么呢?战争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出示材料: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

3、稳定。材料说明什么问题?课件显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列宁的话说明了什么?旧政策已不能适应新情况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2)内容新经济政策主要有哪些内容呢?(3)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对苏俄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积极教师补充:到1927年,当时的苏联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2、苏联的成立成立时间:1922年最初入盟:俄罗斯

4、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教师出示苏联国旗、国徽、国歌图片请同学们注意区别这几个历史名词:“沙俄”、“苏俄”和“苏联”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工业化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那么,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呢?取得了哪些成果?苏联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教师出示图片: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斯大林格勒拖拉

5、机厂思考:苏联工业化中存在哪些弊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苏联重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在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发生饥荒、社会矛盾加剧、工业发展失去应有的保证,国家难以长治久安。2、农业集体化过渡: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1)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教师出示图片: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集体用餐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

6、,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特点: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强制组建;消灭富裕农民;大批牲畜被宰杀;强行征购粮食等(3)农业化与集体化的关系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影响: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减产,饥荒严重(4)结果: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示材料: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句话?什么是“列宁的思路”、“后来苏联的模式”。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斯大林模式”

7、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首先,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弊端:主要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有:1优先发展重工

8、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3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4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学生可参考P10四点“斯大林模式”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国民经济各产业比例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三农”问题、保护资源与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言之有理即可最后,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一下

9、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不同的。课堂小结: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思考回答: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从农工商三方面分组回答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表比较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和加盟国沙俄:15471917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联系中国历史思考回答在集体化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行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人民产生了不满的情绪。思考材料反映的内容,自然过渡思考回答思考回答听讲思考回答思考回答在教师引导下回答板 书 设 计教 学 反 思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