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业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4463403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物理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物理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物理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物理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作业(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答论述1.什么是思维?哲学、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是人类在劳动协作和语言交往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借助于语言、符号与形象作为载体来间接地概括地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复杂的生理与心理活动。思维可解释为理性的认识,即思想;又可解释为人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人们通过大脑的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把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揭露出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物的本质。通俗地讲,思维就是思考。1.创新技法的主要原则有那些?科学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2.什么是科技创新的原理?科技发明创造原理是指根据人们在

2、创造活动中思维方法的特点,总结出来并用以指导创造活动的理论,它是创造思维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3.科技创新原理中综合原理的意义是什么?是指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4.什么是逆反原理?逆反原理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指导人们去解决问题。5.论述移植原理的意义及应用。移植原理的创新机制是一种相似推理思维,它力求从表面上看来仿佛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事物或现象之间,发现它们的联系。移植法就是移植原理的实际运用,它是将已知的原理、技术、方法,拓展和延伸到新的领域,以求获得新的创造成果。例如: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将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

3、概念、理论,移植到生物学乃至人类社会学领域,创建的耗散结构论在众多的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运用。6.什么是创新技法?创新技法是指创造学家收集大量成功的创造和创新的实例后,研究其获得成功的思路和过程,经过归纳、分析、总结,找出规律和方法以供人们学习、借鉴和仿效。简言之,创新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7.谈谈组合型创新技法原理及特点。原理:组合型创新技法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现有的科学技术原理、方法、现象、物品作适当的组合或重新安排,从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形象的创造技法。特点:(1)组合成果的创造性;(2)组合使用的广泛性

4、;(3)发展趋势的时代性8.论述逆向思考型创新技法及应用。根据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都包括着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相互排斥,存在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中。逆向思考型创新技法是指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背逆常规常理或常识的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的创新技法。应用:逆向反转思考法是指对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进行反转思考,以获得新的发明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1)功能性反转,即是从相反的方向或相反途径对事物功能及其运用进行思考的方法。2)结构性反转,这是指从已有事物的相反结构形式去设想新的技术发明和解决问题的思路。3)因果关系反转,将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一下,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这

5、即是因果关系反转这一方法的思维方式、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具有可逆性的。2.缺点逆用思考法(1)扬长避短,缺点成特长;(2)将错就错,寻找新用途;(3)不依常理,缺点有特色3.背逆常规思考法背逆常规思考法的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为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在突破传统思路中力求标新立异方能有所成就。4.逆反心理利用法即利用不同于常规常识的普通心理状态来决策处事,使人们在心理调整过程中,或利用。人们的逆反心理特征,获得对事物的新的看法,使利用常规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获得解决。5.重点转移创造法重点转移创造法系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对某一问题经多方思考仍不能解决时,应改变问题的思考方向,将问题的重点从一个方面

6、转移到另一个方面,以开辟新的思路,使问题获得解决。重点转移创造法是迂回原理的实际运用。它是通过解决侧面问题、外围问题或后继问题,进而达到使原创造课题获得解决。重点转移创造法在解决问题时,在思维路径和思维方法上不再仅仅是逆向思维,它还包含有横向思维等其他思维特征。9.谈谈你对演绎推理创新技法的理解。演绎,是用一般原理、知识和观点认识个别事物的思维方法。即:用一般原理来分析和说明个别事物的推理方法。演绎是以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知识为前提,推出的结论是特殊的知识,由于前提蕴涵结论,即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属性,其中每一特定事物必然具有,因此,演绎是必然性推理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往往从某些公理、定理、法则、理

7、论或是学说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包括数学计算),得出一批结论,然后又根据这些结论及原来的公理等,再运用逻辑推理又得出一批结论,如此下去,层层推理,往往可以得到许多比较深刻的结论。演绎推理是作出科学预见的一种手段。把一般原理(理论)运用于具体方面作出的正确推论就是科学预见,由于科学理论是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由此作出的推论就是有科学根据的,它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用演绎推理思维等抽象逻辑思维形式实现了许多伟大的发现与发明。10.论述归纳推理技法的原理及作用。原理:归纳是指把一些个别的经验事实和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一般结论、原理或规律的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法是从个别事实中

8、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推理方法。作用:(1)经验定理和经验公式的获得;(2)预测未来,提出假说;(3)为合理安排实验提供了逻辑工具;课程小论文11.课程小论文:结合典型教学案例论述归纳推理技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一、在生动的教学情景中,初步尝试归纳速度变化快慢的意义情境1、(简单的开场白之后)大屏幕播放火箭发射神舟飞船升空的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录像。提问:火箭起飞时做什么运动?(加速运动)不错!生活中加速运动的例子很多。情境2、大屏幕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夺冠场面的录像。提问:运动员起跑时同样是加速运动,他们速度的增加情况一样吗?(不同)很好!再提问:是增加得快好,还是增加得慢好呢?(思考)又

9、问:公交车启动时,是速度变化的快些好,还是稍慢些好?(学生议论并回答出不同情况)通过两个情境第一次初步尝试归纳: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有现实意义的。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运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比较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方法,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提问激疑:我们怎样来比较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情景3、(PPT给出)电动车和摩托车同时起步,用了2秒的时间,电动车的速度达到6米/秒,摩托车的速度达到10米/秒,它们谁的速度变化快?你是怎样判断的?普通小轿车和火车速度都能达到100km/h,小轿车起步时需要20s就可达到,火车达到这一速度则需要500s,它们谁的速度变化快呢?你是怎么判断的?(教师提问学生很轻

10、松地回答)(教师肯定学生的分析后)接着提问:如果遇到时间和速度的变化量都不相同的情况,同学们还能比较出来吗?情景4、(PPT展示表格)初速度V1(m/s)末速度V2(m/s)经历时间t(s)高级轿车03010刘 翔091汽车超车20305提问:请同学们判断汽车超车、高级轿车和刘翔起跑三者相比哪一个速度变化快,哪一个速度变化慢?依据是什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一小组先判断出来?(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反馈,同时教师将学生回答的相关数据输入课件)初速度V1(m/s)末速度V2(m/s)经历时间t(s)高级轿车030103刘 翔0919汽车超车203052教师板书:教师叙述:虽然时

11、间和速度的变化量都不相同,但我们可用一个比值来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的表达式为(用红粉笔圈出黑板上板书的表达式),我们给它一个专门的名称加速度。按照国际惯例,加速度用英文字母a来表示。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加速度的定义:我们可以用加速度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叫做加速度教师将物理研究中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分解在教学环节中,从组织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学生还是可以比较轻松地获得结论。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学生对如何比较“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三、通过学生板演实践,体验加速度定义的应用,同时又在实际问题中归纳出加速度的单位。情境5、(

12、PPT给出)例、步枪发射一颗子弹的时间约是0.01s,子弹到达枪口时的速度可达900m/s,求子弹加速度的大小。请1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纸上完成。(学生板演内容:)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归纳:同学们看这位同学做的情况,是否还有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地方?(学生指出了单位问题)加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呢?谁能说一下你是怎样得出加速度单位的?(学生回答)一个公式不仅反映了物理量之间的数值关系,也体现了物理量之间的单位关系。(板书加速度的单位,并指导读法),看课本第35页的“点击”,让学生们对常见的物体的加速度有一定的主观感受。通过实例让学生对加速度的单位如何得出进行体会,不仅如此,还归纳体会出表达式与单位

13、之间的关系,听课的过程中,曾以为教师忘记交待加速度的单位了,没想到这也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四、深入研究情景材料,归纳出相似概念之间的差别。情景6、(PPT回到刚才的表格) 初速度V1(m/s)末速度V2(m/s)经历时间t(s)高级轿车030103刘 翔0919汽车超车203052提问:他们当中谁最后速度最大?谁的速度变化最大?谁的速度变化最快?同学边说,老师边板书:最大的是高级轿车、汽车超车时最大的是高级轿车最大的是刘翔引导学生归纳:速度大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不一定大;速度变化量大的物体,速度变化不一定最快。情景7、(PPT给出一组判断题)下列判断是否正确?请举例说明、物体的速度越大,加速

14、度越大、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大、物体的加速度越大,速度变化越快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反馈,形成大家认同的结论: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无必然联系。从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情境6、7的体验和归纳,学生对、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有了很好的理解。五、再次在实际事例中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归纳出对加速度方向的普遍认识情境8、(PPT展示练习: 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卡车,10s内速度由5ms变为20ms,求它10s内的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汽车,5s内速度由

15、20ms变为10ms,求它 5s内的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内容略)提问:它们谁速度变化的快?为什么?加速度的正负表明什么?有何物理意义?学生讨论,在学生意见产生分歧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度的定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归纳出加速度是矢量。板书: a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情境9、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是最基本的两种变速运动,(展示矢量图)请同学自行归纳出这两种运动形式中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学生归纳:a与v0同向物体加速运动;a与v0反向物体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问题是学生学习加速度概念时的一个难点,但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归纳,学生对加速度的方向的认识更加深刻。六、创设交通事故的情景,让学生体会知识学习对于生活的实际意义。情境10、(PPT给出材料)西方交通部门为了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