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428316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创新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文章作者:冰水凉茶 文章加入时间: 2005 年 10 月 29 日 8:1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 “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 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 21 世纪的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而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教育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

2、发学生的好奇心, 而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疑点,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排小正方体,在各小组探索中,都悟出了长方体体积的求法。 三、让教学回归生活,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 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设计成蕴含课本知识点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 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在下课之前,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本节我们认识了圆,学会了怎样用圆规画圆。现在请你设计一下,如果要修一个圆形广场,你只1/10需

3、要哪些工具,就可画出这个圆,让施工队施工呢?问题一提出,立刻激起了同学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个个成竹在胸, 纷纷说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生 1:用两架直升飞机,一架飞机对准中心(圆心)位置不动,另一架飞机绕着它进行等距离旋转,同时向下洒落白石灰,从而画出一个圆, 然后沿着白石灰的轨迹即可施工。生2:我只用一架飞机即可。首先在中心处(圆心)树起一根很长的杆子,然后绕着它做等距离的旋转,同时洒落白石灰,从而找出相应的施工点即可。生 3:我只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即可,首先在中心处(圆心)树起一根杆子,然后绕它做等距离的旋转, 同时洒下白石灰,从而找出相应的施工点即可。 四、让学生参与评价,在评价中

4、培养学生的创新 我们知道,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是学生。 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看的比较多的是由教师“独揽”评价大权, 而评价内容也大多只是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回答得符合“标准”,教师就大加赞扬,回答得不符合“标准”,教师就“就地 * ”。久而久之,学生也只能看着老师的脸色行事,泯灭了创造思维的火花。其实, 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过教师。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因此,要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形成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之间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自我反思、相互矫正、相互启发。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以

5、整数”时,当学生列出算式 “ ”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计算过程并计算出得数。结果出现了两种计算方法。 -范文最新推荐 -对这两种计算方法,我都给予了肯定,但没有评价哪种方法更好些,而是又出示两题:,让学生计算,当计算第2 题时,还没等我开口,学生就互相议论上述两种方法哪种可行,哪种不可行。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 并及时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这样教学,虽然没有教师直接评价那么顺当,但每个学生在评价中,思维能力获得最充分,最有效的发展。总之,在小学教学课堂中,我尽量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尝试着创造性使用教材,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想办

6、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设计数学回归生活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评价 ,从课堂的气氛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已被启开,学生的心灵在向我靠近,我的探索已有了回报!我不能滞留在微小的成绩里, 为了适应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们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去, 尽力为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文章出处:自己撰写【大中 小】【打印】【关闭】“企业文化论坛会”论文- 如何引导班组建立共同愿景文章作者:王东法文章加入时间:2005 年 10 月 27 日 16:593/10“企业文化论坛会”论文如何引导班组树立正确的“共同愿景”机运公司:王东法在我公司大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加强

7、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的关键时刻, “共同愿景”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名词,我公司也在各单位和全体员工中征集了共同愿景和员工个人愿景。但是,本人在与员工的交谈中发现,部分员工对“共同愿景”的含义还比较模糊,对树立愿景和实现愿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还不够明确, 这势必会影响“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的开展,因此,本人认为有必要在广大员工中进一步扩大教育和引导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真正明确“共同愿景”在自己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主动树立正确的愿景并积极认真地去实现。首先,要引导员工明确“共同愿景”在班组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五项修炼”中,“共同愿景”和“自我超越”同被视为向上牵引力,是完成“修炼

8、”的动力所在。“共同愿景”是描述美好未来的景象或图象,对于一个班组来说,一个正确、健康的“共同愿景”有利于班组工作水平的提高和成员的个人成长,当大家围绕着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奋斗、互相协作的时候, 个人的智慧会转化为组织成功的强大的力量,使整个团队无往而不胜。各单位可以在充分理解“共同愿景”的基础上, 借助“学习型组织”培训的力量, 进一步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力度,让广员工正确地认识“共同愿景”的作用, 并借助其强大的动力实现班组工作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其次,要指导班组树立正确的“共同愿景”。 班组树立正确的“共同愿景”是发挥其强大动力的保障。 班组在树立“共同愿景”时,单位有责任给予-范文最新推荐

9、-必要的指导,以免步入误区。其一:“共同愿景”必须是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从内心深处想要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全体成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 其二:“共同愿景”必须是高于现实的、并且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否则就失去了树立愿景的意义;其三:“共同愿景”并非是一成不变、永久性的,必须随着时间、环境、形势和工作需要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当一个“共同愿景”实现后或因时间、 环境、形势和工作需要等因素的改变而变的没有实际意义的时候, 愿景应向着更高的层次变化。 其四:“共同愿景”应当反映班组的工作实际, 否则员工在试图实现愿景时会无从下手,愿景便失去了实际意义。 第三,要帮助

10、班组实现“共同愿景”。 因为“共同愿景”是高于现实的景象或目标,班组在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诸多的阻力, 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班组对实现愿景失去信心或“知难而退”等现象, 从而使“共同愿景”半途夭折。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 班组所在的单位就要尽可能地助其“一臂之力”, 例如提供外部环境、 积极给予指导或提醒等,一方面可以增强班组实现“共同愿景”的信心, 另外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虽然我公司当前正在创建“自主管理班组”, 但毕竟班组有强弱之分,帮强可以树典型、助弱可以促后进,何乐而不为文章出处:【大中 小】【打印】5/10【关闭】班主任工作总结文章作者: yani 文章加

11、入时间: 2005 年 10 月 28 日 14:48 在我的写字台上,一直压着这样一句话: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一直以此为宗旨来教育学生。 一、学会学习 我明白,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能更好地工作,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是为了更好地干好教育工作。教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 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 * 理论学习,贯彻和学习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新教学大纲,以新思路、新方法来指导工作。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我在平时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上网查找有用

12、的资料,并向学校有经验的优秀班主任请教和学习。对于学生,我从他们的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上入手, 让他们真正学会学习,爱上学习。 二、学会合作 现在的小学生以独生子居多,多数缺乏这种“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这对班级的各项工作开展很不利。于是,我采用“让事实说话”的方法, 学校的一些活动, 如拔河比赛、运动会等就是很好的契机。 我还经常利用晨会课、 班队课等进行适当的教育:同桌之间要互相帮助,男女同学要互相关心等。小学生也很有意思,虽然是四年级,却要开一些莫名其妙的玩笑,什么谁跟谁好了呀。我想多数中高段班主任可能都碰到过,我是这样做的。我说:-范文最新推荐 -俗话说“男女有别”, 男同学和女同学是有区别的,一般女同学比较爱干净,比较细心;男同学力气大,心胸开阔,大家各有各的长处。所以我们在平常学习生活中,要各自发挥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