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课内文言文)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3926857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课内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课内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课内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海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课内文言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海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课内文言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课内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课内文言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一模语文汇编课内文言文浦东:一、文言文(3分) (三)阅读下文,完毕89题。(8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完毕下列基本题。(分) 不在“唐宋八人们”之列的作者是 ;乙文选自 一文。(2分) 用现代汉语

2、翻译下面句子。(分)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 9、下列理解对的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作者“处江湖之远”不忧其民; B、乙文作者“以物喜,以己悲”。 C、甲乙两文的作者都以百姓之乐为乐; D、两段选文中加点词“归”的意思相似。8.(1)(分)范仲淹(分)醉翁亭记(提示:错1字扣1分)(2)(3分)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崇高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核心词:求、之、为)9.(3分)C宝山:(三)阅读下文,完毕8-10题(分)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觉得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3、,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8.除本文外,我们学过作者贬谪永州时写过的一篇文章,篇名为 ;还学过她写的一篇寓言故事,篇名为 。(2分)9.下列理解不对的的一项是( )(3分) 第段,写发现小石潭的通过,重要描写小石潭的概貌。 B.第段,写欣赏小石潭的游鱼,重要写出

4、了鱼儿的活泼。 C.第段,写远望小石潭的西南,重要写出了岸势的曲折。D第段,写感受小石潭的氛围,重要抒发了内心的忧思。10对于第段,下列理解不对的的一项是( )(3分) A.同游者中既有作者的亲戚,也有随从,尚有朋友。 由于是游记,因此有必要交代同游者,以便读者理解。虽然同游者关系亲近,但作者还是难以排解内心忧郁。由于同游者人数众多,因此人们游玩的兴致很高。(三)(8分)8(2分)捕蛇者说 黔之驴 9、(3分)B10、(分)D崇明:(三)阅读下文,完毕第10题(8分)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删选)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

5、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8、选文作者是 (人名),题目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的意思 。(2分)9、翻译文中划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迄无佳文”,因素是读书不进一步。写孔子、苏轼读书的事例,表白圣贤要有所成

6、就必须勤奋苦读。C选文中作者反对“过目能诵为能”的读书态度和措施。D选文中作者主张进一步探研书中的微言精义。(三)阅读下文,完毕第-10题(8分)8、郑板桥(郑燮)寄给自己弟弟的第一封信(每格1分,共分)9、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这是最不中用的。(核心词:“以”、“济”各1分,句子通顺分)0、B( 分)奉贤:(三)阅读下文,完毕第810题。(8分)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7、。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8、文中的“予”指的是_ _(人名),她是_ _(朝代)哲学家。(分)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1、对第段画曲线的句子理解对的的一项是( )(分)A、体现了对隐逸者和富贵者的挖苦。B、体现了莲花高洁的形象。 、暗示了像自己同样品德崇高的人很少。D 、体现了对莲花坚守节操的敬重。(三)(分)8、周敦颐(1分)北宋(宋朝)(1分)9、(人们)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可亲近而不庄严地玩弄它。(分)10、(3分)虹口:(三)阅读下文,完毕第-9题(9分)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

8、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8.完毕下列基本题:(6分) 文学常识 实词解释 句子翻译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名之者谁?名: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译文: 9

9、.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对的的一项是( )(3分)A.第段中简介了醉翁亭的秀丽风景以及交代自己建造醉翁亭这件事。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C.第段仅从“四时之景不同”这个方面体现山水之乐“乐亦无穷”。D.第段“风霜髙洁”、“水落石出”写出了山间四季景色的特点。(三)(9分) 、宋代(北宋)欧阳修命名,给取名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中上午和傍晚。(核心词“晦明”、“暮”)、B(建造者不是诗人,而是山僧智仙;C乐亦无穷的是四时之景,涉及四季和朝晚之景。风霜是秋季景色,水落是秋冬季景色。)黄浦:(三) 阅读下文,完毕第10题。(8分)孔孟论学(节选)孟子曰:“无或乎

10、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用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用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觉得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8、 选文作者孟子是 时期 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2分)9、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3分)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 孟子所说的有关奕秋的故事,旨在告诫齐宣王: 。后来从以上节选部分还延伸出一种成语: (3分)(三)阅读下文,完毕第810

11、题分)8、2分,每空分)战国儒家9、(3分(如果)一天晒它,十天冻它,没有可以生长的。1、共3分)做任何事要用心2分)一暴十寒答“用心致志”也可分)嘉定:(三)阅读下文,完毕第8-9題(9分)【甲】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 亦灵怪矣哉!(核舟记)【乙】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丙】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请按规定完毕下面的基本知识积累表。(6分)文学常识词

12、语解释句子翻译 小石潭记作者( )群响毕绝绝:_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译句: 9. 下列对以上作品理解精确的一项是( )(3分)A. 甲段改为“为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体现效果更好。B. 乙段“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而已”二字可以删去。C. 丙段交代了和作者一同游小石潭的尚有哪些人,这是古人写游记作品常用的一种格式。D. 三个选段都以“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来赞颂国内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三)阅读下文,完毕第-9题(9分)8.(分)(1)柳宗元()停止(3)可是计算一下那核舟的长度,还不满一寸。9.(3分)C静安-青浦:(三)阅读下文,完毕8-9题(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