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测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4464453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测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测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测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测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测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测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测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大连市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测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高一语文试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陈望衡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

2、态文明的内涵。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

3、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

4、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 A.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

5、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D.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 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 B.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 C.自然美

6、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D.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 A.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B.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 C.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

7、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 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自然的智慧 赵大年蜘蛛天生就会结网捕食。它在体内制造黏性、韧性很高又无色透明的“隐形”蛛丝,选择蛾蝶蚊蝇等飞虫的林间通道巧妙织网,然后躲于暗处,一旦有自投罗网者,信息立刻由蛛丝的颤动传递给蜘蛛,它也会迅速赶到,咬住俘虏,将自制的麻药通过牙齿输入俘虏体内,使其丧失抵抗或逃跑的能力,再放心地把俘虏吃掉。若有多个俘虏撞网,一时吃不完,它就用蛛丝捆绑起来,下顿再吃。要问这些本领和计谋是谁教它的?生物学家也

8、无法仔细解答,只好笼统地说是蜘蛛的本能。其实,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奥秘知之甚少。聪明人不妨先学习大自然的智慧-我看编织渔网就是从蜘蛛那里学来的。网,真是个改变人生的巨大发明呀!人类自从学会了张网捕鱼,至今已经衍生出多少有形和无形的网啊,公路网,铁路网,航空网,法网,关系网,通信网,互联网-天罗地网!只是忘了感谢蜘蛛。 亚马逊森林大蜘蛛的网可以缠住鸟雀,它再使劲扑棱也挣不断这神秘的蛛丝。经测定,蛛丝的韧性强于钢丝,而且重量轻得多。已经有人在分析蛛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之类的有机物,若能人工合成,可能会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新材料。 出于同样的想法,人们发现多种昆虫的外皮又薄又轻又有韧性,譬如蝗虫的“外骨骼”

9、,既能保护内脏和肌肉,又支撑全身,使蝗虫能轻盈地弹跳、飞翔,这种外皮也是很好的材料呀。最近美国科学家研制的“昆虫皮肤”,就是分析了昆虫外皮的成分,取得甲壳素和若干蛋白质的配方,相当容易地进行了人工合成。甲壳素也很容易获取,大量的虾壳、蟹壳、鱼鳞都能变废为宝。这种新材料的强度与铝相当,却轻得多,成本也低得多。加水多少即可决定其柔软度,可制成任何形状,替代塑料,可自然降解,保护环境。由于其生物相容性,在医学上也用途广泛。 荷花莲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早就为人所知,我国文人以此比喻君子的品格。德国科学家则仔细审视莲叶的表皮,在显微镜下,这层表皮上有无数乳凸状的颗粒,连水珠都不沾。把炭粉撒在莲叶上,

10、用水一冲,洁净如初。他们按照莲叶表皮的形状制作出一种具有“自洁性能”的薄膜,用于车辆和建筑物表面,一场雨或一阵风就可以清除浮尘,节省了许多人工。 为防野兽伤害,有巢氏教部族学习鸟儿“结木为巢,编堇而寝”,住在树上。燕窝、蜂房的结构完全符合力学原理,现代化的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取名为鸟巢,也是人们向鸟儿学习的一种纪念吧?粗略地想想,人类向大自然学习的事例多矣。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和现代装甲战车,大概是学习甲壳动物自我保护之法,譬如乌龟、穿山甲。鱼体内有鳔,充气则浮,排气则沉,潜艇也学了这一招。军人的迷彩服,一如动物的保护色。运动员阻力最小的游泳衣,仿鲨鱼皮。蝶翅美丽的图案移植到花布上,巧夺天工。乌贼也许

11、是施放烟幕的祖师爷。跳蚤肯定是跳高的绝对冠军,它的跳高纪录是自身高度的600倍,已经有人在研究跳蚤的膝关节了。 我写过一篇散文羡慕蜗牛,说的是住房困难时突发奇想,蜗牛怎么知道生下来就应该背着一间房呢?此文获奖,是评委对敝人的同情。今天看来,学习蜗牛者大有人在。部队行军带帐篷。成吉思汗远征军的马队带着蒙古包。美国兵带着睡袋,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钻进睡袋也就冻不着了,可惜他们聪明过了头,既学蜗牛又学蚕-作茧自缚,我们的志愿军只需在睡袋外面帮他们拉上拉锁就足够了,抓个俘虏,举手之劳。 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随风飘去,播种四方。胡杨树给它的种子设计了辐射型的细毛,随风滚转到水土适宜处再扎根生长。

12、蒺藜有点儿霸道,让它的孩子浑身长满倒钩刺,钩住动物的腿脚或人的裤腿,可免费旅行待到你把它摘下,怕扎嘴又不敢吃,扔到地上则“正中下怀”、就地发芽。美哉蒲公英、胡杨、蒺藜,它们共同的智慧,就是不让孩子挤在自己的“福荫”下生活,不要子女跟自己争夺身边这点儿水分、养料、阳光。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它们的生存理念,偏要拥在闹市的雾霾下买高价房和天天堵车呢?世界大得很,好男儿志在四方,虚心学习大自然的智慧吧,这是一门既古老又时髦的学问-仿生学。 (选自人民日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从虾壳、蟹壳、鱼鳞中可提取甲壳素,由它合成的新材料强度与铝相当,却轻得多,成本也低得多。加水后可制成任

13、何形状。 B.人类学习自然界中甲壳动物乌龟、穿山甲等的自我保护法,从而发明了冷兵器时代的盔甲和现代装甲战车。 C.自然界中跳蚤的跳高纪录是它自身高度的600倍,如果把跳蚤的膝关节研究透彻了,人类的跳高技术可能会提升。 D.亚马逊森林大蜘蛛网中的蛛丝成分都是蛋白质之类的有机物,它的韧性强于钢丝,重量比钢丝轻很多,如能人工合成,或可被广泛应用。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 A.第一段“它在体内制造黏性、韧性很高又无色透明的隐形蛛丝,选择蛾蝶蚊蝇等飞虫的林间通道巧妙织网”,这个句子平实地说明了蜘蛛结网的原理和地点。 B.作者赵大年写过的散文羡慕蜗牛,说的是住房困难时他突发奇想,

14、“蜗牛怎么知道生下来就应该背着一间房”,此文之所以获奖,是因为评委对他的同情。 C.文章最后一段“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随风飘去,播种四方”一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的特点。 D.大自然中蕴含着一种既古老又时髦的学问-仿生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自然的智慧。 人类有哪些创举是向“大自然的智慧”学习的结果?请结合全文内容举例子说明。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出关 鲁迅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

15、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