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胶柱的制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4670591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硅胶柱的制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硅胶柱的制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硅胶柱的制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硅胶柱的制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硅胶柱的制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硅胶柱的制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硅胶柱的制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硅胶的预处理我们以浓盐酸浸泡硅胶14 小时,然后用蒸馏水洗涤硅胶 4次后,将起进行减压抽滤,后不断加 蒸馏水冲洗。在1 小时之后,抽滤的水呈中性,但仍然含有氯离子。经过4 小时不断的冲洗才使得抽 滤液中基本不含氯离子。晾干一周后,在110C烘箱中活化2小时。活化后的硅胶加石油醚浸泡并搅拌均匀。在装柱时,宜使用口径较大的玻璃漏斗置于 层析柱上部, 注入1/2高的石油醚,打开下部活塞,然后尽量均匀地将硅胶倾入漏斗,这样可以防止层析柱中形成 断层(这一步是实验的关键步骤)。装柱装柱子(添硅胶)时,有两种方法:即湿法装柱和干法装柱,二者各有优劣。不论干法还是湿法, 硅胶(固定相)的上表面一定要平整,并

2、且硅胶(固定相)的高度一般为15cm左右,太短了可能分 离效果不好,太长了也会由于扩散或拖尾导致分离效果不好。湿法装柱是先把硅胶用适当的溶剂拌匀后,再填入柱子中,然后再加压用淋洗剂走柱子,本法 最大的优点是一般柱子装的比较结实,没有气泡。干法装柱则是直接往柱子里填入硅胶,然后再轻轻敲打柱子两侧,至硅胶界面不再下降为止,然 后再填入硅胶至合适高度,最后再用油泵直接抽,这样就会使得柱子装的很结实。接着是用淋洗剂 走柱子,一般淋洗剂是采用TLC分析得到的展开剂的比例再稀释一倍后的溶剂。通常上面加压,下 面再用油泵抽,这样可以加快速度。干法装柱较方便,但最大的缺陷在于走柱子时,由于溶剂和硅 胶之间的吸

3、附放热(可以用手摸柱子明显感觉到),容易产生气泡,这一点在使用低沸点的淋洗剂时 如乙醚,二氯甲烷更为明显。虽然产生的气泡在加压的情况下不易察觉,但是,一旦撤去压力,如在 上样、加溶剂等操作的时候,气泡就会释放出来,严重时,整个柱子变花,样品不可能平整地通过, 当然也就谈不上分离了。解决的办法是:第一、硅胶一定要天结实;第二、 一定要用较多的溶剂走 柱子,一定要到柱子的下端不再发烫,恢复到室温后再撤去压力。也有介绍在硅胶的最上层填上一小层石英砂,防止添加溶剂的时候,使得样品层不再整齐。但我 的感觉是如果小心上样,添加溶剂,则没有这个必要。上样也有干法和湿法之分:干法就是把待分离的样品用少量溶剂溶

4、解后,在加入少量硅胶,拌匀 后再旋去溶剂。如此得到的粉末再小心加到柱子的顶层。干法上样较麻烦,但可以保证样品层很平整。 湿法上样就是用少量溶剂(最好就是展开剂,如果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好,则可以用一极性较大的溶剂, 但必须少量)将样品溶解后,再用胶头滴管转移得到的溶液,沿着层析柱内壁均匀加入。然后用少量 芗 洗涤后,再加入。湿法较方便,熟手一般采用此法 推荐一种将硅胶柱装得均匀又密实的方法 -非常实用硅胶柱装不好,主要出现的问题有疏密不均匀和不够密实,假如是比较大的柱,在溶剂进入硅胶柱后, 极易造成硅胶柱体出现断裂,影响分离效果.解决办法是先在层析柱下面的溶液出口处接上真空泵连接 管,开启真空泵,

5、将预备好的硅胶倒入空层析柱中.硅胶倒入的速度不要太快,加完硅胶后要抖动柱子,以 使顶部的硅胶形成平面,待硅胶不再向下收缩为止,u 关掉层析柱出口处的阀或封闭真空泵连接管,在 硅胶柱内气压平衡后,/u 取掉真空管即可也可以先把硅胶全部装入柱中再抽真空,但这样效果要差些. 我一直采用此法装柱,效果很好.谢谢!用在树脂柱上可以吗? 没有真空泵怎么办啊?呵呵 我一般直接装,用洗耳球猛敲柱子,决对放心,不会敲破的。装填的效果也不错。 还得要赞一下,LZ太牛B 了,这样的方法也想出来,值得学习。佩服! 这样很好的,我一直就是这么装的,科学院系统都着样的 同“加压柱”类似 这样装柱是很方便, 可是也会出现问

6、题,就是“太实”了,可能导致流动相速度太慢(加相同压力比较)。我们实验室采取的方法是,先倒入需量的硅胶,然后在地面放本书,把柱子“掂”实,手法熟练的话, 最终得到的柱子表面中间一点儿突起,边缘稍低,放平后,硅胶还能保持那种状态。当然,这个也看硅胶本身质量的,我也碰到过怎么都“掂”不实的,就借助减压泵抽一下(前提是 先把硅胶“掂”平),但不会抽到柱子高度降到最低,那样影响流速,也会影响洗脱效果。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对分离度产生的影响1,是大硅胶柱还是小硅胶柱,长柱还是短柱,粗分还是细分 2,多少目的硅胶3,上样量的大小, 4,干法上样还是湿法上样5,干法装柱还是湿法装柱6,用什么洗脱系统洗脱

7、,7,拌样量的大小 我先就第一点稍微说一下,抛砖引玉,后面的人可以就其它点说一说,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都予以 重奖。天然产物分离,首先考虑的是样品量也就是浸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你用大柱还是小柱,大柱用 来粗分,小柱用来细分,大柱和小柱没有绝对的区别,一般认为500克装柱量的硅胶柱可以认为是大 柱,100500可的装柱量可以认为是中柱,50可以下可以认为是小柱500克以上大柱一般用来粗分,看你的样品量来决定装柱量,装柱硅胶太多,分离效果固然不错, 可是柱子大了那里有地方放呢,也不一定有那么大的玻璃柱阿(大玻璃柱是相当贵的,装2公斤的硅 胶的玻璃柱的价格要一两千),溶剂耗费也大大增加,蒸馏所耗费的

8、功夫也大大增加,操作人也越累, 耗时也越久。所以装柱量并不是越大越好,这里要考虑到综合消费比的问题 当然,显而易见,装柱硅胶量太少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硅胶才能起到分离效果阿, 试想一下,如果一根柱子只有拌样硅胶,能有分离效果吗。 我的经验装大柱,讲究“粗放,快速”,柱径比在10:1左右的大玻璃柱较为适宜。硅胶和样品量的 比值是1020:1为宜,装柱硅胶长度比拌样硅胶多一倍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耗的起,装长点自然 更好。用的硅胶自然是200300目的,当然你可以试试100200目的硅胶,效果并不差 装小柱和装大柱就不一样了,小柱讲究小而精,想想看,你的样品已经快纯了,装柱能不精益求 精吗?

9、所以说,装小柱的硅胶和样品量的比值是最好在50:1到100:1,当然有人喜欢大的硅胶量, 1000:1的也有。和和,看你自己的习惯了柱径比在7:1左右,有人喜欢装一根超短粗柱,也有人喜欢超细长柱(比如我师兄),也是看 你的习惯,时间长了你就知道各种类型柱子的优缺点了找一根玻璃珠,填好棉花,直接加入硅胶,用硅胶H最好,使劲在硬物上墩,敦实以后,你会发 现即使倒过来,硅胶也不会撒出来,这就到火候了。柱面不用说当然得是平的。加入你的拌样硅胶就 可以了。最后再次敦实即可湿柱怎么装?不用多讲了吧?注意不要太浓,溶剂多放点,稀点好,让它慢慢流,最后留点洗脱液,加入拌样硅胶就可以了柱层析极性小的用乙酸乙酯:

10、石油醚系统 极性较大的用甲醇:氯仿系统 极性大的用甲醇:水:正丁醇:醋酸系统 拖尾可以加入少量氨水或冰醋酸 硅胶柱层析下面介绍我现在惯用的方法:匀浆法。1。称量。200-300目硅胶,称30-70倍于上样量;如果极难分,也可以用100倍量的硅胶Ho干硅胶 的视密度在0. 4左右,所以要称40g硅胶,用烧杯量100ml也可以。2。搅成匀浆。加入干硅胶体积一倍的溶剂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如果洗脱剂是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 体系,就用石油醚拌;如果洗脱剂是氯仿/醇体系,就用氯仿拌。如果不能搅成匀浆,说明溶剂中含 水量太大,尤其是乙酸乙酯/丙酮,如果不与水配伍走分配色谱的话,必须预先用无水硫酸钠久置干 燥

11、。氯仿用无水氯化钙干燥,以除去1%的醇。如果样品对酸敏感,不能用氯仿体系过柱。3。装柱。将柱底用棉花塞紧,不必用海沙,加入约1/3体积石油醚(氯仿),装上蓄液球,打开柱 下活塞,将匀浆一次倾入蓄液球内。随着沉降,会有一些硅胶沾在蓄液球内,用石油醚(氯仿)将其 冲入柱中。4。压实。沉降完成后,加入更多的石油醚,用双联球或气泵加压,直至流速恒定。柱床约被压缩至 9/10体积。无论走常压柱或加压柱,都应进行这一步,可使分离度提高很多,且可以避免过柱时由 于柱床萎缩产生开裂。5。上样。干法湿法都可以。海沙是没必要的。上样后,加入一些洗脱剂,再将一团脱脂棉塞至接近 硅胶表面。然后就可以放心地加入大量洗脱

12、剂,而不会冲坏硅胶表面。6。过柱和收集。柱层析实际上是在扩散和分离之间的权衡。太低的洗脱强度并不好,推荐用梯度洗 脱。收集的例子:10mg 上样量,1g硅胶H, 0.5ml收一馏分;1-2g 上样量,50g硅胶(200-300目), 20-50ml收一馏分。7。检测。要更多地使用专用喷显剂,如果仅用紫外灯,会损失较多产品,紫外的灵敏度一般比喷显 剂底1-2个数量级。8。送谱。收集的产品旋干,在送谱前通常需要重结晶。如果样品太少或为液体,可过一小凝胶柱, 作为送谱前的最后纯化手段。可除去氢谱1.5ppm左右所谓的“硅胶”峰。1先根据TLC方法筛选好洗脱剂,使两相邻物质Rf值之差最大化2.将柱子必

13、须装平整、均匀3. 考虑有限柱填料的吸附量 4.可考虑用剃度法分开并洗脱 关于柱子的尺寸,应该是粗长的最好。柱子长了,相应的塔板数就高。柱子粗了,上样后样品的原点就小(反映在柱子上就是 样品层比较薄),这样相对的减小了分离的难度。试想如果柱子十厘米,而样品就有二 厘米,那么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恐怕要用很低极性的溶剂慢慢冲了。而如果样品层只 有0.5厘米,那么各组分就比较容易得到完全分离了。当然采用粗大的柱子要牺牲比较多 的硅胶和溶剂了,不过这些成本相对于产品来说也许就不算什么了(有些不环保的说, 不过溶剂回收重蒸后也就减小了部分浪费)。现在见到的柱子径高比一般在1: 510,书中写硅胶量是样品

14、量的3040倍,具体的选 择要具体分析。如果所需组分和杂质分的比较开(是指在所需组分rf在0.20.4,杂质 相差0. 1以上),就可以少用硅胶,用小柱子(例如200毫克的样品,用2cmX20cm的柱子 );如果相差不到0.1,就要加大柱子,我觉得可以增加柱子的直径,比如用3cm的,也 可以减小淋洗剂的极性等等。真空液相层析即vacuum liquid chroma to graphy(VLC),即用真空代替压力进行层析,具体方法 可见 Synthesis,2001,No,16,2431-,and J chem edu,1997,10,1222- 干法上样,一般用于固体或粘度大的液体样品。样品

15、用低沸点易溶溶剂溶解,加入1-3倍的粗硅胶, 晾干或旋干,干燥的标准是硅胶成细粉而不粘在瓶壁上。装好的柱子上留一段溶剂,把吸附了样品的 硅胶慢慢到进去,震动柱子或再加一些溶剂,把粘在柱壁上的硅胶洗下常说的过柱子应该叫柱层析分离,也叫柱色谱。我们常用的是以硅胶或氧化铝作固定相 的吸附柱。由于柱分的经验成分太多,所以下面我就几年来过柱的体会写些心得,希望 能有所帮助。柱子可以分为:加压,常压,减压。 压力可以增加淋洗剂的流动速度,减少产品收集的时间,但是会减低柱子的塔板数。所 以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常压柱是效率最高的,但是时间也最长,比如天然化合物的分 离,一个柱子几个月也是有的。减压柱能够减少硅

16、胶的使用量,感觉能够节省一半甚至更多,但是由于大量的空气通过 硅胶会使溶剂挥发(有时在柱子外面有水汽凝结),以及有些比较易分解的东西可能得 不到,而且还必须同时使用水泵抽气(很大的噪音,而且时间长)。以前曾经大量的过 减压柱,对它有比较深厚的感情,但是自从尝试了加压后,就几乎再也没动过减压的念 头了。加压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与常压柱类似,只不过外加压力使淋洗剂走的快些。压力 的提供可以是压缩空气,双连球或者小气泵(给鱼缸供气的就行)。特别是在容易分解 的样品的分离中适用。压力不可过大,不然溶剂走的太快就会减低分离效果。个人觉得 加压柱在普通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中是比较适用的。关于无水无氧柱,适用于对氧,水敏感,易分解的产品。 可以湿柱,也可以干柱。不过在样品之前至少要用溶剂把柱子饱和一次,因为溶剂和硅胶饱和 时放出的热量有可能是产品分解,毕竟要分离的是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