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461554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历史组:乔玲【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规定为: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本课的三个子目,分别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在的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

2、深度。学生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问题基本上是“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2、 过程与方法: 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 对新经济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世界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3、: 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的分析,认识到任何一种新的事物出现都要经历艰辛,一旦选择,就要勇往直前。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分析,明白任何理论都要由实践来证明其正确性,而且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对斯大林体制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导航、情境创设、教师点拨学法:依托学案自学预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交流合作等【板书设计】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诞生保卫巩固僵化坚持方向、尊重规律、灵活政策、实事求是社会主义

4、【教学设计】教学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确立了它在世界的统治地位,面对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传统的经济体制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在新的征程上,各国面临新的选择。第一篇 章:选择问:为什么本单元的名字叫“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坚持和调整,而相对落后的俄国选择的是创新,探索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道路。展示十月革命图片显示:标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同学们看本单元

5、前言,归纳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同学回答(设计说明):本课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导入新课,开门见山。将课程标题与标准同时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对本课学习任务了然于心。过渡1917年,十月革命,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努力下,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开始踏上了当时独一无二的新的征程如何使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巩固并发展起来呢?列宁他们开始了新的探索。第二篇章:探索概括本节课主要思路。一、 理论的应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展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思考:马克思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是什么?社会主义的特点是什么?过渡:列宁又是如何去实践这个设想的呢?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列宁面临的是什么形

6、势呢?展示材料: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材料二:图片及课本第一段小字。思考: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怎样的处境?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结合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我们会发现什么?展示材料:材料一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材料二: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

7、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通过的党纲(1919年)材料三:“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切温古尔材料四:1920年苏俄发生示威游行。图片思考: (1)材料一中说的“功劳”是指什么呀?(2)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3)材料三、四体现了一中什么情绪?这说明了什么? 概括归纳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过渡:面对着农民的不满和群众的叛乱,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二、 现实的思索新经济政策1、 沉思 展板: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展示材料:材料: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

8、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思考:材料中所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新经济政策 探究: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展示材料:材料:1921年列宁又说:“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全集 思考:(1)结合材料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进一步分析新经济政策的“新”在哪里?实质是什么?(2)这种变化说明了

9、什么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3、评价:展示材料: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后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情况 图片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总结:找到了一条使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确立了与落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过渡:但是就在实施这个政策的第三年,还没来得及探索到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的时候,列宁去世了。他的继承者很快就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开始了一种新的经济体制,那就是斯大林模式。从奔腾的河流到坚固的钢铁,苏联的经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三、 固执的坚持斯大林体制展示:布哈林PK斯大林 请

10、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他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什么样的? 斯大林体制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描述:以重工业为核心,1929-1937年的农业集体化的实施是因为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在斯大林的强硬政策下,强制推行,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并实现了生产关系公有化的调整,但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实施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逐渐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加强了计划的调节。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实施,会造就一种怎样的经济体制呢?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评价;材料展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一个

11、不能回避的问题: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逐条分析这话的原因。附加材料: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281932年重工业增长241,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331937年重工业增长140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已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他们假装他们在付给我们工资,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材料三:

12、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等,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计划委员会)的” 综合各方材料,你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学生总结、回答意图:通过引导分析使学生明确苏俄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并不成熟,非常时期采取非常规手段国外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经济严重匮乏同学们看课本,并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整理到学案上。意图:从材料中,学生可得出结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后期,随着国内战争走向胜利,苏维埃设想通过该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回答问题归纳评价错误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没有注意“前提”) 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没有注意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学们看课本,整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回答。“新“ 具体的内容、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方式、和马克思的论述不一样。实质:把市场、商品、贸易等纳入到社会主义轨道上来。说明: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从机械地照搬马克思的经典论述,转变为结合国情,开始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发展到逐步过渡。 启示:一要实事求是。 二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巩固了工农联盟;(2)有利于发展商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