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络依赖的心理学分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455248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机网络依赖的心理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手机网络依赖的心理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手机网络依赖的心理学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手机网络依赖的心理学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手机网络依赖的心理学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机网络依赖的心理学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机网络依赖的心理学分析摘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加深,手机依赖为主要特征的拇指文化悄然风 靡校园,“低头族”随处可见。手机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也 产生了很多消极作用,有些人过度依赖于手机,这是有很多因素引起的,需要正 确引导,使人们理性看待手机网络。关键字:手机网络依赖、心理、拇指文化、消极1、背景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对校园的冲击的深入,电脑、手机、ipad已经悄然成为 当代大学生的“三大件”。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大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已达到 94.5%,且随着年纪的升高,学生中的手机拥有率呈正向增长,大四学生手机拥 有率几乎可以达到 100%。手机,这个昔日的昂贵物件,日益“平

2、民化”而“飞 入寻常百姓家”。校园中踊跃出一个新的群体拇指族,并且已经构成了一道 独特的校园风景线。有人戏称:“一个大学生,如果不在发信息,就在拿出手机 准备发信息。”这句话也许有点夸张,但以“手机依赖”为主要特征的拇指文化 已成为当今大学校园内流行的一大时尚,却是无法回避的事实。2、原因分析2.1、外在环境2.1.1 社会因素在广告媒体的宣传下,大学生追求新潮并且对新生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 追求高档手机在大学生中流行。方便的手机短信交流方式使学生间很快建立起交 流的网络。手机网络社交作为一种时尚风潮,已成为大学生展示个性、表达自我甚至吸 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在一个别人都在“短信”而自己“不短

3、信”的新时代,“不 短信”不仅意味着你的落伍,而且长时间下去也会丧失交际圈的认同。2.1.2 学习压力在大学校园中,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虽不是现阶段的唯一要务,但是迫于 当前日益紧张的就业、考学压力,他们不得不时刻为自己“充电”,学习成为他 们的重要任务。他们不仅要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拓宽专业知识 领域,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对将来就业、考学有用的知识。面对日益繁重的学 习压力,学生们迫切需要一种快捷的休闲放松方式,而手机网络便以独特的优势 成为大学生缓解压力的首选。2.2、大学生的心理因素2.2.1、攀比心理与群体效应市场上的手机更新换代迅速,新款手机和功能对追求新鲜的大学生产生

4、极大 的诱惑力,同学中的手机攀比更加重这种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 求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要去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更关注消费物品的象征 价值。所以产生的大学生之间的攀比。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 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 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 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此段摘录自百度百科 http:/ 维护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尊严”,不落后于潮流,获得“手机族”的圈内认同与 接受,陷入手机网络不能自拔。2.2.2、自制力弱 自制力

5、是指人们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既善于激励自己勇敢地 去执行采取的决定,又善于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动机、行为和情绪。 自制力是坚强的重要标志。 与之相反是任性。对自己持放纵态度,对自己的言 行不加约束。任意胡为,不考虑行为及后果及事态带来的影响。所谓自制力,就 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能力。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之一,就 在于人是有思想的,因而可以按照一定的目的,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动。 (此段摘录自百度百科 http:/ 手机情节是一种心理上的情愫,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存在差异, 手机情节对每个个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很多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对手机

6、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市自身自制力的自律能力较弱导致的,但也看到,手机依 赖犹如网瘾,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瘾,如果在早期不能控制,就会越陷越深,导致 症状加重难以自拔。2.2.3、张扬个性,拓展个人素质的需要 身处信息时代,面对蜂拥而至的信息,大学生作为有主观判断的个体,需要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等对信息进行搜索、分析、归纳、选择。做出 自己的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体要培养接受新事物,形成 新观念的开放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而手机网络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手机 网络虽然有其自身的限制,但它节奏快而又含蓄的表达方式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 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充满创意

7、和智慧的沟通方式,可以满足他们 彰显个性的需要。2.2.4、强烈交往欲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确立价值感和归宿感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每个渴望成 功的人成长发展的基本条件。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中学 阶段被压抑已久的情感需求、社交需求,此时爆发出来,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欲求。 他们渴望与同学交往,与老师交往,与社会交往。同时,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 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大学校园中“社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既激发了大 学生的各种交往欲,又为满足这些需要提供了可能。手机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 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实现了形式上的“天涯若比邻”,频繁 地查看手机是确认自己

8、在朋友心目中的地位、试图消除对人际的不安、保持一个 良好的人际氛围的行为体现。手机网络作为一种通讯媒介,不仅可以传递信息, 而且还可以沟通感情,这正迎合了大学生进行交往的心理欲求。2.3、手机网络与大学生心理的综合因素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们具有生理、安全、交友、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 这些需要由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有较高层次的需要有待满足。 而大学生还有着强烈的社会需要。过分依赖手机网络的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难以 满足其社会需要,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手机网络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 2.3.1、仿真性手机网络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同样的满 足感。而且,这种

9、满足还有着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种种优点。例如,在匿名的保 护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承担任何后果,观点越是新、奇、特,得到的反 响就越大、回应就越多,使得大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又如,手机 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大学生们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天地。 再如,与现实世界相比较,这种满足是低成本的,仅仅需要付出一笔话费。 2.3.2、交互性一个人可以同时与很多人,远隔重洋进行交流。尤其是平时比较内向、缺少 关爱的大学生,深感孤独和无聊,在网上却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可以毫无保留 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充分满足其交友需要和自尊需要。如果遇到困难,会有很多 人献计献策,使他们感受到现实

10、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温暖。2.3.3、实时性由于实时性,人们可以在瞬间满足其社会需要,而在现实世界里,必须经历 漫长的过程和耐心的等待。在手机游戏中,大学生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把握角 色的命运,一夜之间就成为“盖世英雄”或“商界奇才”。很多大学生因为学习 成绩不好,经常遭到家长的斥责、老师和同学的蔑视。上网打游戏,不断“练功 升级”,成为他们找回自尊、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综上所述,手机依赖症问题的症结,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 手机依赖问题表面上来自虚拟世界,其根源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手机网络没 有过错,依赖手机的人也没有过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趋利避害、寻求快乐 是人类为了保护

11、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3、手机网络依赖的负面影响3.1、“手机依赖”削弱大学生的情感联系“手机依赖”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打破原有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人们的互动 频率,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但另一方面,手机的普及使得以前通过书信、电 话甚至走亲串户来维系的温馨的亲情、友情、爱情被发信息取而代之。遇到节假 日,只要动动拇指,就可以把祝福发送到对方那里,这种“点到为止”的交流使 问候越来越形式化,原来的真心祝福、推心置腹,变成了现在的寥寥数语,甚至 是重复出现的问候语。大学生过分依赖手机创造的虚拟世界,削弱了他们的情感 的联系,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孤僻症和人际交往的障碍。网络孤僻症是指依

12、赖网络进行人际交流,淡化了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 以至于与家人、朋友疏远,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功能和 交流技巧出现障碍、异常动作以及复杂多样化的行为。网络虚拟性易引发青少年 人际关系障碍等一系列问题。网络世界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网络 中到处都是新鲜事物。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由于青少年自控能力和人际交往 能力都相对较弱,所以成为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专家认为,迷恋网络游 戏使青少年产生的精神上瘾就如同吸毒、赌博一样危害性极大,而且难以根治。 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青少年容易把网络作为

13、主要的人际交往方式,从而对网 络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聊天、游戏得心应手,对现实世界里 的事物和人际交往却毫不关心。不少“网虫”因为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 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 情绪低落、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此段摘自百 度百科 http:/ 变化太快,世事难料,于是,及时行乐,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人 生难得糊涂”等不良心理随之蔓延。3.3、“手机依赖”改变大学生的受众体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 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

14、的范围越来越大了。自大众传播 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 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 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 论中传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 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 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受众的特点真正实现从传者中心 论到受众中心论的转变是在 20世纪 60 年代。受众中心论的研究者认为,受众是 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

15、,而是积极地寻 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在信息时代,受主体互动、平等交流的观念影响,人们的主体意识凸显出来。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不再相信传统的受教方式,学校的价值、课堂的 魅力急剧下降。他们要求平等参与,进行对话式教育,对教师的权威提出了挑战, 对课堂教学产生了厌倦情绪,这在客观上弱化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3.4、“手机依赖”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4.1、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心理发育不太成熟的阶段,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对手机网络中的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内容缺乏明确认识,容易导致他们的社会 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影响。3.4.2、由于大学生过分依赖手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果长时间没有收发 信息,就会焦虑、失落,从而引发心理问题。3.4.3、长时间沉迷于手机会给身体造成损害,如造成手臂酸痛、眼睛不适, 大脑疲劳等生理上的问题。4、结束语手机网络依赖主要由大学生的心理因素所导致,在信息化、网络化深入的当 今,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手机网络,定将深陷“泥潭”不能自拔。深陷手机网络也 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后果,不仅是生理的,更严重的是对心理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