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笔记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4628874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诊断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诊断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诊断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诊断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笔记(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中医诊断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二、问诊:关于寒热的重点:1、风寒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恶寒重、发热轻。2、风热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3、伤风表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发热轻而恶风。4、里实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但寒不热。5、里虚寒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畏寒不热。6、里实热证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壮热。7、阳明实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日晡潮热。(申时PM:3-5时)8、阴虚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骨蒸潮热。(午后或入夜)9、微热(低热)的主要分类气虚;阴虚;血虚。10、郁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具有情志因素。11、疟疾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12、少阳

2、病发热的主要临床症状特征是寒热往来病机为半表半里。关于汗的重点:1、自汗气虚;阳虚自汗时出,活动尤甚。2、盗汗阴虚;血虚入睡汗出,醒则汗止。3、绝汗亡阴;亡阳病情危重,大汗不止。4、战汗正邪相争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病情的转折点。5、头汗的基本病机分类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虚阳上越。6、手足出汗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热盛;脾虚湿盛。7、半身出汗的特点汗出自健侧。关于疼痛的重点:1、区别疼痛的性质:胀、刺、冷、热(灼)、重、酸、绞、空、隐、窜。2、阳明头疼前额连眉棱骨。3、太阳头疼后头连项。4、少阳头疼两侧头疼。5、厥阴头疼颠顶头痛。6、胁痛责于肝胆。7、胸痛与真心痛的区别疼痛剧烈,手足青至节(寒邪)

3、。8、区分胃脘、腹疼痛前者为心下;后者为脐周。头晕的重点:区分肝阳、湿热、气虚、阳虚、痰热、肾虚、瘀血。心悸的类型:心胆气虚;心阳不振;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脉闭阻。耳鸣的类型:耳鸣如蝉多虚证。耳鸣如潮多本虚标实。目眩,既眩晕视物旋转。目昏,既目暗视物昏暗不清。了解失眠与嗜睡的临床定义。关于饮食与口味的重点:1、了解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渴但漱不饮、口渴多饮的临床特点。2、消渴病的主要特征三多一少。3、了解食欲减退、厌食、饥不欲食的临床症状区别。4、消谷善饥消渴病特征之一。5、口味的分类:淡、甜、酸、苦、涩、咸。6、口中粘腻不爽以湿邪为主的临床表现。(湿热;寒湿;痰热。)关于二便的内容:1、

4、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2、便血与脓血便的区别后者脓中带血。3、里急后重便前腹痛,便意急迫,肛门重坠,便后不爽。4、便溏不爽大便如酱,便后自觉未排尽。5、小便频数小便次数增加,但总尿量不一定增加,甚或减少。6、膀胱湿热临床常见小便频数,伴随尿急、痛,色赤。7、癃闭癃为小便点滴而出,闭为小便艰涩不出。8、余溺不尽小便后自觉未排尽,但不能排出。9、失禁小便不自觉排出。10、遗尿小便急切,不能约束。关于经带的内容重点:1、了解月经的正常周期,行经期的规律特点。2、区别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的时间特点,临床症状特征。3、了解月经过多、过少的主要临床病机。4、崩漏量大为崩,量少为漏

5、,非经期而至。5、闭经冲任不通;血海空虚,导致月经不行。6、白带与黄带白带多为湿;黄带多为湿热。三、望诊:关于望神的重点:了解得神、失神、假神、神乱的临床症状区别。面色的望诊重点 :1、常色的特征:明润;含蓄。2、客色指常色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微小变化。仍属于正常范畴。3、熟悉五色所对应的五脏所主关系,按照五行规律对应其所犯病邪。4、“望色十法”的对应关系:浮沉轻浊微甚散抟泽妖表里阳阴虚实新久轻重望形态部分的重点:1、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见于小儿惊风;破伤风;癫痫;马钱子中毒。2、中风与癫痫的区别后者醒后如常。望头面五官的重点:1、小儿囟门闭和期为6个月左右。2、了解囟填囟陷解颅的临床症状

6、特点。3、解颅是小儿佝偻病的主要特征。4、小儿“五软”头软;项软;口软;手足软;肌肉软。5、小儿“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6、面肿:多责之于肺、脾、心、肾。7、熟悉“五轮”学说:风轮肝黑睛。血轮心两眦。肉轮脾眼睑。气轮肺白睛。水轮肾瞳人。8、瞳孔缩小:乌头碱、有机磷类中毒。9、瞳孔散大:五风内障;青盲;杏仁中毒,或病症危重。10、胞垂:又称胞睑下垂、睑废,西医称眼睑脱垂。责于脾肾,属痿证范畴。11、口噤口闭不开。口撮口唇紧闭。12、区别咽喉红肿咽喉溃烂咽喉伪膜的临床特征。望躯体的主要内容:1、瘿瘤:颈部喉结处肿块。(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大)痰气互结。2、瘰疬:颈部侧面结节如串珠。(

7、淋巴结节)痰火互结。3、颈脉怒张:责于心血瘀阻;肺气壅滞;心肾阳衰。4、区别四肢抽搐、拘挛、颤动、蠕动的病证区别。望皮肤的主要内容:1、斑疹斑:色斑,不突出皮肤。疹:突出于皮肤的斑。2、区别白(培)水痘湿疹的症状与病症的异同。3、痈阳证,红肿。疽阴证,漫肿。4、疔如钉,根深如钉。多发颜面、手足。望小儿指纹的主要内容:1、熟悉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的部位、定义,和诊察手法。2、熟悉“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的含义。四、望诊舌象:重点:1、舌质辨五脏,主血分。舌苔辨六腑,主气分。2、舌尖上焦。(心、肺)3、舌中部中焦。(脾、胃)4、舌根下焦。(肾)5、舌两侧肝胆。

8、6、正常舌质舌苔的标准淡红舌,薄白苔。7、了解正常舌象的胃气旺盛;气血充盛;脏腑正常的表现方式。8、掌握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的特征、主病。9、了解老舌与嫩舌的主病。10、了解胖舌与瘦舌的病机区别。11、掌握点刺舌与裂纹舌的病机异同。12、了解齿痕的产生机理水湿。13、了解痿软舌与强硬舌的临床特征、病机区别。14、了解颤动舌(肝)与吐弄舌(心脾)的所主脏腑。15、了解舌下络脉(左金津,右玉液)的主要临床症状特点。16、熟悉常见舌苔中厚苔薄苔的所主病证。17、熟悉常见舌苔中润燥腐腻苔的所主病证。18、剥苔又称为地图苔胃气虚衰。19、了解真苔与假苔的临床意义。20、熟悉常见舌苔颜色中白黄灰黑苔色

9、的所主病证。21、掌握舌质与舌苔的单独分辨与综合分析能力。22、舌诊的意义包括:判断正邪;辨别病性;推断病位;分析病势;判断预后。五、闻诊:重点:1、了解太息谵语郑声的含义、临床表现。2、了解失音与音哑病症中金实不鸣(实证)与金破不鸣(虚证)各自的所指病症。3、区别哮与喘的临床症状特征,掌握辨别两者的异同点。(哮必兼喘,喘未必哮。)4、熟悉短气与少气的区别以及临床所主病证。5、了解呕吐物的临床意义,了解呕与吐的区别。6、了解呃逆与嗳气的区别。(打嗝;返酸)7、熟悉病室气味与病症的辨别:臭气瘟疫。腐臭疮疡。氨气肾衰。烂苹果消渴。大蒜有机磷中毒。六、脉诊:重点:1、了解高骨定关的含义,掌握寸口脉的

10、布指方法。2、了解举(浮取)按(沉取)寻(中取)的含义。3、古籍中形容脉象正常的描述有胃有神有根。掌握这三个名词的含义与描述方式。4、脉经24种脉象。濒湖脉学三指禅介绍了27种脉象。5、现代临床应用的脉象为28部。源于诊家正眼。6、了解28部脉象的六种分类归属关系。以十五规划版教材为准7、掌握六大脉象类别的脉象特点。8、了解28部脉各自的特征,所主病证。以十五规划版教材为准9、了解小儿平脉软而数的特点。10、了解诊小儿脉的一指定三关的诊脉方法。七、按诊:重点:1、了解按诊所包括的触摸按叩手法。2、了解按虚里(心尖搏动点)的方法。3、了解按虚里的搏动微弱与洪大的主病。4、了解按脘腹的基本内容。5

11、、了解按肌肤的基本内容:诊断寒热;润燥滑涩。6、按肌肤时久按始热属于郁热而身热不扬,主湿热蕴内结。八、八纲辨证部分重点:1、八纲以阴、阳为总纲,辨疾病证属;表、里辨病邪深浅;寒、热辨病邪性质;虚、实辨正邪关系。2、掌握阴阳辨证的方法,熟练运用阴阳性质对病历症状进行分析。3、关于表里辨证的要点:发热恶寒表证。见浮脉。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里证。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4、辨寒热中的要领“寒证喜温;热证喜凉”、“寒证舌淡;热证舌红”、“寒证苔白;热证苔黄”、“寒证脉紧;热证脉数”。5、辨虚实中的要领:邪气盛而正气不虚实证。正气不足虚证。(某些教材中指出正气亏虚,邪气不著为虚证是错误的感念。)6、相兼证不

12、出现辨证的对立关系。常见证型: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7、错杂证出现对立的辨证关系。常见证型为表里同病: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8、寒包火指表实寒里实热证,简称:表寒里热。9、关于证候真假的要点主要是寒热真假。10、名词:热深厥亦深和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11、名词:阴盛格阳证和戴阳证真寒假热证。九、病性辨证部分重点:1、六淫辨证指:风、寒、暑、湿、燥、火失度而成邪气,既六淫邪气辨证。2、熟练掌握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进行病历分析。3、阳虚证的特点畏寒(非恶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可兼迟、缓、细等)4、阴虚证的特点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5、亡阳证的特点冷汗;肢凉;面白;脉微。6、亡阴证的特点热汗(粘腻如油);肢温;面红;脉细数。7、气虚证的特点短气;自汗;舌淡;脉虚。8、气陷证的特点头晕;脱垂;舌淡;脉弱。9、气不固的特点疲乏;失遗;舌淡;脉虚。10、气脱证的特点呼吸微弱;汗出不止;面色苍白;张口闭目;舌淡苔白;脉微欲绝。11、血虚证的特点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色浅;心悸多梦;舌淡;脉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