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始终提分练11(含解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375352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始终提分练11(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始终提分练11(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始终提分练11(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始终提分练11(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始终提分练11(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始终提分练11(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600分冲刺 始终提分练11(含解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始终练十一一、文言文阅读(2019湖北省第四次高考测评活动5月调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成祖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洪武三年,封燕王。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二十三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留国中,毋得至京师。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建文元年夏六月,

2、燕山百户倪谅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以兵守王宫。秋七月癸酉,匿壮士端礼门,绐贵、昺入,杀之,遂夺九门。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拔居庸关,破怀来,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二旬众至数万。八月,天子以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致讨。己酉,师至真定,前锋抵雄县。壬子,王夜渡白沟河,围雄,拔其城,屠之。甲寅,都指挥潘忠、杨松自郑州来援,伏兵擒之,遂据郑州,还驻白沟。九月戊辰,江阴侯吴高以辽东兵围永平。戊寅,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王语诸将曰:吴高怯不任战,我

3、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必成擒矣。”丙戌,燕师援永平。壬辰,吴高闻王至,果走,追击败之。遂北趋大宁。(节选自明史明成祖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B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C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D王自北平入奔丧/闻诏乃止/时诸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4、是(3分)(B)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或称死去的君主、尊长的名字时,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B崩:君主时代称君主的死为崩,类似称君主死亡的词还有驾崩、崩殂、不禄等。C国,旧时可以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文中的“国”指的是藩王各自的封国封地。D壬子,古代采用天干和地支进行组合来记录年月日,文中的“壬子”用来纪日。【解析】用“不禄”称君主的死错误,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死称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朱棣勇猛有谋略。洪武二十三年,在讨伐乃儿不花的战役中大获全胜,明太祖十分高兴。此后,朱棣经常率军出征,并受令指挥管辖

5、沿边兵马,威名大振。B建文帝即位后,针对众藩王中许多人不守法纪的情况,采纳谋臣的建议,希望大量削藩,但因害怕燕王强大,没敢动手,于是先废除周王朱橚,想以此牵连出燕王。C建文帝大量削藩,湘王、代王、齐王、岷王先后因罪被废除,燕王内心感到危险;加上燕山百户倪谅宣告政变,部下于谅、周铎被杀,燕王更是病重了。D朱棣设计杀掉谢贵、张昺,上书指斥齐泰、黄子澄是奸臣,并援引祖训,发动军队,自设官吏,组成“靖难”军,接连攻克居庸关、怀来等地,二十日内拥兵数万人。【解析】“燕山百户倪谅宣告政变”“病重”有误,文中说燕王感到自己处境危险,便假装疯癫有病;燕山百户倪谅告发燕王叛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10分)(1)下诏让王,并遣中官逮王府僚,王遂称疾笃。(5分)译文:(2)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制其师。(5分)译文:【解析】(1)“让”“笃”2分,句意3分。(2)“馁”“制”2分,句意3分。【参考译文】成祖,名棣,是太祖的第四个儿子。洪武三年,被封为燕王。燕王相貌奇特雄伟,胡须美丽。他智勇双全,有雄才大略,能够真诚待人。洪武二十三年,和晋王一起讨伐乃儿不花。晋王胆怯不敢前行,燕王加速前行、奔向迤都山,将敌人全部俘获后返回,太祖很高兴,此后多次让他统领众将出征,并让燕王指挥管辖沿边的官兵,燕王的威名大振。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驾崩,皇太孙即位,太祖留下诏书命令

7、诸位藩王留在各自封国,不得到京师去。燕王从北平到京奔丧,接到诏书后就停止了。当时,众藩王因为辈份高拥有重兵,许多人不守法纪。建文帝采纳了齐泰、黄子澄的建议,打算乘机逐步清除他们。因忌惮燕王的强大,没有对他动手,就先废黜周王朱橚,想借机牵连出燕王。因此,各地告发藩王的事件多有发生,湘王、代王、齐王和岷王都因犯罪被废黜。燕王感到自己处境危险,便假装疯癫有病。齐泰、黄子澄秘密劝说建文帝除掉燕王,建文帝没有下定决心。建文元年夏季六月,燕山百户倪谅告发燕王叛变,朝廷逮捕并处死于谅、周铎等官员。皇上下诏书责备燕王,并派遣官员逮捕燕王府的属僚,燕王便声称自己病情严重。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率领军队包围了燕

8、王的府邸。秋季七月癸酉,燕王把壮士藏在端礼门内,骗谢贵、张昺进入王府,把他们杀了,于是夺得九门。燕王给建文帝上书,说齐泰、黄子澄是奸臣,并且援引皇明祖训中所说的“朝中没有正直的大臣,内部出现了奸邪臣子,那么亲王就可以集训兵马、等待皇上的命令靖难,天子秘密诏令众藩王统领封国的护卫兵征伐平定他们”。书信发出去后,就发兵了。燕王自己任命官员属僚,称他的军队为“靖难”军。夺取居庸关,攻占怀来,取得密云,攻克遵化,纳降了永平。仅二十天时间,士兵已经达数万之众。八月,皇上任命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大军前去征讨。己酉,大军到达真定,前锋抵达雄县。壬子,燕王夜间渡过白沟河,包围雄县,拿下城池,屠杀城中军民。甲寅

9、,都指挥潘忠、杨松从郑州赶来增援,燕王设置伏兵将他们擒获,于是便占据了郑州,回师驻扎白沟。九月戊辰,江阴侯吴高率领辽东的军队包围永平。戊寅,李景隆集结了五十万大军,进驻河间。燕王对众将说:“李景隆表面强大而内心怯懦,听说我在这里,他一定不敢马上前来,不如前去援救永平来牵制他的军队。吴高怯懦不敢迎战,我一到他肯定逃走,我们就可以调兵去打李景隆,一定能成功地擒获他。”丙戌,燕王的军队援救永平。壬辰,吴高听说燕王来了,果然逃走,燕王追赶打败了他。便率领军队向北向大宁挺进。二、论述类文本阅读(2019湖北省第四次高考测评活动5月调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针对“争”,春秋战国时代的各主要学派都不

10、约而同地提出“不争”的思想。一方面,在个人层面上,把“不争”看作是一种美德、一种值得推崇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从社会制度设计角度,如何息“争”或消除“争”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当时学者及统治者考虑的问题。其中,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最具有代表性。老子的道德经中提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遇到冲突时主动退让,不争先,不争强。在老子的思想中,“不争”和“无为”是互为表里的,“不争”并不是一味地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目标,也就是说,“不争”实际上是一种高级形式的“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乃至于获胜仍旧是最终的目标,即“夫唯不争,故天下莫

11、能与之争”。因此,在老子看来,所谓“不争”,绝非退出竞争,而是在竞争和进取的过程中处于谦卑的位置,不能只顾一己之私利地强争,而是应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最终取得胜利。孔子也始终把“争”视为人们对一己之私利的无度追求,认为它是导致一切冲突、仇恨和社会动乱的祸根。他在论语里仁中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为此,他提出以“义”制“利”,要求人们不要见“利”忘“义”。儒家认为,为了平息或消除对一己之私利的争夺,必须要建立起完备而合理的等级制度,以此作为分配社会利益和荣誉的标准,要求人们各安其位,各获其利。荀子对此有着更为系统和完备的思考,一方面他把社会动乱的根源直指无度和无序的私利之“争”,另一方面则开

12、出了以“礼”息“争”的药方,甚至认为“礼”的起源正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欲望,防止人们的争斗。荀子所谓的“争则乱,乱则穷”可以说是先秦各派思想家的共识,也对中国后来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非子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则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争”,而且,他还认识到不同时代的“争”有着不同的特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在这里“竞”“逐”和“争”是同义语。他还指出,人口的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张及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为此,法家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主张用“法”“术”和“势”钳制和消除这些恶性的“争”。与儒家提倡有等差的仁爱和礼制不同的是,墨家则主

13、张用没有等差的“兼爱”来息“争”。由此,我们看到,先秦各家学派均把“争”视为对一己之私利的争夺,并认为这样的“争”正是社会冲突与动乱的祸根,只不过在用以消除或缓解“争”的手段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如果说老子的“不争”思想指出了一条相对消极的进取之路,那么,以孔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主张用“仁”“义”“礼”等较为积极的伦理和道德手段去制约甚至消除恶性的“争”所带来的危害,明确提出了作为“争”的对立面且更为积极的美德“让”,用“让”来消解“争”。(摘编自王大庆“尚争”与“崇让”: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竞争观念比较)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先秦的各主要学派,都提出了

14、“不争”的思想,他们对此的思考,既与个人修养相关,也和治国理政相关。B老子对于“不争”的阐述,在先秦各家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他的思想最能消除人们“争”的欲望,达到“无为而治”的境地。C荀子开出的以“礼”息“争”的药方与孔子提出的以“义”制“利”一脉相承,他是自老子以来先秦各派思想的集大成者。D法家学派不仅看到了“争”无所不在,还看到了不同时代“争”的区别,进而才提出了“耕战”的治国理念。【解析】B项,“他的思想最能消除人们争的欲望,达到无为而治的境地”于文无据。C项,“是自老子以来先秦各派思想的集大成者”有误,荀子不是各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D项,法家提出“耕战”的治国理念是因

15、为看到了人口的增长和耕地与财货的紧张及不足是当今“民争”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看到了“争”无所不在或不同时代“争”的区别。6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来论述先秦各家对“争”的看法,既指出了个性,也指出了共性。B文章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用各家学派自己的话语来证明观点,有理有据,说服力强。C文章层层相因地论述先秦各家学派的观点,突出了儒家思想在各家中的领先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D文章先摆出先秦各家的“不争”思想,再对各家思想进行深入剖析,最后阐明要用“让”来消解“争”的结论。【解析】没有论证儒家思想的领先地位。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16、)(C)A对于“争”,荀子的思考比孔子更为系统和完备,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儒家学派中,荀子思想的价值更高。B老子的思想中,“不争”实际上是更高层次的“争”,“不争”的目的是最终取得胜利,这表明道家思想也是积极进取的。C在儒家看来,“让”是一种君子应该具有的美德,“让”应符合“礼”的要求,这对于治理国家有重要意义。D先秦各家对“争”的看法中,法家认识较为深刻,而儒家的对策更为积极,二者结合,就能治理好国家。【解析】A项,“荀子思想的价值更高”于文无据。B项,文中明确指出了,老子的“不争”思想是相对消极的。D项,“二者结合,就能治理好国家”太武断。三、名篇名句默写8(2019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高考考前模拟必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