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4856126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颐和园》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颐和园》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颐和园》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颐和园》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颐和园》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教案(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颐和园教案颐和园教案1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

2、)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1)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

3、特点? 三、 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 总结。 五、 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四、总结 谈话: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候到啦!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颐和园美的体会、感悟和

4、体验尽情表达出来,如何?相信你们一定行,也许可能会赛过陈铎、赵忠祥和倪萍。有信心吗? 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方式由学生自己确定:可随作者移步换景的线路,看图(或播放的课件)讲解;可只凭借文本,进行美读;也可改编内容,作有滋有味的介绍,等等。要求:可选一个景点,也可选一处景物;可一人展示,也可找伙伴合作。(注意放一点优美的音乐) 2、尽情展示,共享快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老师注意提升式点拨、引学生推进式评价和激发学生竞争式展示。(如,谁还想诵读得更精彩?) 颐和园教案2 【教材内容】 颐和园 人教版新教材 四年级 语文 第七册第五单元 第课(需两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

5、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教学这篇教材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

6、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运用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陶冶

7、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习生字新词 、自由朗读课文: 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8、画出来。 、出示生字卡认读: 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师指导学法: 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习情况 、指名读课文,正音。 、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 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六、课后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组词: 堤( ) 阁( ) 漆( ) 昆( ) 殿( ) 爽( ) 提( ) 各( )

9、膝( ) 混( ) 臀( ) 大( ) 栽( ) 堂( ) 廊( ) 裁( ) 党( ) 郎( ) 载( ) 赏( ) 朗( ) 、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自然段。 颐和园教案3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

10、识,不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游记感知不多,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应加以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训练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

11、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2、提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2)、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再读课文,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 (4)、能结合对课文的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

12、,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的词语有:“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我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等词语各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4、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5、我会思考(提出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 (1)、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颐和园的?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6、老师小结: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便于理解课文,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二)练习: 1.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