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321216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第一章 导论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

2、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

3、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2)词汇的变化。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

4、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3)、语法的变化: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进着,改善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甲骨文数量表示法:第一,不用量词,数词置于名词前或后。如“获麋八十八”。第二,名词先行,加上与前一名词相同的临时量词形成的数量结构。“羌百羌”。第三,名词先行,加上一般数量结构马十丙 罗振玉殷契续编1027.4西周金文只通行第二、第三两种类型

5、。如:田十田,方五十里西周以后典籍第三种类型成了数量表示方法的主流。如:马四匹 尚书文侯之命 禾三百廛 诗魏风伐檀(4)、文字方面第一、文字体势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古文籀书大篆小篆隶楷第二、古今用字不同顾炎武日知录,“尚书多言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言此者一而已。大学成于曾氏之门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结果,后人阅读古籍有障碍四、试论述训诂产生的原因。 训诂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古今语言发生了变化,人们阅读古书时有些地方读不懂,需要加以解释。古代典籍是古时学者用当时的语言记录中撰作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各要素总是在不断地演变,有的因

6、时代不同而不同,有的因方俗不同而不同,加上历代口授耳闻,转抄传刻造成的种种讹误,因此后人读前人的书籍时,会碰到语言文字的障碍,产生隔阂,这就需要进行语言解释,帮助人们克服语言障碍,以读懂古代典籍。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陈澧短短几句话把训诂产生的原因、训诂的内容、训诂的作用阐述得很明白了。刘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三十二课:“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有随方俗而殊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释方言;通

7、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郑樵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通志艺文略)朱熹说:“当时百姓都晓得者,有今时老师宿孺之所不晓。”(语类七十八)戴震曰:“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由此可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言文字内部的要素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也起了变化,语言所反映的外部事物,如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也发生重大变革。古代人人皆知的语言到了后代甚至连专家学者也

8、弄不懂,产生了对训诂的需要,而为阅读古书扫除障碍的工作训诂应时而生。训诂的兴起除了上述所言的语言原因外,还有社会其他学科的推动,那就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正名和诸子百家的名学。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学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西周末年以来,礼崩乐坏。社会上,尤其是社会政治方面,出现许多名存实变,名存实亡的现象。孔子大为不满,于是提出“正名”的主张。正名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名实问题亦即名称(或概括)与实际事物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孔子的正名论,有其政治目的,那就是要正名分,兴礼乐,修明政治;同时他也提出了准确地用词和释词的问题。他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春秋,措辞精严,常以一字褒富有微言大义,一字一

9、词也不轻用。他的后学公羊高、谷梁赤为探求“春秋笔法”的用意,而考词义,析句法,因此,胡适先生说:“孔子的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一句话,实是一切训诂书的根本体现。故公羊谷梁,都含有字典气味!” 由于孔子学问之博,门徒之盛,“正名”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他的“正名”里所包括了“正名分”的思想倾向,掀起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长期的“名实”之争,以致于产生了一个影响的学科。这就是名学。名学研究的内容是名实关系,概念、判断、推进等逻辑和哲学问题。“名”指“辞”、“概念 ”,实指客观事物,必然要涉及到语言与性质、发展,词义及意义关系等一系列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问题。战国诸子在探索哲学奥秘的同时,也

10、叩开了语言学的大门。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语言的古今方俗变化决定了训诂的需要,是训诂所缘起的直接原因。孔子的“正名”诸子的名字研究“名”与“实”的关系,研究释名的方法,促使了语言理论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训诂的发展,当是训诂产生的重要间接原因。五、训诂学与语言学是什么样的关系?洪诚先生说:“训诂学是为阅读古代书面语服务的一门学科。阅读古书,必须综合运用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结构等知识,因此训诂学与研究汉语的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等各门学科均有密切的关系。”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philology)的一个部分,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

11、的一门学科。它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Linguistics)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华中工学院,1985年,20页)同时,训诂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科的发展。六、训诂学与语言学的关系怎样?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语义学是研究词语的意义的一门学科,二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相同,因此,现当

12、代语言学家一致认为二者关系紧密。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训诂学大致相当于古汉语语义学,或者大致相当于古汉语语义学,早在一九四七年王力先生说:“语言学也可以分三个部门,第一是语音之学,第二是语法之学,第三是语义之学。这样,我们所谓语义学的范围,大致也和旧说的训诂学相当。近年来,王力先生的弟子们明确宣称:训诂学就是语义学。”齐佩瑢说:“训诂学既是探求古代语言的意义,研究语音和语义间的种种关系的唯一学科,它就应当是历史语言学全体中的一环。这样,训诂学也可以叫做古语义学”。(P1) 陆宗达先生说:“。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产生和变化。”陆宗达、王宁先生对训诂学解释

13、说:“对象: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古代汉语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准确地探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所以,它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陆宗达、毛宁训诂方法论第5页)近年来,王宁先生的观点有了进一步发展,它认为训诂学的前途就是语义学,训诂学的生命力,维系在建立汉语语义学的需要上。如果训诂学不去这样做,不运用自己有用的材料去总结语义规律,从而发展出一门与语音学、语法学并立的历史语义规律,从而发展出一门与语音学、语法学并立的历史语义学来,而是固守的作为释读技艺或经验的原来面貌,那么,它便无法在语言科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永远无法与现代语言学衔接,而只能是一个学术史上的概念。(王宁训诂学原理P9)。另有一些学者注意到训诂学的实用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洪诚先生说:“训诂学和词义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却不等于词义学,词义学是研究词的性质、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记号,不包括句。训诂学不但要了解词义,还要讲明句义。”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