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舌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4838993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舌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医诊断学舌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医诊断学舌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医诊断学舌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医诊断学舌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舌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舌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 公元前310年,某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汉代X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

2、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

3、必形诸外”。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 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 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 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又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清吴坤安伤寒指掌也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

4、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必形于舌,故辨症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此要法也”。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辩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可见舌诊是中医学最独特、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从古至今,我国医学家都十分重视舌诊的临床应用。黄帝内经中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经筋与舌直接联系。至于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大肠、胆之经气,也可间接的通达于舌。 舌为心之苗,为脾之外候。在脏腑中尤以心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舌质的血管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能相关;舌的灵

5、活运动可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又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有关。所以舌象首先可以反应心的功能状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全身脏腑气血的病变必然通过心而反应于舌。 舌苔为胃气所熏蒸,所以舌象可以反应脾胃的功能状态。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舌象通过反应脾胃的功能状态,也代表了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所以舌也是五脏六腑的外候。 所以从上述内容我们知道,舌是我们全身的一个缩影,舌就像一面镜子,全方位反映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病因的所在,反映疾病形成的原因。因此,舌诊就是通过对舌形、舌质、舌苔、舌络的观察,就能确定疾

6、病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及治疗的方法。 清梁玉瑜舌鉴辩正有云:“辨舌较证脉稍易,脉隔皮而舌无皮也,寒脉不变热脉多变,而舌色则不乱也,切脉凭指涉于恍惚,而观舌凭目尤为昭著也,脉动之源根于心,每刻心跳若干次则脉动也若干次,以脉验心病颇显,以脉验他脏之病每易混乱,唯舌居肺上腠理与肠胃相连,腹中元炁熏蒸酝酿亲切,显露有病与否昭然若揭,亦确然可恃。小病以舌脉参判,久病及略重之病脉有时不凭者,则当舍脉凭舌,切勿拘执脉象”。 舌诊包含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辩证方法。如舌鲜明灵活为阳,晦暗呆板为阴,舌苔舌质分表里,舌红为热,淡白为寒,舌体高凸坚硬为实,凹陷软嫩为虚等;舌诊也包含脏腑辨证,如舌尖

7、为心肺,两侧为肝胆,舌根为肾,舌中为脾胃,如果在相应的区域出现异常的舌象,则提示对应的脏腑可能发生了病理改变;舌诊还包含三焦辨证,把舌横分为三份,舌前部为上焦,舌中为中焦,舌根为下焦;舌诊也包含气血津液辩证和营卫气血辩证,如舌苔为气分,舌质为血分,舌的润泽程度又代表津液的盈亏等状态。舌诊还包含有六经辨证。像上面提到的伤寒指掌、敖氏伤寒金镜录以及伤寒舌鉴等著作,正是用舌诊来辩证伤寒的方法。如伤寒在太阳经,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传至阳明经。则有白屑满舌。在少阳经者,则白苔白滑,用小柴胡汤和之。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等。所以舌诊适用之广,广之无再大,各大中医辨证体系均可通过舌相来进行辨别。所以

8、舌诊对于疾病的诊断、预后、用药、疗效评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李氏奇效舌诊和传统舌诊的区别? 舌诊理论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之一,李氏奇效舌诊更是李芳祥先生在继承传统舌诊基础上,结合现代全息理念,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具有直观简明,诊断准确率高,可以减少问诊及脉诊所需时间,并且舌诊与望舌用药相结合,望舌用药,望舌验效,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临床疗效,并且李氏奇效舌诊具有简单易学,清晰明了,易掌握,处方用药疗效好的特点,而备受广大医患和界内人士的赞誉和喜爱。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到,舌诊可适用于中医各大辩证体系,如八纲辨证,营卫气血辩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等。后世中医过度玄化脉诊,殊不知难经

9、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其望诊为首,切诊为末,此排序即含深意。现代无论是患者,还是医者,过度执迷于下工之术,使中医步入怪潭。这里需要说明的并非是脉诊不好,而是我们应明白中医所提倡的四诊合参的理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深入研究四诊,方可诊病如神,万无一失。李师说“ 有其脉,便有其舌,有其舌,就有其证,有其证,则用其药”。这就是一个“全息”观念,从身体局部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器官,都可以反应出人体整体的功能状态,这就是全息论。舌诊,脉诊,包括其他诊断的结果都是相通而

10、绝对不会出现矛盾的。正如李师所言“舌脉相应”,所谓“有什么样的舌象就有什么样的脉象,有什么样的脉象就有什么样的舌相,有什么样的舌象(脉象)就有什么样的症候,有什么样的症候就用什么样的方药”。脉分左右,左手脉代表人体的左半身,右手脉代表人体的右半身。舌也分左右,左半侧舌代表人的左半身,右半侧舌代表人的右半身。脉分寸关尺,寸为上焦,在脏为心肺,关为中焦,在脏为肝脾,尺为下焦,在脏为肾。舌也分上中下三焦,前中后三部,舌前为心肺,舌中为肝脾,舌根为肾。比如舌中凹陷,关脉必虚,舌根凹陷,尺脉必沉,舌尖高凸,脉必上越,舌红脉数,舌白脉迟,舌苔厚腻,脉必见滑,两侧高凸,脉必见弦。其他舌脉相应的规律不再详细介

11、绍,只要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必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其他比如腹诊,也是可以从舌相上得到显现的,舌面高凸,其腹必胀,舌中凹陷,其腹必软。其他诸如脊柱诊断,也可以从舌相上获知,舌中线之前部看颈椎,中部看胸椎,下部看腰骶椎,中线不正,脊椎必然不正,中线侧弯,其脊柱必然侧弯,中线左偏,其脊柱也必然左偏。其他种种,均与舌诊逐一对应,于此,也不难领悟,为何圣贤会提出“望而知之谓之神”和“望而知之为上医”的说法了。其望而知之,其法最速,效率最高,信息最全,是其他诊断方式难以代替的一种诊查方式。气的升降出入,也叫“气机升降”,是气机运动的最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腠理、官窍等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正如黄帝内

12、经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则不能用也”。“故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浊之气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怫郁微甚而为病之大小焉”。李东垣曰: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权变之宜,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经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其在病机,则内

13、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也;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极,则亦累及升降矣。李东垣曰: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权变之宜,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经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般来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如心肺居于上焦,其气宜降,肾与命门居于下焦,其气宜升,肝胆脾胃居于中焦,为上下左右,气机升降之枢纽。舌头是反映人体的一面小镜子,那么气机的升降正常与否也会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我们看下面这X图。一升一降乃自然之大道。我们结合这X图片来一起分析和学习。我

14、们看这X图,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沿太阳的公转方向,都是自左向右的,也就是中医里说的“左升右降”。不过这X图与我们所画的位置有些区别,对了便于观看,我们把此图右旋90度后,再来看一下。这样再观看,就和我们前面创作的图位置是相同的了。这样,地球围绕太阳而“升降”旋转。就产生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寒热温凉,晴天白昼,风雪雨露等不同的变化。但是地球,还是那个地球,大气还是那个大气,这些四季寒热等变化因何而来,则完全取决于升降运转而已。也就是中医里面说的,一气分阴阳,清者升,浊者降,阳升左旋,升到一半为春(温),升到顶端为夏(热),阴降于右,降到一半为秋(凉),降到底为冬(寒)。天人合一,放在人体也是一样

15、的道理。一气(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所以这春夏秋冬,都是一个地球的运行变化所产生的不同象。也就是说肝、心、肺、肾,阴、阳、气、血都是一气的升降变化产生出来的。所以像什么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气能生血等,他们是如何互生的?无非是一气运转到不同的位置,拥有了不同的命名而已。都源于这一气,这一气就是脾土之气,所以,脾为四象之母,后天之本也。所以,繁而繁之,则宇宙万物,皆纳其中,简而简之,不过一气,不外阴阳,不出四象。这X一气四象图,就是以一年四季为模板,囊括进了脏腑阴阳寒热五行气血等内容。这些顺序是按照人体的气机升降和脏腑位置来定的,如最上面是上焦为心,在令为夏,最底下是下焦为肾,在令为冬,左侧为肝,右侧为肺,即代表“肝升于左,肺降于右”的气机升降规律,这里主要是肝肺的气机的位置特点,而不是脏器实体的解剖位置。有很多人会疑惑,这个图左侧的“左升”为何箭头却是向下的?右侧的“右降”为何却是向上升的呢?这是因为大家所理解的升降,就是我们所谓的“上下”了,其实不然。我们来看人体的升降是如何升,如何降的?我们先看左侧,我们自己观察着身体,左升是从左侧的下焦(肾)上升至左侧的上焦(心肺),是这样的吧?那么我们再看右降,是从右侧的上焦(心肺)降至右侧的下焦(肾)。我们来取类比象,看这X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