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DOC 11页)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4783002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DOC 1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DOC 1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DOC 1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DOC 1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DOC 1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DOC 1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DOC 11页)(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对比阅读一【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选自论语十则)【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温故而知新故 传不习乎 传年与时驰驰 淫慢则不能励精淫用现代汉语翻

2、译下列句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甲】孔子论述了和的辩证关系。【乙】诸葛亮从,方面来告诫儿子。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对比阅读二【甲】余幼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甲】,。【乙】,。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学而不思则罔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人不知而不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录毕,走送之,不敢

4、稍逾约。【甲】文作者提出自己”家贫”却”嗜学”,求师时”色愈恭,礼愈至则又请焉”【乙】文中孔子也主张在学习时要”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二者有什么共同点?【甲】、【乙】两文都提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从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甲】文叙述往昔学习的艰难,虽字字辛酸,但并不嗟叹贫穷,而现在有个别的青少年却在埋怨自己的父母无权无势无财,自己远大的理想不能实现。对此,谈谈你的认识。对比阅读三【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盖竹柏影也盖:俶尔远逝俶尔: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斗折蛇行蛇: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怀民

5、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甲】【乙】两文中都描写了水,写出了水的特点,运用了的描写方法。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对比阅读四【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鱼,我所欲也;熊掌,

6、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两篇文章作者都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甲】。【乙】。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7、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两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提出的方式有何不同?【甲】文【乙】文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的异同。有人认为现在社会安定详和,经济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过时了请谈谈你的认识。 对比阅读五【甲】 世有伯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甲】文作者是。【乙】文选自。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才美不外见通假字:通含义曾益其所不能 通假字: 通含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食之不能尽其材饿其体肤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

8、】【乙】两段文字都谈了有关人才的问题,【甲】段认为:【乙】段认为:。(用自己的话概括)结合【甲】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假如你还未成为”千里马”,你该做些什么?根据【乙】文内容,补全下列对联。上联:历经忧患成大器下联:对比阅读六【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甲】文出自课文 ,【乙】文出自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悉如外人 悉: (2)临溪而渔 渔: 3解释下面的句子。(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4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 )( )(

9、);( )( )( )(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5【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他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6【甲】言语中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隔绝”,有的教材解释说”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你认为这样的解释是否合理?为什么?对比阅读七【甲】爱莲说(内容详见课本)【乙】陋室铭(内容详见课本)1【甲】文作者是 (朝代)的哲学家 (人名),【乙】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2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停顿三次)(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停顿二次)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亭亭净植 植: (2) 可远观

10、而不可亵玩焉 亵: (3)惟吾德馨 吾: (4)何陋之有 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乙】文有两处使用了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分别写出。第一处实写:虚写:第二处实写: 虚写:6【甲】文作者写”莲之爱”时又列举”菊之爱”和”牡丹之爱”,采用的是什么写法?目的是什么?7请分别写出【甲】文赞美莲高贵品质的句子和【乙】文中画龙点睛地揭示文章中心的语句。【甲文】【乙文】8【甲】中”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哪位诗人?写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的题目和诗中的名句。9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对比阅读八【甲】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醉翁亭记若夫日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1)微斯人,吾谁与归云归而岩穴瞑(2)不以物喜醒能述以文者2翻译句子(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