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488384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重点总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病学重点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的因素,借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流行病学、观察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生态学研究、队列研究、疾病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 【疾病的分布:是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群的分布现象,即三间分布。 【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的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散发用于描述较大范围、人群的某病流行强度。 【流行:指某地区

2、、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爆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称爆发。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术语包括:散发、流行、爆发。 【描述疾病地区分布的常用术语:自然地方性、统计地方性、自然疫源性。 【自然地方性:主要指一些传染病因传播媒介受自然环境影响,表现为只在一定地区生存,使该病分布呈地方性。 【统计地方性:由于生活习惯、卫生条件或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在某些地区长期显著的高于其他地区,这种情况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无关。 【自然疫源性: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仅靠人,而且依靠自然界野生动物或家畜来蔓延繁殖,

3、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传染人。 【疾病时间分布的变化主要有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和长期趋势四种形式。 【短期波动:又称爆发或时点流行,是指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 【季节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频率升高的现象,称为。严格的季节性,是指一些疾病的发生严格局限于一年中的特定季节,而其他季节不发生,多见于由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如乙脑;季节性升高,指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不同月份发生频率可出现较大差异,如呼吸道传染病冬季,肠道传染病夏秋;无季节性:指疾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升高现象,表现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如结核、乙肝、麻风等。 【周期性: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

4、发生流行,例如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 【长期趋势:又称长期变异,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发生显著变化。 【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民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因环境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它是一种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的方法。 【队列研究:是指将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种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队列研究的基本特

5、点: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属于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是从“因”到“果”的研究。 【累计并发率的使用条件:研究人群的数量比较多,人口比较稳定,资料比较整齐。 【发病密度的使用条件:观察人口不稳定,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 【效应评估的指标有: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人群归因危险度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标化比。 【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特点:属于观察性研究、设立对照、从果

6、到因追溯调查、论证强度。 【匹配:又称作配比,是指所选择的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疾病保持一致,其目的是去除这些因素和特征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提高研究效率。 【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盲法原则、重复原则。 流行病学定义的内涵? 他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他的研究内容不仅是研究各种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态;他的研究方法的重点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最重要的是,它的研究目的落实在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的用途? 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特征变化的规律;对社区和人群健康作出诊断;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揭示

7、疾病完整的自然史;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疾病预防;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群体观点;比较观点;概率论的观点。 】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 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类人群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可能发病,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疾病。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人群选择的不同方法? 暴露组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

8、织的人群团体。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人群。 】病例的选择? 病例的确定,选择患有所研究疾病且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人。病例的类型,一般包括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病例的来源,病例既可以选自医院又可以来自社区。 】非匹配或组成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 将资料整理成四格表模式;检验此假设一般采用四格表X2检验;关联强度分析,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组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OR=1表示研究研究因素与疾病间无关联;OR可信区间的计算,OR95%CI=OR; 】干扰:是指实验组额外地接受了其他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从而导致疗提高,引起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差

9、异的增大,造成假阳性。 】沾染:是指对照组的患者额外的接受了实验组的药物,是对照组疗效提高,从而缩小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疗效差异,造成假阴性。 】诊断试验评价包括对诊断方法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三方面的评价。 】评价真实性的指标包括:灵敏度和假阴性率、特异度和假阳性率、约登指数、符合率、预测值、偶然比。 】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是由金标准诊断为“有病”的病例中,经诊断试验检测为阳性例数的比例,即实际有病而被该诊断试验正确的判断为有病的百分比。 】评价可靠性指标有:变异系数、符合率、Kappa值分析。 】平行试验:即同时做几个实验中只要有一个试验结果为阳性即诊断为阳性。平行试验提高了灵敏度和阴性

10、预测值,同时降低了特异度,假阳性率升高,容易造成误诊。 】系列试验:依次相继做几个实验,当所有试验均为阳性才能判断为阳性。系列试验提高了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降低了灵敏度,假阴性率升高,容易造成漏诊。 】病因:就是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发生该种疾病的几率就下降。 】三角模型:亦称流行病学三角,认为疾病的发生时宿主、环境、病因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任何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三要素。 】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 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实验性研究。 】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关联的强度

11、、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特异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剂量反应关系、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实验证据、相似性。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临床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 】潜伏期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和用途? 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险、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

12、的传染病来势猛,病例成簇出现,常呈现爆发,而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传播途径有? 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虫媒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 】影响人群易感性增高的主要因素: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 】影响人群易感因素降低的主要原因: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隐性感染。 】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 】疫源地消灭必须具备的条件? 疫源被移走或已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证明未受感染。 】疫源地消毒分: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