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4295859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无相生》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无相生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研读第1节。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副词,互相)生

2、,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分析: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

3、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三、课文第2则研读【解读】1、这一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2、本则是用譬

4、喻说理。首先是“三十辐,共一毂”。担当任重道远的车毂,它能活用不休、轮转无穷的中心关键所在,便是中空无物,所以才能支持多方面的效用。古代造作大木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点只是一个小圆孔。由中心点小圆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辐凑,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由此而能担当任重道远的负载,旋转不休而到达目的地。以这种三十辐凑合而构成一个大车的轮子来讲,你能说哪一根支柱才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吗?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们是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伟大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但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在中心的小圆孔。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

5、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其次,如“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埴,是捏土。埴,是黏上。造作陶器,必须把泥土作成一个防范内外渗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间空空如也,才能在需要用它的时候,具有盛满装载器物的容物价值。再次,如“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户是室内的门,牖是窗子。要建造一间巨大的房屋,必须要开辟门窗,以便光线空气的流通,才能住人而养人。使人胸襟开阔,内外畅达而无阻碍。 最后重复强调,无论是出世之道,还是入世之用,都必须切实明白“道在有无之间”的窍妙。3、老子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

6、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的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4、应该注意的是,本则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水怎么装进去呢?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7、小结】本则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有”和“无”的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四、研读第3则。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其(如果)在(存问、询问)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老子二十四章)分析: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在老子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一种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后种态度距

8、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认为应该选择前一种。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老子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五、研读第4则。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qing,刚强)。知足者富。强(qing,尽力,竭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分析:老子所体现出来的有关“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的看法,都显示了对

9、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今人的启示意义是深刻的。六、研读第5节。为(意动用法,把当做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顺其自然),事(意动用法,把当做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味(意动用法,把当做有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名词,难事)于(介词,从)其易(名词,容易处),为大(名词,大事)于其细(名词,细小处)。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名词,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词,细小的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名词,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词,伟大)。夫轻诺必寡(使动用法,使减少)信,多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动用法,使增多)难。是以圣人犹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之,故终无难矣。

10、分析:依然是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智慧。七、研读第6则。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装土的工具)土。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几成(几乎成功)而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慎(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分析:本则体现了老子看待问题的前瞻性。八、课文第7则研读1、具体内容解说:(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其一,句子中的“柔弱”和

11、“坚强”、“柔脆”和“枯槁”,指的都是物理层面上的意义;其二,“万物草木”从后面所用的形容词来看,应当是偏重于植物。(2)“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是从上一句的一般性现象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尽管这个结论的得出从逻辑角度来说并不严密。(3)“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此处,老子进行了又一轮的论证以将结论落实到“治道”上的”柔弱居上”。2、这一则是老子从事物生存发展的内在状况总结出的一条规律。他通过对现象世界的观察,认识到生存着的东西都是处于柔弱状态,如活人的身体、革木生长时的枝条;而死亡的东西都呈坚硬状态,如死人的躯体、干枯的草木等。3、按照分析式思维,老子的“强

12、”,第一层是“逞强”,进一层是“勉强”,再次是“强硬”。“逞强”是色厉内荏,不自然;“勉强”是违背趋势,也不自然。“勉强”和“逞强”都会导致“强硬”,即费力去撑去挺,因强而僵,僵了就没有生命力,不能应物变化,离死也就不远了。相反,“柔弱”就是顺其自然,就是应物变化,“低调,低调,再低调,有多大头戴多大帽”。可见老子并不反对“强”,反对的只是上面违背自然的“强”,因为这样的“强”再“强”,如不顺其自然,也是“弱”。在充满危机的时代,老子呼唤人们认识“道”,他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描绘生命和死亡,从物质的表现形式可以见到有生命的总是柔弱,刚强的却蕴含死亡。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们见到的现象相反:人们追求力量、

13、权势,以便得手可以君临天下,通过各种手腕机巧以建立自己的地位,强权、暴力、阴谋都是通过刚强制服柔弱的一方。【小结】本则是老子“贵柔处弱”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了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他教育我们要善于隐藏优势或者强大,不要去竞争、争夺,这就能保全自己,使自己持久,有韧性,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在忍让中、委屈中求生存、积力量以取得最后胜利。比如“不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九、探讨:1、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2、从第

14、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明确:伟大不自于平凡,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处理问题我有预见性,要防患于未然,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十、课堂练习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明确: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