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考纲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440442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考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学基础考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学基础考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学基础考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学基础考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考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考纲(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基础科段)(C100803 )中医学基础(一)(02930)自学考试大纲(2012年版)I、课程设置的目的中医学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中医诸多学科中最基本的课程。它系统阐述了中 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以及阴阳五行、 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辩证、疾病防治与养生康复等方面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其内容广泛,既有生理,也有病理;既涵盖理论,亦 涉及临床。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掌握、熟悉和了解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掌握诊法、辩证和

2、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为今后继续 学习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II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走、基本特点的学习与掌握,初步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发展概况,初步学会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分析人体自身、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为学习藏象、气血津液、诊法、辩证等内容奠定基础。二、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及其标志,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 草经著作的意义。(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的主要阶段,相关著作的作者及其意义。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观点与 学术流

3、派。中医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 络及精气血精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包括系统的理、法、方、药的独 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用药以寒凉为主,被称为“寒凉派”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发展;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主张“邪去则正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称为“攻下 派”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疗重在调补脾胃,被称为“补土派” 朱震亨倡导“相火论”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被称为“滋 阴派”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的概念与内涵。概

4、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 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并且时刻受到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人体在运动变化中保持着自身整体的动态平衡。(二)辨证论治辩证论治的概念与内涵。“证”、“辩证”、“论治”、“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的含义。“病” “证” “症”各自的含义、区别与联系。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 邪正关系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反映了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辩证: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

5、分析、综 合,从而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情况作出判断,并概括为某种证的 诊断思维过程。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寄予相应的药物、针灸等治疗过程。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 疗方法也就不同。异病同治:指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表现的证相同,就可采用 相同的治疗方法,如哮病、喘病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了相同的“痰热蕴肺”的病理本质, 即出现了相同的证,故皆可用清肺化痰的方法来治疗。第三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一)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二)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

6、1、多度经典,2、勤于实践,3、思维培养。三、考核知识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整体观念的概念与内涵。(三)辩证论治的概念与内涵。(四)“证” “辩证”、“论治”、“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的概念。(五)“病” “证” “症”各自的含义、区别与联系(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的一般知识。四、考核要求(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领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的内容与内涵。(二)整体观念的概念与内涵。1. 领会:整体观念的概念。2. 综合应用:整体观念的内涵。(三)辨证论治的概念与内涵。1. 领会:辨证论治的概念。2. 综合应用:辨证论治的内涵。(四)“辩证”、“论治

7、”、“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的概念。识记:(1)“辩证”、“论治”的概念。(2)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的概念。(五)“病” “证” “症”各自的含义、区别1. 识记:“病” “证” “症”的概念。2简单应用:“病” “证” “症”的区别和联系。(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的一般知识。领会:(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及其标志。(2)相关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七)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领会:多读经典、勤于实践、思维培养对学习中医学的意义。思考题:“病” “证” “症”的区别和联系“证”与“症”应该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到的结果。“证”与

8、“病”的概念是不同的。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 也就是说,病可以概括证。辨病名,必先辨证。诊断先从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 进一步辨证。因此,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 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 邪正关系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反映了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书上10页正解: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脏腑形体 官窍损伤、生理功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变过程,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 的总体属性、特征和本质。病、证、症既有区

9、别又有联系。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 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则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 病和证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反映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变本质,而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整 个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和反映。一种疾病可由多个不同的证组成,而同一个证又可见于 不同的疾病过程中。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内容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阴阳、五行的概念和特性,事物阴阳、五行属性的分析和运用,阴阳的相互关系、 五行的生克关系的学习与掌握,初步学会运用中医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分 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归纳健康与疾病的某些规律,并用于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10、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定义,阴阳概念的形成,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本义是指与太阳有 关的自然现象,逐渐变化为一个概括宇宙万物具有对立统一属性的事物或现象双方的抽象概 念。(二)阴阳的特性阴阳的特性包括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及它们的内涵。相关性:指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事物或现象。普遍性:即广泛性,阴阳广泛的用于认识宇宙万物的发展和联系。相对性: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 相对的,可以变化的。规定性:在比较的层次、对象、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已确定的事物或现象

11、的阴阳属性的不可 反称性。(三)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阴阳属性的划分方法。(四)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交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各种相 应的变化和反应。1阴阳的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2阴阳的互根互用: 包括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包括阴阳的相互消长和阴阳的协调平衡。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阴阳协调平衡的概念 及维系。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五)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运用阴阳学说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 及药物的性能。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

12、五行的定义,五行的形成,五行的基本内涵。(二)五行的特性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特性、内涵及其运用(三)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归类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整体结构系统)。(四)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五行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五行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关系。五行 制化的概念、规律和意义。2母子相及、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概念、意义。相乘、相侮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运用五行学说阐释人体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病变的发生与传变,指导五脏 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三、考核知识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3、和特性(二)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方法和运用(三)阴阳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内涵(四)五行的概念和特性。(五)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和运用。(六)五行生克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内涵。(七)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考核要求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1识记:阴阳的定义。2领会:阴阳概念的形成。3简单应用: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二)阴阳的特性领会:阴阳的特性包括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规定性及它们的内涵。(三)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1领会:阴阳属性的划分方法。综合应用: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四)阴阳的相互关系1识记: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协调平衡、阴阳转化的概念。阴阳的对立制约:指

14、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属性相反,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 互排斥的关系。阴阳胡根: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 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 所谓上;寒为阴,热为阳,没有寒就所谓热;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阴阳互用:某些范畴的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还会出现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云和雨、天气与地气的往复循环过程,就是阴阳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关系的体现。“无阴则 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是阴阳互用的体现。阴阳的互相消长:见书17页。以四季为例。阴阳同消同长:见书18页,举例,气与

15、血的关系。阴阳的相互转化: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转化的内在依 据是阴阳的互根,前提和基础是阴阳的消长。2综合应用: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作用、消长平衡、阴阳转化的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简单应用:运用阴阳学说简要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 治、以及药物的性能。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1识记:五行的定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变化运动。2领会:五行的形成。3简单应用:五行的基本内涵。(二)五行的特性1. 识记:金、木、水、火、土五行特性的定义。书23页。2领会:五行特性的内涵与意义。(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1识记:五行属性的划分方法。2综合应用:区分事物的五行属性。(四)五行的生克相关1.领会:(1)五行相生、相克、制化的概念。(2)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的概念。(3)五行相乘、相侮的概念。2综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