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威领导学理论与实践作业答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4876233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威领导学理论与实践作业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郑威领导学理论与实践作业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郑威领导学理论与实践作业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郑威领导学理论与实践作业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郑威领导学理论与实践作业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威领导学理论与实践作业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威领导学理论与实践作业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MBA教育中心BA学员作业课程名称:领导学的理论与实践任课教师: 学员姓名: 郑威 学员学号: 所在班级: 教师评分: (签名)分析:、刘邦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答:这是因为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刘邦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其成功在于“能斗智时决不斗力”,且情商高的刘邦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即帝王权术.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 楚强汉弱,可是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成就一番事业不能就靠一个人,必需有一个团队。团队的核心人物是关键,他决定了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刘邦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有效带领他的精英团队-(张良、萧何、韩信,

2、汉初三杰)。正如他自己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2、汉初三杰的不同命运说明了什么?答:汉初三杰不同命运说明:在不同的位置,工作方式上是不同的。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

3、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93年)卒,谥号“文终侯”。萧何适时听后门客建议,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怨恨,制造些坏名声,让刘邦看到自己不得民心了,对自己放心。萧何0多岁因上林苑为民请命被捕后,被刘邦开恩释放了他,更是诚惶诚恐,谨慎恭敬萧何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刘邦也照例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造反必需具备条件,土崩瓦解.韩信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

4、“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可是,他自己没有充分认识到天下已定,刘邦最忌讳功臣谋反。最终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假使能够让韩信修学道德,养成谦让有礼的品格,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功劳,那就可以功名与福禄齐全了。那么,他对于西汉王朝的贡献,简直就可以和周代的周公旦、召公奭(shi)和姜太公齐名,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可以长久地祭祀他了。可是,韩信没有花时间去改变自己,反而在天下都已经统一,人民得到安定的时候,阴谋造反,结果全族受到牵连而被诛杀。在现代企业的用人制度之下,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学习什么“

5、黄老之数,但在战略实施与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摆正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 识时务,环境变化,工作方式也要变化。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大量的珍宝异物,使许多人忘乎所以,昏昏然,以为可以尽享天下了。连刘邦也情不自禁,被秦宫里的一切倾倒,想留居宫中,安享富贵。武将樊哙冒死犯颜强谏,直斥刘邦“要做富家翁。然而,刘邦根本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贤达志士对此心急如焚.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猀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现在大军刚人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桀为虐.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

6、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 。”张良语气平和,但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果然奏效。刘邦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劫,下令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霸上整治军队,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而刘邦自从汉高祖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调整战略思维,迅速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刘盈为汉惠帝看到汉朝政权

7、日益巩固,国家大事有人筹划,自己的个人目标亦已达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满足再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更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但吕后感德张良,劝他毋自苦,张良最后还是没有听从吕后的劝告,仍就服人间烟火。3、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答: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

8、稚,甚至是愚蠢,无知人之明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在用人方面.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心理学角度看,至于项羽,恐怕就是胆汁质的英雄了,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有时还有点儿女情长.项羽失败启示:要懂得给予就是索取,了解需求进行激励。有勇无谋,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4、对于处于不同的地位领导,素质要求否相同?工作方式和方法有什么不同?答:不同的地位领导,素质要求不相同。比如企业家和市长的地位不同,要求显然不同;董事长和总

9、经理的地位不同,要求也不同。跨国集团的董事长与中小企业的董事长要求也不会相同。在领导工作中,领导者无不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样那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只不过氀好,有的不好,有的是科学的,有的是不科学的罢了。领导方法不同,其工作效果就不同。方法不对头,事与愿违;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从一定意义上讲,能不能实现正确的有效的领导,取决于领导者是否有科学的领导方法,这对工作的好坏至关重要。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领导方法,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是的领导方法;二是主观主义的领导方法。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官僚主义的。主观主义的领导方法,主要表现在个方面: 、主观。凭主观意愿、个人感觉

10、、狭隘经验作决断,不调查,不研究,瞎指挥。 2、片面。执行上级的指示,不结合具体情况,照抄照转,搞一刀切,上下一般粗,到处一个样,或者把局部的经验,夸大为普遍适用的规律.3、保守.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我行我素,墨守成规。 4、粗暴。强迫命令,以势压人,动不动就训人、骂人、整人,不合自己胃口的事就压着不办。 5、追求形式。Z。把工作停留在嘴上、纸上、会议上,应付上级检查,报喜不报忧。 6、轻视群众。自认领导高明,听不进不同意见,非凡是来自下级的群众意见.这种领导方法的集中表现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实事求是的领导方法,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客观。调查实际情况作决断. 2、全面.从全局着眼,

11、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执行上级的指示,不搞一刀切。 3、开拓。敢于根据实际情况突破旧框框、老经验,看准了的事果断干,看不准的事试着干,违法乱纪的事决不干.4、细致。做人的工作耐心细致,有分歧意见在争辩中求得统一,解决熟悉问题采取疏导说服的方法。5、讲求突破.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说得出,做得到,不搞花架子,不掩盖工作中的缺点,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 、尊重群众.善于倾听下级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非凡是注重批评意见,密切联系群众,善于集中群众的聪明和创造.、曾国藩的成功一生的根是什么?答:在于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前人的成功得失都在他那里转化为一种力量,提升为一种原则,升华为一种理念。可以说,曾国藩的

12、成大事之道内含极其宏阔,适用甚为有效.它既承继了几千年来古代中国积淀下来的处世结交精华,又兼容了当今社会的某些建功立业妙方。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都能从某个方面“发现”曾国藩成大事的“秘诀”所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具备成就任何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坚忍的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曾国藩里的修身篇讲述曾国藩一生以儒家为本,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完善自我的要诀,终身遵循“五箴”的主旨修身,破解为人处世的秘诀,从而让他独步官场,挺立于权力斗争的漩涡而不败。读罢修身篇,让人感触颇深,我尤其喜欢其中的“成功里总少不了坚忍故事这一篇目,觉得它道出了成功者的秘诀.耀或管理者应向曾国藩学习什么?答:强势领导者是

13、一种特殊的领导者群体,他们能干大事,干得成大事,但是权力欲、控制欲旺盛,往往不听指挥,难以驾驭.因此,有愿使用弱势领导,也不愿意使用强势领导,哪怕事业受阻,发展减缓。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曾国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领导驾驭强势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依靠这种艺术,聚集了一大批强势领导者,使他们各得其职、各尽其能,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完成共同的大业。曾国藩正是这样一个善于用人的人.有人这样评价曾国藩:他用人指挥军队就会打胜仗军队就会打败仗.应当说这基本上是事实,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所打的几次败仗,都是他本人亲自指挥的.由此可见,曾国藩本人的战役指挥能力并不十分高,他对此也很有自知之明,以至于后来凡是重

14、大的战役,他都会尽量避免亲自指挥。就连1863年到64年湘军攻打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他都不去前敌。但奇怪的是,湘军将帅,从胡林翼以下,即使与他地位差一都是毕恭毕敬,乃至于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就拿李鸿章来说,李鸿章在当时绝对是一个人物了,但他一接触曾国藩,就非常感慨地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一)扬人之善,积极颂扬强势领导者的优点,容忍与谅解他们的缺点强势领导者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需要得到上级领导者的认同,当他们得不到认同的时候,就会做一些事情来引起上级的注意。他们所做的事情,有些是消极的、负面的,会引起组织不协调.领导者应该因势利导,善加导

15、引,以达到用好强势领导者的目的;然而领导实践中,有的领导者是吝于扬人之善的,下级优点视而不见,下级做了好事不褒奖,奖励政策不执行。这就会挫伤强势领导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进步,不利于形成和谐共事环境.在这方面,曾国藩是做的很好的,他认为,好话如醐醍灌顶,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因此他认为“扬人之善”“与人为善应该是大领导的主要职责.湘军将领中有一批人特别强势,像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曾国荃、刘铭传等。对于他们,曾国藩总的态度是认可、肯定、赞扬、钦佩。疾贤妒才、隐人之善、扬人之恶是旧官场常见的恶政,是极其低劣的权术。曾国藩坚持“扬人之善”“与人为善”,对强势追随者,他看重他们的善,他们的才,他们的优点,他们的长处;并且不遗余力颂扬他们,扩大他们的影响力。曾国藩刚从湖南发兵时,胡林翼从贵州赶来追随他,仅带数百贵州勇,“碌碌未有以自见,曾国藩合兵围攻九江,胡率领的军队只有100人,其力量“比于湘军为最弱,而且也没有突出业绩;但曾国藩盛赞其才,说他“胆识绝人,威望夙著”,“才大心细,为军中万不可少之员”,又称胡的才能比他本人还要高。在他的力荐下,胡林翼得到破格提拔,不久升任湖北巡抚。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也是在曾的一片赞颂声中得到提拔重用。这些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