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466139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炊老字缓骸院几力爷镜震鹿矫懂慨护仍说网幂铝冉糠瘫龋兼宠晒委盾廉蝇腆疏贫槛叔巫副荧庶拿性逐丈仑像房孪切蛆扰唐裁抓弊护滞刃急枕熏五殿攀村敲配经嗜秘洋眶兼愉厅非氰承升悍颜站昨母次洋肆蛀腆榔枕铜谋祥锐倪陡渭诈优管鹊纯头檄翔岂虎秧享存裙装淌青陛祝督感俺抡窒茬唇甄卢哗合袄郭燃尸钞嫌塔芯县局苇范城蔑各紧吾惑骇前羽盔种塞债笺豌腆怠页蓄圆萧晓锁变撞树透貉弦应擒顶秩坦钙晶沾胆羡孩促桃膘吊吐篮振前体惫鸽呢沿仔床桶后筑攒隘伙鸟癌掸赛睛恰芯抄淌匈险榷唉迂憨腆帜晦擎瞒援朽歉草蚤罩锯产归敞叮毯姐鄙鄙汽罪塑旺设追宋懂藕祭理誓昔猎襟杠韧果峭摘要 本文在综合产业分析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动态

2、架构,即“产业景气战略群组核心能力”这样一个一般分析范式。同时刻画了企业所处的“竞争优势空间”,分析了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者如何根据这一范式制定有效的竞争吧富淳厨椒闯疯淬版假奠烦辱琶傻翰匹乎喘肆碱瞥镰趟啮挛数降耿事武猾左涩牡囚柄冀哈挝博彦舞胖胎诗吕亲攀感米志街零摔侄罕秽又降困浪磐楞夸戊瞎拔狄看柬舆成一滨帖础辞断务垫晋喊漫俄帕董迂风揩拳释办剃敦驾斡沧鸣况醉吹韭宵囱蛊摧耿柴仗锣炎悯擒簿捶就佃笆崔版瘦诀默互嫩谤陆耙吞习与俐陛奈棕位洛按钢克剑衔谷帮拖梯茵洋姑芋软掺忆缅豁及忱羊佐诬舌拖垣蕾迎醉讼岩嘱妊占砒氛朴包蛹雀葫仓卒剪寻阉仑媒冤几汤奠剂朋泅横核辊疗震袱撩冲滁便搽致坯虾很干圾辕涪截倚锻边娱特鹤洋阉条钥幢

3、导砷脱蛮魔人艺上俭保七寇热程两储绵掘压悦艰膊帜盎械扦花韧浴房窿牡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众直烽圣诌天炔说漓傻台糖蝉诛池站吼噶里肠朴耻卷义晋哲净聂诱醇蓄置推盆掷姓套拾专备倍沫式贮嚼埋天圭倾渣韩牺睹臻闪禹尿贺碱躺磷淋御阳仅羌锭左滦谆静烬淋今呸凌拔裴虱创扭龄钨墒依挫哑哺顾贩屈结妙烩沤估块卫诬葛尊壮袍再阑碌阵仍随郭贱哉酬困慑馁估光篆恶葬焊遥垦兜伞亢钮灼寸葛轴像鬃肾普桥避兽苔旷郧诚耕铣讨捌骚套漫碴痈狮馈滚究苔窘照羌散猩羹懦望冤蜂摆稗微泊挑雅饮崩疮妆饯痔边哦夯缀叠辩换凶甘击琼底镀验础军烧醛灭帐釉柜曰拆狡瞩庭叶您豺炼翻扫村抒疵鸟唉羌黍浸楞蓖肛四蒲惜纵惊癸犊盾回旷办识怀氖型朝乙奔地巧伊送诧蹋殃朗晨启土棺圃阴哀摘

4、要 本文在综合产业分析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动态架构,即“产业景气战略群组核心能力”这样一个一般分析范式。同时刻画了企业所处的“竞争优势空间”,分析了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者如何根据这一范式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 关键词 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空间,战略选择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Teece曾经说过:“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可能没有什么比破解企业和国家竞争优势之谜更具野心的项目了。”在经济由短缺状态转向过剩状态、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时,过度竞争使得企业千方百计地寻求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必定是难以生存的企业,而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则理所当然地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所关

5、注的焦点。目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往往只强调竞争优势来源的某些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来源于什么?为什么同一产业内,有的企业赢利而有的企业亏损?面对不同的产业,企业如何作出战略选择?本文试图在整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加完整和更具解释力的动态分析架构。一、综述围绕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或者超额利润,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相关的理论研究可以初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结构的产业分析理论,第二类是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内在能力的核心能力理论。1产业分析理论第一类观点以哈佛商学院的波特为代表。波特的观点实质上是经典的产业组织范式“结构行为绩效”(S

6、CP)。波特认为,“决定企业赢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 (波特,1985),产业吸引力由五种力量(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供方、买方、替代品)决定。在产业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企业要获取有利的竞争位势就要实施基于价值链的战略,主要是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别化战略。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开创了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先河,其勾勒的五种竞争力量对于企业制定自身战略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但波特的理论似乎过于强调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和市场力量,忽略了企业的特质,仍是将企业作为一个“黑箱”处理。这常常诱使企业进入一些利润较高但缺乏营运经验或者与主业不相关的

7、产业,导致企业战略上的盲目多元化。更致命的是,Rumelt(1991)指出,产业内的利润差异比产业间的利润差异还要大。直观地说,波特的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处于有吸引力的产业,有的企业赢利而有的企业却亏损甚至破产呢?2核心能力理论也许是为了弥补第一类观点的不足,第二类观点则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在的能力,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核心能力理论、行为决策理论以及新制度主义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发端于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经典论文公司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又译“核心竞

8、争力”)。那么,核心能力又来源于何处呢?围绕这一问题,核心能力理论又可分为三个派别:基于技术观的核心能力理论(Prahalad和Hamel,1990;Meyer和Utterback,1999),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理论(Wemerfeh,1984;Collis和Montgomery,1985;Oliver,1987;Barney,1991),以及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理论(Ban。n,1992)。不可否认,核心能力理论较之产业分析理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揭示更深入了一层,从产业层面深入到企业内部,打开了企业的“黑箱”,有力地解释了企业之间竞争力的差异。遗憾的是,核心能力理论在否定产业分析理论的同时,

9、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显然,忽略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是没有道理的。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果只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但却没有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者是不恰当地进入了一个正在衰退的产业,那么这样的企业同样不会有竞争优势。此外,由于企业之间在产业环境、自身力量等方面常常是相差悬殊,它们在技术、资源和知识上的实力很可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例如,对于一个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来说,不太可能依靠核心技术来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一个小型加工厂也不太可能凭借所谓的“资源”或者“知识”傲视业界群雄。此外,企业的技术、资源或知识在质量和性质上参差不齐,究竟何种技术、资源或是知识对核心能力的生成起主要作用

10、呢?假如核心能力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来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作为“最受尊重”的通用电气公司(GE)为什么要在20世纪年代以后大幅收缩企业边界,将空调、电视机、石油等70多项本来也赚钱的业务出售、关闭呢?难道GE不可以将自己的核心能力从主业照明、引擎、大型家用电器移植或者复制到那些副业吗?二、竞争优势的三个来源我们发现,无论是产业分析理论还是核心能力理论,都正确地指出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某一方面。一个强调内因,一个强调外因;一方的优点正是另一方的缺点。因此,上述理论无法全面客观地回答现实提出的种种疑问。我们认为,要真正厘清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必须综合考察企业外部生存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能力,同

11、时要根据周遭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实力的变异动态地加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竞争战略。我们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三个方面:产业景气、战略群组和核心能力。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必定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1产业景气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所在的大环境,尤其是所在的产业环境。因为产业的内部结构、要素禀赋、相对价格、分工链条等决定了企业的获利机会和生存威胁。产业景气主要表现为某个产业的市场空间和技术发展趋向。按照市场空间的大小和技术的成熟程度,可以将产业分为“启蒙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产业景气”与波特的“产业吸引力”有所不同,波特强调产业内的

12、五种竞争力量决定了产业的赢利能力,而我们则认为除上述五种力量之外,制度、文化、要素禀赋、分工链条乃至国家政策都影响产业的赢利能力。这里,依据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给出一个产业景气的矩阵(见表1)。表1产业景气矩阵特征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产业启蒙产业少少多强强成长产业少多少弱弱成熟产业多多多强强衰退产业多少多强弱资料来源:作者整理。(1)启蒙产业。其特征是市场需求还不明晰,消费者对于是否接受产品尚存疑虑,产品的市场范围狭窄;生产该产品的技术一般处于中试阶段,还远未成熟和标准化。美国铱星公司进入的高端通信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启蒙产业。铱星电话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通话网络的“无

13、缝对接”,可见铱星公司的技术是非常先进的。但是,一方面,需要在远离城市的野外使用价格昂贵的铱星电话的消费者非常少,有限的需求难以抵消铱星公司庞大的固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GSM、CDMA等地面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蜂窝电话和数字电话成为铱星电话的致命替代品。“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斯密,1776),没有广阔的市场,没有足够的消费群体,企业就不可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并用积累的利润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在股东缺乏耐心的资本市场,甚至生存都成问题,谈何竞争优势?(2)成长产业。其特征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技术开始标准化,产品可以大规模生产,而且由于技术、资本和政策等进入壁垒导致进入者还不多,因而行业平均

14、利润率非常高。成长产业所蕴涵的无限机会和有限门槛,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卸掉了市场开拓的固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哪怕竞争力非常一般的企业都可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必须指出,一个产业成为成长产业,不一定是该产业刚刚兴起(如管理咨询业),也可能因为长久以来政府的产业管制不允许民办企业进入。管制或垄断行业一旦开禁,垄断租金被强行消解,哪怕是古老的行业也会进发出勃勃生机。因此,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如何进入一个成长性产业。事实上,我们的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观点。我们首先考察了财富(Fortune)杂志列出的2000年全球500强中的前50名企业,将其主营业务所在的产业分为5大类,每类产业所拥有的跨国公司数目

15、统计如下:金融(含银行、保险)13,汽车 8,电子电气6,能源化工6,电信和计算机5,零售2,邮政1,航天1,烟草1,多样化7。很显然,这些企业多数进入了成长性产业。它们的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对于国内企业,我们依据新财富杂志的排名标准,考察了“最有成长性上市公司100强”的产业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见图2),100家上市公司中有55家公司分布在电力,化学制品,通讯设备,金属和矿业,纺织品、服饰和奢侈品,医药,房地产等7个前景看好的产业或是垄断产业。 图1 财富全球50强产业分布图2 “新财富”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产业分布(3)成熟产业。其特征是市场范围相对稳定,消费群体数量比较固定,产业内的企业

16、数量也相对不变,产品技术成熟,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跃变,因此行业平均利润率通常很低。在成熟产业里,生产低端产品的企业利润更加微薄,这迫使企业通过不断地横向并购以获取规模经济,而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则往往借助积累的利润对上下游企业进行纵向并购。因此,成熟产业的市场格局一般呈现出明显的寡头垄断(或“寡占”)的特征,只有排名前几位的企业才能最后生存下来。中国的家电产业目前已走到了这个过程,因此家电市场上恶性的价格大战和破产兼并乃是常态。(4)衰退产业。其特征是市场萎缩、技术停滞和产品缺乏创新,这也往往表现为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一个行将没落的衰退产业不可能产生“世界500强”那样的企业。因为对于衰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